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Ⅱ)和Fe(Ⅱ)協(xié)同強化羥胺/過二硫酸鹽體系的氧化效能與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5-05-01 09:38
近幾年來,基于過二硫酸鹽活化的高級氧化技術(shù)由于其能生成具有強氧化能力的SO4·-和HO·而備受關(guān)注。其中,Fe(Ⅱ)由于其高效、安全以及儲量豐富的特點,被認為是活化過二硫酸鹽最好的催化劑之一。然而,由于其有效pH范圍很窄,Fe(Ⅱ)/過二硫酸鹽體系僅在pH 2-5范圍內(nèi)具有較好的氧化效能。隨著加入羥胺等還原劑,Fe(Ⅱ)/過二硫酸鹽體系的有效pH范圍能拓寬至pH 6;然而對于大多數(shù)pH 6-9的實際水體而言,羥胺/Fe(Ⅱ)/過二硫酸鹽體系仍然難以有效地降解水中所含的有機污染物。因此,建立一種既能在酸性條件下又能在中性和堿性條件下快速降解水中有機污染物的過二硫酸鹽活化技術(shù)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偶氮染料酸性橙7為目標物,探究了Cu(Ⅱ)和Fe(Ⅱ)協(xié)同強化羥胺/過二硫酸鹽體系的氧化效能與機制。首先,本文研究了Cu(Ⅱ)強化羥胺/過二硫酸鹽體系(Cu(Ⅱ)/羥胺/過二硫酸鹽體系)氧化降解酸性橙7的效能和機制。研究結(jié)果表明,Cu(Ⅱ)/羥胺/過二硫酸鹽體系可以在pH 5-10的范圍內(nèi)快速地降解酸性橙7,并且酸性橙7的最大去除率超過90%。叔丁醇和溴化鈉...
【文章頁數(shù)】: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背景
1.2 過二硫酸鹽的研究現(xiàn)狀
1.2.1 熱活化
1.2.2 堿活化
1.2.3 紫外光活化
1.2.4 電化學活化
1.2.5 有機物活化
1.2.6 超聲活化和微波活化
1.2.7 非均相活化
1.2.8 過渡金屬離子活化
1.3 研究目的和內(nèi)容
1.4 技術(shù)路線
第2章 實驗與方法
2.1 實驗試劑與材料
2.1.1 目標物的選擇
2.1.2 實驗試劑
2.1.3 實驗儀器與設備
2.1.4 實驗溶液配置
2.2 實驗過程
2.2.1 Cu(Ⅱ)強化羥胺/過二硫酸鹽體系降解酸性橙7
2.2.2 Fe(Ⅱ)強化羥胺/過氧化氫體系降解酸性橙7
2.2.3 Fe(Ⅱ)強化羥胺/過二硫酸鹽鹽體系降解酸性橙7
2.2.4 羥胺/過二硫酸鹽體系降解酸性橙7
2.2.5 Cu(Ⅱ)和Fe(Ⅱ)協(xié)同強化羥胺/過二硫酸鹽體系降解雙氯芬酸、苯酚、酸性橙7、活性紅2和橙黃G
2.3 分析方法
2.3.1 pH的測定
2.3.2 活性紅2、酸性橙7和橙黃G的測定
2.3.3 苯酚和雙氯芬酸的測定
2.3.4 羥胺的測定
2.3.5 過二硫酸鹽的測定
2.3.6 Fe(Ⅲ)的測定
2.3.7 Cu(Ⅰ)和溶解性銅的測定
2.3.8 硝酸根和亞硝酸的測定
2.3.9 總有機碳(TOC)和總?cè)芙庑缘?TDN)的測定
2.3.10 氮氣(N2)和一氧化二氮(N2O)的測定
第3章 Cu(Ⅱ)強化羥胺/過二硫酸鹽體系降解染料酸性橙7
3.1 引言
3.2 結(jié)果與討論
3.2.1 酸性橙7的降解效果
3.2.2 反應機制
3.2.3 pH的影響
3.2.4 活性氧化劑的鑒定
3.2.5 常見陰離子的影響
3.3 本章結(jié)論
第4章 Cu(Ⅱ)和Fe(Ⅱ)協(xié)同強化羥胺/過二硫酸鹽體系降解染料酸性橙7
4.1 引言
4.2 結(jié)果與討論
4.2.1 酸性橙7的降解效果
4.2.2 Cu(Ⅱ)濃度的影響
4.2.3 活性氧化劑的鑒定
4.2.4 強化機制
4.2.5 其它有機物的降解效果
4.3 本章結(jié)論
第5章 結(jié)論與展望
5.1 結(jié)論
5.2 展望
5.3 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學術(shù)論文、研究成果以及獲獎情況
本文編號:4042057
【文章頁數(shù)】: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背景
1.2 過二硫酸鹽的研究現(xiàn)狀
1.2.1 熱活化
1.2.2 堿活化
1.2.3 紫外光活化
1.2.4 電化學活化
1.2.5 有機物活化
1.2.6 超聲活化和微波活化
1.2.7 非均相活化
1.2.8 過渡金屬離子活化
1.3 研究目的和內(nèi)容
1.4 技術(shù)路線
第2章 實驗與方法
2.1 實驗試劑與材料
2.1.1 目標物的選擇
2.1.2 實驗試劑
2.1.3 實驗儀器與設備
2.1.4 實驗溶液配置
2.2 實驗過程
2.2.1 Cu(Ⅱ)強化羥胺/過二硫酸鹽體系降解酸性橙7
2.2.2 Fe(Ⅱ)強化羥胺/過氧化氫體系降解酸性橙7
2.2.3 Fe(Ⅱ)強化羥胺/過二硫酸鹽鹽體系降解酸性橙7
2.2.4 羥胺/過二硫酸鹽體系降解酸性橙7
2.2.5 Cu(Ⅱ)和Fe(Ⅱ)協(xié)同強化羥胺/過二硫酸鹽體系降解雙氯芬酸、苯酚、酸性橙7、活性紅2和橙黃G
2.3 分析方法
2.3.1 pH的測定
2.3.2 活性紅2、酸性橙7和橙黃G的測定
2.3.3 苯酚和雙氯芬酸的測定
2.3.4 羥胺的測定
2.3.5 過二硫酸鹽的測定
2.3.6 Fe(Ⅲ)的測定
2.3.7 Cu(Ⅰ)和溶解性銅的測定
2.3.8 硝酸根和亞硝酸的測定
2.3.9 總有機碳(TOC)和總?cè)芙庑缘?TDN)的測定
2.3.10 氮氣(N2)和一氧化二氮(N2O)的測定
第3章 Cu(Ⅱ)強化羥胺/過二硫酸鹽體系降解染料酸性橙7
3.1 引言
3.2 結(jié)果與討論
3.2.1 酸性橙7的降解效果
3.2.2 反應機制
3.2.3 pH的影響
3.2.4 活性氧化劑的鑒定
3.2.5 常見陰離子的影響
3.3 本章結(jié)論
第4章 Cu(Ⅱ)和Fe(Ⅱ)協(xié)同強化羥胺/過二硫酸鹽體系降解染料酸性橙7
4.1 引言
4.2 結(jié)果與討論
4.2.1 酸性橙7的降解效果
4.2.2 Cu(Ⅱ)濃度的影響
4.2.3 活性氧化劑的鑒定
4.2.4 強化機制
4.2.5 其它有機物的降解效果
4.3 本章結(jié)論
第5章 結(jié)論與展望
5.1 結(jié)論
5.2 展望
5.3 論文的創(chuàng)新點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
學術(shù)論文、研究成果以及獲獎情況
本文編號:40420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404205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