細顆粒物對細胞的毒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細顆粒物對細胞的毒性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大氣細顆粒物 納米TiO_2 細胞毒性 細胞凋亡
【摘要】:大氣細顆粒物的細胞毒性與顆粒物的粒徑、染毒劑量和顆粒物上吸附的物質有關。為了研究大氣細顆粒物的細胞毒性與顆粒物粒徑的關系,以杭州市城區(qū)居民區(qū)為采樣點,用DLPI分級采樣器進行采用,進行了大氣細顆粒物對A549細胞的毒性試驗。納米二氧化鈦(納米TiO_2)由于其納米特性,也屬于細顆粒物。為了更全面的評價顆粒物對細胞的毒性作用,本課題先采用不同粒徑的納米TiO_2對細胞進行毒性試驗,研究納米TiO_2對細胞的毒性作用與其粒徑大小的關系,進一步比較納米TiO_2和大氣細顆粒物對細胞毒性的差異。染毒濃度相同時,納米TiO_2粒徑越小,細胞活性越小,細胞膜受到的損傷程度越大。大氣細顆粒物對細胞進行染毒也得到了相同的試驗結果,并且納米TiO_2和大氣細顆粒物對細胞的最佳毒性濃度(細胞表現(xiàn)較強毒性作用時的最低濃度)均為10μg/mL。納米TiO_2在水中的溶解度較小,大氣細顆粒物包括水溶性和水不溶性成分。染毒濃度高于10μg/mL時細胞活性變化不大,可能是由于受到其在細胞培養(yǎng)液中溶解度的影響。在細胞最佳毒性濃度下對細胞氧化損傷進行分析,可知細胞內ROS活性隨著納米TiO_2粒徑的增加而減小,而GSH水平和SOD水平則與粒徑大小正相關。大氣細顆粒物對細胞進行氧化損傷試驗也得到了相同的規(guī)律。顆粒粒徑越小細胞活性越小,細胞受到的氧化損傷程度越強,ROS活性越高。而GSH和SOD作為能夠抑制細胞氧化損傷的酶,細胞受到氧化損傷時,其活性降低。RT-PCR測試細胞凋亡基因mRNA相對表達量發(fā)現(xiàn),染毒濃度為10μg/mL時,發(fā)現(xiàn)隨著顆粒粒徑的增加,P53、BCL-2和BAX的相對表達量均隨著顆粒物粒徑的增加而減小。納米TiO_2和大氣細顆粒物有相同的趨勢。這說明凋亡基因的表達的影響與顆粒的粒徑的大小負相關,顆粒粒徑越小,對細胞的凋亡作用越大,細胞內凋亡基因的表達量也越大。納米TiO_2和大氣細顆粒物的細胞毒性試驗對比發(fā)現(xiàn),雖然納米TiO_2和大氣細顆粒物的粒徑不同,其對細胞的毒性趨勢是相同的。在細顆粒物的粒徑范圍內,A549細胞的細胞毒性受顆粒粒徑的影響較大,顆粒粒徑越小,細胞毒性越大。對比大氣細顆粒物和納米TiO_2的細胞毒性大小發(fā)現(xiàn),大氣細顆粒物引起的細胞氧化應激、凋亡基因的表達均高于納米TiO_2,即大氣細顆粒物引起的細胞毒性的因素比納米TiO_2復雜,研究大氣細顆粒物的毒性具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大氣細顆粒物 納米TiO_2 細胞毒性 細胞凋亡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X513;X171.5
【目錄】:
- 致謝5-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引言10-14
- 符號說明14-15
- 第一章 緒論15-25
- 1.1 概述15-17
- 1.1.1 大氣細顆粒物15-16
- 1.1.2 納米TiO_216-17
- 1.2 研究現(xiàn)狀17-23
- 1.2.1 大氣細顆粒物的研究現(xiàn)狀17-20
- 1.2.2 納米TiO_2的研究現(xiàn)狀20-23
- 1.3 本研究意義與內容23-25
- 1.3.1 研究意義23-24
- 1.3.2 研究內容24
- 1.3.3 創(chuàng)新點24-25
- 第二章 實驗部分25-41
- 2.1 實驗材料與設備25-27
- 2.1.1 試驗細胞25
- 2.1.2 試驗材料25
- 2.1.3 試驗儀器與設備25-26
- 2.1.4 其他器材26-27
- 2.2 細顆粒物27-30
- 2.2.1 不同尺度的納米TiO_227-28
- 2.2.2 大氣細顆粒物的采集28-30
- 2.2.3 不同粒徑的大氣細顆粒物和納米TiO_2懸液的制備30
- 2.3 細胞培養(yǎng)30-31
- 2.3.1 細胞復蘇30
- 2.3.2 細胞傳代30-31
- 2.3.3 細胞凍存31
- 2.4 細胞染毒31
- 2.5 細胞試驗31-40
- 2.5.1 細胞損傷效應31-33
- 2.5.2 細胞氧化損傷33-36
- 2.5.3 細胞凋亡基因的表達36-40
- 2.6 統(tǒng)計方法40-41
- 第三章 不同粒徑的納米TiO_2對細胞的毒性研究41-51
- 3.1 引言41
- 3.2 不同尺度納米TiO_2顆粒的表征41-43
- 3.3 細胞損傷效應43-45
- 3.3.1 細胞活性的檢測43-44
- 3.3.2 細胞膜完整性的檢測44-45
- 3.4 細胞氧化損傷45-48
- 3.4.1 ROS水平的檢測46
- 3.4.2 GSH的檢測46-47
- 3.4.3 SOD的檢測47-48
- 3.5 細胞凋亡基因的表達48-49
- 3.5.1 RT-PCR測細胞凋亡基因mRNA表達48-49
- 3.6 小結49-51
- 第四章 不同粒徑的大氣細顆粒物對細胞的毒性研究51-63
- 4.1 引言51-52
- 4.2 細胞損傷效應52-54
- 4.2.1 細胞增殖檢測52-53
- 4.2.2 細胞膜完整性的檢測53-54
- 4.3 細胞氧化損傷54-57
- 4.3.1 ROS水平的檢測54-55
- 4.3.2 GSH的檢測55-56
- 4.3.3 SOD的檢測56-57
- 4.4 細胞凋亡基因的表達57-58
- 4.4.1 RT-PCR測定細胞凋亡基因mRNA表達57-58
- 4.5 大氣細顆粒物和納米TiO_2細胞毒性的對比58-61
- 4.6 小結61-63
- 第五章 結論63-65
- 5.1 結論63-64
- 5.2 展望64-65
- 參考文獻65-72
- 作者簡介72
- 1 作者簡歷72
- 2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72
- 3 參與的科研項目及獲獎情況7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加良;胡小玲;管晶晶;趙偉;;上海市大氣細顆粒物的酸度及其與組成的關系[J];上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5期
2 ;揭開迷“霧”中的重重秘密——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項目解析我國空氣中細顆粒物形成機制及影響[J];中國科技信息;2013年03期
3 丁杰,朱彤;大氣中細顆粒物表面多相化學反應的研究[J];科學通報;2003年19期
4 孫國根;;十面“霾”伏是人禍[J];今日科苑;2013年06期
5 喬旭霞;;PM2.5有了規(guī)范的中文名稱[J];陜西氣象;2013年04期
6 閆博;趙文吉;;北京市細顆粒物時空分布及與呼吸系統(tǒng)疾病相關分析[J];地理信息世界;2013年06期
7 Duriya FONGMOON;Surathat PONGNIKORN;Aphiruk CHAISENA;Sitthichai IAMSAARD;;泰國南邦省陶瓷廠細顆粒物對大鼠肺部的影響(英文)[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2014年01期
8 董發(fā)勤;代群威;賀小春;鄧建軍;唐朝軍;;可吸入礦物細顆粒物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J];巖石礦物學雜志;2009年06期
9 唐利利;何莉;龐曉明;;南寧市空氣中細顆粒物污染水平及其與氣象因素的關系[J];廣西科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10 ;PM2.5的真面目[J];城市與減災;201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陽;付柏淋;;兩種典型通風方式下室內細顆粒物去除效果的研究[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五卷)[C];2013年
2 蒲維維;趙秀娟;張小玲;徐敬;徐曉峰;孟偉;;奧運前后北京地區(qū)細顆粒物污染特征及氣象影響因素分析[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城市氣象,,讓生活更美好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3 馮加良;;上海及長三角地區(qū)大氣細顆粒物中多環(huán)芳烴來源探討[A];第六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暨環(huán)境科學儀器與分析儀器展覽會摘要集[C];2011年
4 洪也;周德平;馬雁軍;李潮流;劉寧微;;沈陽城區(qū)春節(jié)期間大氣細顆粒物元素的濃度變化及其來源[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及環(huán)境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5 洪也;周德平;馬雁軍;李潮流;劉寧微;董玉敏;;沈陽城區(qū)春節(jié)期間大氣細顆粒物元素的濃度變化及其來源[A];2010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四卷)[C];2010年
6 錢凌;銀燕;童堯青;王巍巍;魏玉香;;南京北郊大氣細顆粒物的粒徑分布特征[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大氣成分觀測、研究與預報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7 錢凌;銀燕;童堯青;王巍巍;魏玉香;;南京北郊大氣細顆粒物的粒徑分布特征[A];第四屆長三角科技論壇論文集(下冊)[C];2007年
8 王子曄;李寧;;淺談PM2.5防控專利技術開發(fā)[A];2014年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xié)會年會第五屆知識產(chǎn)權論壇論文集(第一部分)[C];2014年
9 葉興南;尹姿;唐塵;陳建民;;基于吸濕性測量分析上海大氣亞微米細顆粒物的混合態(tài)[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2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10 陳晨;銀燕;錢凌;王巍巍;陳宇;李嘉鵬;;南京北郊冬季大氣細顆粒物濃度分布特征及其與邊界層氣象要素的關系[A];第十五屆全國云降水與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會議論文集(Ⅱ)[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吳苡婷;上海細顆粒物污染狀況堪憂[N];上?萍紙;2010年
2 本報記者 任震宇;細顆粒物威脅“健康出行”[N];中國消費者報;2011年
3 本報記者 周迎久;細顆粒物控制成約束性指標[N];中國環(huán)境報;2013年
4 ;強化源頭削減 分區(qū)分類控制[N];中國環(huán)境報;2013年
5 記者 徐維欣;細顆粒物標準制定尚需時日[N];文匯報;2009年
6 通訊員 王雙瑾;探尋PM_(2.5)真相[N];中國環(huán)境報;2013年
7 記者 拓玲;征細顆粒物排污費改善空氣質量[N];西安日報;2012年
8 劉敬奇;北京發(fā)布清潔空氣行動計劃[N];中國環(huán)境報;2013年
9 本報記者 賀小巍;每個人既是PM2.5的受害者也是參與者[N];陜西日報;2012年
10 記者 榮麗君;我市在全省率先監(jiān)測PM2.5[N];西寧晚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斌;細顆粒物化學組成及其對前體物排放響應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清華大學;2015年
2 吳伊人;含油霧的環(huán)境空氣中微細顆粒物凈化用纖維濾料的織物特性研究[D];東華大學;2015年
3 王曉斐;Gprc5a基因缺失小鼠對SiO_2誘導的肺損傷易感性增加[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4 張英志;柴油車細顆粒物理化性質及其排放特征研究[D];清華大學;2016年
5 朱繼保;細顆粒物的電收集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6 高知義;大氣細顆粒物人群暴露的健康影響及遺傳易感性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7 趙金鐲;大氣細顆粒物心血管毒性的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李庚達;煤粉燃燒細顆粒物生成、演化與沉積特性實驗研究[D];清華大學;2014年
9 顧澤平;大氣細顆粒物有機質組成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在源解析中的應用[D];上海大學;2010年
10 斯俊平;燃煤過程中鈉對焦特性及細顆粒物控制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志春;汽車細顆粒物排放研究[D];長安大學;2013年
2 馬瓊錦;上海二城區(qū)大氣細顆粒物致大鼠肺損傷的比較性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3 陳璐;石化企業(yè)大氣污染物對環(huán)境空氣中PM_(2.5)的貢獻分析[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4 周璐璐;燃煤細顆粒水汽相變長大特性實驗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5 劉歡;重慶市主城區(qū)冬季大氣細顆粒物(PM2.5)質量濃度的遙感估算模型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6年
6 瑪依熱·熱夏提(Mayira·RiXat);烏魯木齊市大氣細顆粒物(PM2.5)成分的分布特征及細胞毒性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6年
7 殷麗娜;南京市大氣細顆粒物中碳組分的時空分布特征及來源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8 李滿會;大氣細顆粒物(PM_(2.5))對COPD患者轉歸影響及其調控炎性體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6年
9 胡凡寶;基于傅立葉變換離子回旋共振質譜儀分析大氣細顆粒物中的有機污染物[D];山東大學;2016年
10 蔣斌;鶴山超級站大氣細顆粒成分特征及二次污染過程成因研究[D];暨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7693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769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