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霧霾報道的框架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霧霾報道的框架比較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霧霾報道 框架 新聞生產(chǎn)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生態(tài)文明建設,將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jīng)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高度,并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概念。無論出于環(huán)境問題意識還是從國家政策層面考慮,媒體理應關注與報道諸如霧霾等環(huán)境議題。媒體為人們提供霧霾天氣資訊與解答霧霾天氣出現(xiàn)的原因,告知大眾霧霾的危害性并指導人們如何應對與規(guī)避。本文以霧霾報道為研究對象,選取《人民日報》與@人民日報官方微博兩個各屬于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陣營中具有代表性的媒體,基于框架理論知識,采取內容分析法從內容與形式,即“說什么”與“怎么說”兩個層面進行梳理。通過制定報道主題、消息來源、報道基調、表達形式、修辭手法幾個類目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人民日報》以霧霾問題治理為主導框架,@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以問題反思與環(huán)保呼吁為主導框架。分析《人民日報》與@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的報道框架后,本文基于新聞生產(chǎn)視角從把關人、新聞常規(guī)及外部控制力量等方面分析報道框架的成因。最后,本文把焦點聚集在媒體建構霧霾報道中存有的問題,并對如何進一步做好霧霾報道及更好發(fā)揮社會效應諫以微薄之言。
【關鍵詞】:霧霾報道 框架 新聞生產(chǎn)
【學位授予單位】:黑龍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X51;G212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緒論9-17
- 一、研究背景9-10
-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10-11
- 三、文獻綜述11-15
- 四、研究方法與研究問題15-17
- 第一章 概念厘定與理論基礎17-25
- 第一節(jié) 霧霾相關情況綜述17-19
- 一、從氣象學認知霧霾17-18
- 二、“霧霾天氣”事件回顧18-19
- 第二節(jié) 框架理論19-24
- 一、框架概念的提出19-20
- 二、新聞框架的界定20-22
- 三、新聞框架的表現(xiàn)22-24
- 本章小結24-25
- 第二章 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霧霾報道文本分析25-45
- 第一節(jié) 樣本選擇與資料收集25-26
- 一、媒體選擇25
- 二、資料收集25-26
- 第二節(jié) 說什么:霧霾報道的內容分析26-37
- 一、報道主題26-31
- 二、消息來源31-34
- 三、報道基調34-37
- 第三節(jié) 怎么說:霧霾報道的形式分析37-44
- 一、表達形式37-40
- 二、修辭手法40-44
- 本章小結44-45
- 第三章 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霧霾報道框架成因分析45-55
- 第一節(jié) 把關人決定信息輸入與輸出45-48
- 一、消息來源46-47
- 二、新聞從業(yè)者47-48
- 第二節(jié) 新聞常規(guī)是組織內部標準48-50
- 一、新聞選擇標準49-50
- 二、新聞路線50
- 第三節(jié) 外部力量控制新聞生產(chǎn)活動50-54
- 一、政治控制51-52
- 二、媒體的受眾“關照”52-54
- 本章小結54-55
- 第四章 媒體霧霾報道的問題與建議55-66
- 第一節(jié) 霧霾報道存在的問題55-59
- 一、強調霧霾治理,淡化社會影響55-56
- 二、凸顯精英話語,,宣傳治理功績56-57
- 三、可讀性缺失,缺乏人文關懷57-58
- 四、報道淺嘗輒止,深度不足58-59
- 第二節(jié) 霧霾報道的對策與建議59-64
- 一、報道進入常態(tài),多視角深度挖掘59-60
- 二、增加平民視角,傳遞人文關懷60-61
- 三、注重社會動員,巧妙引導輿論61-62
- 四、打通兩個輿論場,共建綠色公共空間62-63
- 五、正確處理“環(huán)境與發(fā)展”關系63-64
- 本章小結64-66
- 結語66-68
- 參考文獻68-72
- 致謝7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韓香玉;張麗娜;劉亮;;鋼鐵企業(yè)能源管控信息系統(tǒng)技術框架研究[J];資源節(jié)約與環(huán)保;2013年02期
2 陳;;中國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報告發(fā)布[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08年11期
3 劉建華;葛春華;張向東;張美音;;基于有機硼酸的共價鍵有機框架研究進展[J];化學通報;2012年05期
4 孫藝珍;龔尚福;;煤礦安全信息網(wǎng)格GIS的系統(tǒng)框架研究[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05年04期
5 承達瑜;張海榮;王發(fā)良;周治武;;基于服務式GIS的煤礦區(qū)環(huán)境信息共享框架研究[J];現(xiàn)代礦業(yè);2009年01期
6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友;史殿習;;基于移動云計算的大規(guī)模上下文流處理框架研究[A];第九屆中國通信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2 顧明;;中國BIM標準框架研究[A];BIM與工程建設信息化——第三屆工程建設計算機應用創(chuàng)新論壇報告集[C];2011年
3 陳振富;黃賽超;;兩層雙跨疊合框架受力性能試驗研究[A];第五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二卷)[C];1996年
4 顧懷中;蘇子毅;;基于云計算的智能交通體系框架研究[A];第八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智能交通與安全[C];2013年
5 陳天洲;吳心亮;黃江偉;胡威;;操作系統(tǒng)協(xié)同的嵌入式節(jié)能框架研究[A];第二屆和諧人機環(huán)境聯(lián)合學術會議(HHME2006)——第2屆中國普適計算學術會議(PCC'06)論文集[C];2006年
6 羅瓊;胡松;;面向XML的地理信息系統(tǒng)應用框架研究[A];2009`中國地理信息產(chǎn)業(yè)論壇暨第二屆教育論壇就業(yè)洽談會論文集[C];2009年
7 姚曄;徐正全;;面向H.323協(xié)議的通用擴展框架研究[A];第九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8 鄭華;;基于MVC模式的Tapestry框架研究與應用[A];2006年全國開放式分布與并行計算機學術會議論文集(三)[C];2006年
9 劉路冰;吳士亮;;面向企業(yè)集團的ERP系統(tǒng)組件框架研究[A];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10 徐禮爽;田豐;呂菲;戴國忠;王宏安;;在線雙向適應的筆手勢界面框架研究[A];中國計算機圖形學進展2008--第七屆中國計算機圖形學大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記者李紅;歐盟推出第六個框架研究計劃[N];科技日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魯大勇;緊小波框架[D];武漢大學;2011年
2 丁道新;分形與框架的相關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艷婷;G-框架的若干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5年
2 何曉惠;“扶老人”事件的媒介鏡像[D];安徽大學;2016年
3 范麗蘭;Hilbert空間中連續(xù)框架的推廣[D];福州大學;2014年
4 趙承鳳;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霧霾報道的框架比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6年
5 陳書燕;有限框架的若干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4年
6 方柯;基于ASP.NET MVC框架的Web應用開發(f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曾循;我國主流網(wǎng)媒框架效果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黃力;SoS中框架方法的形式化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2年
9 張英捷;基于Spring的輕量級Web框架的應用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10 劉興虎;基于同構對稱框架的對稱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6621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66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