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江流域及河口有機δ 13 C和C/N特征及其對POM物源與運移過程的指示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5-01-14 02:53
河口作為陸地生物圈和和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交匯處,是陸源有機碳向海洋輸出的主要通道。由于其水動力條件復(fù)雜、鹽度梯度大、生物地球化學(xué)過程復(fù)雜而劇烈,河口有機碳的來源、轉(zhuǎn)換、埋藏和運移過程極為復(fù)雜,但又是研究全球碳循環(huán)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因此,河口有機碳的行為一直是海洋碳循環(huán)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之一。本論文以福建省東南部的九龍江為研究對象,利用δ13C和C/N為示蹤劑,在2015年至2017年對九龍江流域內(nèi)植被、土壤、POM以及河口 POM、沉積物進行了多次觀測采樣,并在ETM內(nèi)進行潮周期定點觀測采樣,利用端元混合模型,從水平運輸、沉降、沉積及再懸浮過程對九龍江河口顆粒有機質(zhì)的分布、來源、運移和沉積過程進行長周期、多航次、高分辨率的系統(tǒng)研究,并著重對九龍江口最大渾濁帶內(nèi)顆粒有機質(zhì)運移規(guī)律的進行分析,從而全面認(rèn)識九龍江河口顆粒有機質(zhì)分布、來源和運移過程。通過對九龍江陸源植物、土壤、河流POM、河口 POM以及河口沉積物的分析發(fā)現(xiàn):九龍江口不同來源有機質(zhì)的δ13C和C/N有明顯的區(qū)別,故δ13C和C/N能夠有效地示蹤九龍江流域及河口 POM的來...
【文章頁數(shù)】:93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表
第一章 緒論
1.1 河口POM的研究意義
1.2 河口POM示蹤研究的挑戰(zhàn)及其主要方法
1.2.1 河口POM的組成與來源
1.2.2 影響河口POM組成和來源的因素
1.2.3 常見的河口POM示蹤方法
1.3 有機δ13C及C/N在河口POM示蹤研究中的運用
1.3.1 不同類型有機質(zhì)δ13C及C/N特征
1.3.2 有機δ13C和C/N示蹤河口POM的研究現(xiàn)狀
1.4 選題依據(jù)及研究目標(biāo)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與研究方法
2.1 九龍江流域與河口概況
2.2 研究原理與方法
2.2.1 河口POM來源分析的端元模型
2.2.2 河口ETM的POM輸運模型
2.3 現(xiàn)場觀測與樣品采集
2.3.1 陸源和河源樣品采集
2.3.2 河口走航觀測及樣品采集
2.3.3 河口ETM定點觀測及樣品采集
2.4 實驗室分析
2.4.1 有機碳同位素分析
2.4.2 TSM、POC濃度以及沉降通量計算
2.4.3 粒度分析
2.5 數(shù)據(jù)分析及圖表繪制
第三章 九龍江流域及河口有機質(zhì)的δ13C和C/N特征
3.1 九龍江流域有機質(zhì)的δ13C和C/N特征
3.1.1 植物與土壤有機質(zhì)的δ13C和C/N特征
3.1.2 河流POC濃度及其δ13C與C/N特征
3.2 九龍江口POC濃度及其δ13C與C/N的時空分布
3.2.1 河口走航信息
3.2.2 河口TSM和POC濃度的特征
3.2.3 河口POM的δ13C與C/N特征
3.3 九龍江口表層沉積物的粒度與和有機δ13C與C/N特征
3.4 九龍江口ETM內(nèi)POC濃度及其δ13C與C/N特征
3.4.1 河口水文參數(shù)特征
3.4.2 ETM內(nèi)TSM與POC濃度隨潮汐的變化特征
3.4.3 ETM內(nèi)POM的δ13C、C/N隨潮汐的變化特征
3.4.4 ETM中心區(qū)沉降顆粒物特征
3.4.5 ETM內(nèi)特征潮時懸浮顆粒與沉降顆粒的粒徑組成
3.4.6 ETM內(nèi)特征潮時不同粒級POM的δ13C與C/N特征
第四章 有機δ13C與C/N對九龍江口顆粒有機碳的物源和運移過程的指示作用
4.1 北溪和西溪POM的物源組成
4.2 九龍江口POM的物源組成
4.3 九龍江口沉積物中有機質(zhì)的來源及其沉積過程
4.4 九龍江ETM內(nèi)POM的運移過程
4.4.1 ETM內(nèi)POM的輸運模型
4.4.2 九龍江ETM的形成機制
4.4.3 九龍江ETM的過濾效應(yīng)
4.5 九龍江口POM的特征與我國大型河口的比較
第五章 結(jié)論
5.1 主要結(jié)論
5.2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4026297
【文章頁數(shù)】:93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表
第一章 緒論
1.1 河口POM的研究意義
1.2 河口POM示蹤研究的挑戰(zhàn)及其主要方法
1.2.1 河口POM的組成與來源
1.2.2 影響河口POM組成和來源的因素
1.2.3 常見的河口POM示蹤方法
1.3 有機δ13C及C/N在河口POM示蹤研究中的運用
1.3.1 不同類型有機質(zhì)δ13C及C/N特征
1.3.2 有機δ13C和C/N示蹤河口POM的研究現(xiàn)狀
1.4 選題依據(jù)及研究目標(biāo)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與研究方法
2.1 九龍江流域與河口概況
2.2 研究原理與方法
2.2.1 河口POM來源分析的端元模型
2.2.2 河口ETM的POM輸運模型
2.3 現(xiàn)場觀測與樣品采集
2.3.1 陸源和河源樣品采集
2.3.2 河口走航觀測及樣品采集
2.3.3 河口ETM定點觀測及樣品采集
2.4 實驗室分析
2.4.1 有機碳同位素分析
2.4.2 TSM、POC濃度以及沉降通量計算
2.4.3 粒度分析
2.5 數(shù)據(jù)分析及圖表繪制
第三章 九龍江流域及河口有機質(zhì)的δ13C和C/N特征
3.1 九龍江流域有機質(zhì)的δ13C和C/N特征
3.1.1 植物與土壤有機質(zhì)的δ13C和C/N特征
3.1.2 河流POC濃度及其δ13C與C/N特征
3.2 九龍江口POC濃度及其δ13C與C/N的時空分布
3.2.1 河口走航信息
3.2.2 河口TSM和POC濃度的特征
3.2.3 河口POM的δ13C與C/N特征
3.3 九龍江口表層沉積物的粒度與和有機δ13C與C/N特征
3.4 九龍江口ETM內(nèi)POC濃度及其δ13C與C/N特征
3.4.1 河口水文參數(shù)特征
3.4.2 ETM內(nèi)TSM與POC濃度隨潮汐的變化特征
3.4.3 ETM內(nèi)POM的δ13C、C/N隨潮汐的變化特征
3.4.4 ETM中心區(qū)沉降顆粒物特征
3.4.5 ETM內(nèi)特征潮時懸浮顆粒與沉降顆粒的粒徑組成
3.4.6 ETM內(nèi)特征潮時不同粒級POM的δ13C與C/N特征
第四章 有機δ13C與C/N對九龍江口顆粒有機碳的物源和運移過程的指示作用
4.1 北溪和西溪POM的物源組成
4.2 九龍江口POM的物源組成
4.3 九龍江口沉積物中有機質(zhì)的來源及其沉積過程
4.4 九龍江ETM內(nèi)POM的運移過程
4.4.1 ETM內(nèi)POM的輸運模型
4.4.2 九龍江ETM的形成機制
4.4.3 九龍江ETM的過濾效應(yīng)
4.5 九龍江口POM的特征與我國大型河口的比較
第五章 結(jié)論
5.1 主要結(jié)論
5.2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本文編號:40262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402629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