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摻雜Ti/SnO 2 -Sb電極制備及電催化降解已內(nèi)酰胺廢水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3-23 10:21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對環(huán)境尤其是水環(huán)境的污染已經(jīng)嚴重威脅到生態(tài)安全和人體健康。難生物降解有機廢水是水處理領域的一個難點,獲得一種高效、低成本的難生物降解有機廢水處理技術一直是環(huán)境科研人員的研究目標。己內(nèi)酰胺作為尼龍的生產(chǎn)原料在生產(chǎn)和使用過程中均會產(chǎn)生高濃度的有機廢水,目前的處理方法單一且效果有限。電催化氧化技術以其對有機污染物的高效處理能力而受到廣泛關注。電催化氧化電極作為電催化氧化技術的核心部分,其材料種類及性能直接影響著處理效果。在眾多電催化電極中,Ti/SnO2這類電極由于高的氧化能力、高析氧電位及較低的制備成本而在廢水處理方面具有較好的發(fā)展前景。 采用Pechini法制備Ti/SnO2-Sb電極,在制備過程中通過浸漬提拉技術進行基體涂膜。主要研究內(nèi)容有:(1)考察電極涂層數(shù)、涂液濃度、涂液中絡合劑比例及燒結溫度等條件對Ti/SnO2-Sb電極電催化氧化苯酚性能及其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和電極壽命等性能的影響;研究了不同Sb摻雜量對Ti/SnO2-Sb電極涂層材料和電極性能的影響。(2)研究了不同Mo摻雜量對Ti/SnO2-Sb-Mo電極表面形貌、化學元素組...
【文章頁數(shù)】: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獻綜述
1.1 己內(nèi)酰胺廢水處理研究進展
1.1.1 生化法
1.1.2 高級氧化法
1.2 以 DSA 電極為陽極的電催化氧化原理
1.2.1 直接電催化氧化
1.2.2 間接電催化氧化
1.3 電催化 DSA 電極的分類
1.3.1 鈦基釕銥氧化物電極
1.3.2 鈦基二氧化鉛電極
1.3.3 鈦基錫銻氧化物電極
1.4 Ti/SnO2-Sb 電極摻雜改性研究進展
1.4.1 稀土金屬摻雜
1.4.2 非稀土金屬摻雜
1.4.3 碳納米管摻雜
1.5 選題依據(jù)及研究內(nèi)容
1.5.1 選題依據(jù)
1.5.2 課題研究內(nèi)容
1.5.3 技術路線
第2章 Ti/SnO2-Sb 電極制備工藝優(yōu)化
2.1 前言
2.2 實驗儀器設備與試劑
2.2.1 實驗儀器設備
2.2.2 實驗材料和試劑
2.2.3 實驗裝置
2.3 電極制備
2.3.1 Ti 基體處理
2.3.2 活性層溶膠配制
2.3.3 電極涂層制備
2.4 分析方法
2.4.1 苯酚電催化氧化實驗及濃度測定
2.4.2 電極壽命測試
2.4.3 SEM 與 EDS 分析
2.4.4 電化學測試
2.5 結果與討論
2.5.1 電極涂層數(shù)的影響
2.5.2 涂液濃度的影響
2.5.3 絡合劑比例的影響
2.5.4 燒結溫度的影響
2.5.5 不同 Sb 摻雜比例的影響
2.5.6 電極有效工作面積的影響
2.5.7 熱處理升溫方式的影響
2.6 本章小結
第3章 Mo 摻雜 Ti/SnO2-Sb 電極制備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實驗儀器設備與試劑
3.2.1 實驗儀器設備
3.2.2 實驗材料和試劑
3.3 電極制備
3.3.1 Ti 基體處理
3.3.2 活性層溶膠配制
3.3.3 電極涂層制備
3.4 分析方法
3.4.1 苯酚電催化氧化實驗及濃度測定
3.4.2 TOC 測定
3.4.3 COD 測定
3.4.4 UV-Vis 分析
3.4.5 FE-SEM & EDS 分析
3.4.6 XRD 分析
3.4.7 電化學分析
3.4.8 電極加速壽命測試
3.5 結果與討論
3.5.0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的表面形貌
3.5.1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涂層的穩(wěn)定性分析
3.5.2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涂層的元素組成
3.5.3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涂層的結構分析
3.5.4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的析氧電位
3.5.5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的循環(huán)伏安分析
3.5.6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降解苯酚性能分析
3.5.7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去除 TOC 性能及礦化電流效率分析
3.5.8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去除 COD 性能及電流效率分析
3.5.9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電化學降解苯酚過程中的 UV-Vis 分析
3.6 本章小結
第4章 Ti/SnO2-Sb-Mo 電極電極電催化氧化己內(nèi)酰胺廢水影響因素研究
4.1 前言
4.2 實驗儀器設備與試劑
4.2.1 實驗儀器設備
4.2.2 實驗材料和試劑
4.3 分析方法
4.3.1 己內(nèi)酰胺降解實驗
4.3.2 COD 測定
4.4 結果與討論
4.4.1 電流密度對己內(nèi)酰胺模擬廢水處理效果的影響
4.4.2 初始 pH 值對己內(nèi)酰胺模擬廢水處理效果的影響
4.4.3 己內(nèi)酰胺初始濃度對己內(nèi)酰胺模擬廢水處理效果的影響
4.4.4 稀釋倍數(shù)對己內(nèi)酰胺實際廢水處理效果的影響
4.4.5 電流密度對己內(nèi)酰胺實際廢水處理效果的影響
4.4.6 初始 pH 值對己內(nèi)酰胺實際廢水處理效果的影響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在學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935779
【文章頁數(shù)】: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獻綜述
1.1 己內(nèi)酰胺廢水處理研究進展
1.1.1 生化法
1.1.2 高級氧化法
1.2 以 DSA 電極為陽極的電催化氧化原理
1.2.1 直接電催化氧化
1.2.2 間接電催化氧化
1.3 電催化 DSA 電極的分類
1.3.1 鈦基釕銥氧化物電極
1.3.2 鈦基二氧化鉛電極
1.3.3 鈦基錫銻氧化物電極
1.4 Ti/SnO2-Sb 電極摻雜改性研究進展
1.4.1 稀土金屬摻雜
1.4.2 非稀土金屬摻雜
1.4.3 碳納米管摻雜
1.5 選題依據(jù)及研究內(nèi)容
1.5.1 選題依據(jù)
1.5.2 課題研究內(nèi)容
1.5.3 技術路線
第2章 Ti/SnO2-Sb 電極制備工藝優(yōu)化
2.1 前言
2.2 實驗儀器設備與試劑
2.2.1 實驗儀器設備
2.2.2 實驗材料和試劑
2.2.3 實驗裝置
2.3 電極制備
2.3.1 Ti 基體處理
2.3.2 活性層溶膠配制
2.3.3 電極涂層制備
2.4 分析方法
2.4.1 苯酚電催化氧化實驗及濃度測定
2.4.2 電極壽命測試
2.4.3 SEM 與 EDS 分析
2.4.4 電化學測試
2.5 結果與討論
2.5.1 電極涂層數(shù)的影響
2.5.2 涂液濃度的影響
2.5.3 絡合劑比例的影響
2.5.4 燒結溫度的影響
2.5.5 不同 Sb 摻雜比例的影響
2.5.6 電極有效工作面積的影響
2.5.7 熱處理升溫方式的影響
2.6 本章小結
第3章 Mo 摻雜 Ti/SnO2-Sb 電極制備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實驗儀器設備與試劑
3.2.1 實驗儀器設備
3.2.2 實驗材料和試劑
3.3 電極制備
3.3.1 Ti 基體處理
3.3.2 活性層溶膠配制
3.3.3 電極涂層制備
3.4 分析方法
3.4.1 苯酚電催化氧化實驗及濃度測定
3.4.2 TOC 測定
3.4.3 COD 測定
3.4.4 UV-Vis 分析
3.4.5 FE-SEM & EDS 分析
3.4.6 XRD 分析
3.4.7 電化學分析
3.4.8 電極加速壽命測試
3.5 結果與討論
3.5.0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的表面形貌
3.5.1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涂層的穩(wěn)定性分析
3.5.2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涂層的元素組成
3.5.3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涂層的結構分析
3.5.4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的析氧電位
3.5.5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的循環(huán)伏安分析
3.5.6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降解苯酚性能分析
3.5.7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去除 TOC 性能及礦化電流效率分析
3.5.8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去除 COD 性能及電流效率分析
3.5.9 不同 Mo 摻雜比例電極電化學降解苯酚過程中的 UV-Vis 分析
3.6 本章小結
第4章 Ti/SnO2-Sb-Mo 電極電極電催化氧化己內(nèi)酰胺廢水影響因素研究
4.1 前言
4.2 實驗儀器設備與試劑
4.2.1 實驗儀器設備
4.2.2 實驗材料和試劑
4.3 分析方法
4.3.1 己內(nèi)酰胺降解實驗
4.3.2 COD 測定
4.4 結果與討論
4.4.1 電流密度對己內(nèi)酰胺模擬廢水處理效果的影響
4.4.2 初始 pH 值對己內(nèi)酰胺模擬廢水處理效果的影響
4.4.3 己內(nèi)酰胺初始濃度對己內(nèi)酰胺模擬廢水處理效果的影響
4.4.4 稀釋倍數(shù)對己內(nèi)酰胺實際廢水處理效果的影響
4.4.5 電流密度對己內(nèi)酰胺實際廢水處理效果的影響
4.4.6 初始 pH 值對己內(nèi)酰胺實際廢水處理效果的影響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在學研究成果
致謝
本文編號:39357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93577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