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庫淤積形態(tài)對總有機碳、總氮埋藏通量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3-05-14 07:33
本文選取河道型水庫(宜昌市黃柏河流域梯級水庫(東支))與湖泊型水庫(杭州市新安江水庫)作為研究區(qū)域,于2016年5月和11月分別對其進行淺地層剖面觀測,同時,在各水庫不同部位采集沉積柱樣,帶回實驗室進行粒度參數(shù)、總有機碳(TOC)、總氮(TN)的測定,探討不同類型水庫沉積物淤積形態(tài)對TOC、TN埋藏通量的影響。本文根據(jù)水庫在縱向上與壩體的距離,大致將每個水庫分成三部分,遠離壩體端占河道總長約1/31/4的部分為庫尾區(qū)域(Upstream region,UR)、中部占河道總長約1/2的部分為庫中區(qū)域(Middle region,MR)、靠近壩體端占河道總長約1/31/4的部分為庫首區(qū)域(Lower region,LR)。研究結(jié)果表明:(1)河道型水庫運行初期,沉積物主要淤積在庫尾區(qū)域,當上游新建水庫后,由于壩體的攔沙作用,使得下游水庫大量淤積在庫尾區(qū)域的沉積物會在長時期水動力作用下逐漸運移至壩前區(qū)域;湖泊型水庫沉積物主要淤積在庫尾區(qū)域,形成“庫尾三角洲”結(jié)構(gòu)。各水庫沉積物組分以粘土質(zhì)粉砂為主,少量為粉砂質(zhì)粘土,表層沉積物平均粒徑總體上從庫尾向庫...
【文章頁數(shù)】:11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緒論
1.1 引言
1.2 研究進展
1.2.1 筑壩攔截對碳、氮分布的影響
1.2.2 水庫在碳、氮循環(huán)過程中的重要性
1.2.3 水庫淤積模式的研究
1.3 研究意義與內(nèi)容
第二章 研究區(qū)域與研究方法
2.1 研究區(qū)域概況
2.1.1 黃柏河流域梯級水庫(東支)
2.1.2 新安江水庫(千島湖)
2.2 研究方法
2.2.1 走航路線及采樣站位設(shè)置
2.2.2 走航觀測參數(shù)設(shè)置
2.2.3 沉積物的采集與處理
2.2.4 沉積物含水率、干容重、粒度、TOC、TN的測定
第三章 研究區(qū)沉積物特性
3.1 沉積物粒度特征
3.1.1 河道型水庫
3.1.2 湖泊型水庫
3.2 沉積物含水率、干容重特征
3.2.1 河道型水庫
3.2.2 湖泊型水庫
3.3 小結(jié)
第四章 水庫淤積形態(tài)及沉積物淤積通量估算
4.1 地層剖面識別及特征和建庫后淤積厚度的計算
4.2 河道型水庫
4.3 河道型水庫不同時期淤積形態(tài)
4.4 湖泊型水庫
4.5 沉積物淤積通量、速率
4.6 小結(jié)
第五章 研究區(qū)沉積物總有機碳和總氮含量特征
5.1 河道型水庫
5.1.1 表層沉積物TOC與TN含量
5.1.2 柱樣沉積物中TOC與TN含量
5.2 湖泊型水庫
5.2.1 表層沉積物TOC與TN含量
5.2.2 柱樣沉積物TOC與TN含量
5.3 各水庫TOC、TN沉降速率(通量)、埋藏速率(通量)估算
5.3.1 沉降速率與沉降通量
5.3.2 埋藏速率與埋藏通量
5.4 小結(jié)
第六章 沉積物淤積形態(tài)與TOC、TN埋藏通量的關(guān)系
6.1 河道型水庫
6.2 湖泊型水庫
第七章 結(jié)論與展望
7.1 結(jié)論
7.2 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碩士期間科研成果及參加學術(shù)會議
致謝
本文編號:3817463
【文章頁數(shù)】:11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緒論
1.1 引言
1.2 研究進展
1.2.1 筑壩攔截對碳、氮分布的影響
1.2.2 水庫在碳、氮循環(huán)過程中的重要性
1.2.3 水庫淤積模式的研究
1.3 研究意義與內(nèi)容
第二章 研究區(qū)域與研究方法
2.1 研究區(qū)域概況
2.1.1 黃柏河流域梯級水庫(東支)
2.1.2 新安江水庫(千島湖)
2.2 研究方法
2.2.1 走航路線及采樣站位設(shè)置
2.2.2 走航觀測參數(shù)設(shè)置
2.2.3 沉積物的采集與處理
2.2.4 沉積物含水率、干容重、粒度、TOC、TN的測定
第三章 研究區(qū)沉積物特性
3.1 沉積物粒度特征
3.1.1 河道型水庫
3.1.2 湖泊型水庫
3.2 沉積物含水率、干容重特征
3.2.1 河道型水庫
3.2.2 湖泊型水庫
3.3 小結(jié)
第四章 水庫淤積形態(tài)及沉積物淤積通量估算
4.1 地層剖面識別及特征和建庫后淤積厚度的計算
4.2 河道型水庫
4.3 河道型水庫不同時期淤積形態(tài)
4.4 湖泊型水庫
4.5 沉積物淤積通量、速率
4.6 小結(jié)
第五章 研究區(qū)沉積物總有機碳和總氮含量特征
5.1 河道型水庫
5.1.1 表層沉積物TOC與TN含量
5.1.2 柱樣沉積物中TOC與TN含量
5.2 湖泊型水庫
5.2.1 表層沉積物TOC與TN含量
5.2.2 柱樣沉積物TOC與TN含量
5.3 各水庫TOC、TN沉降速率(通量)、埋藏速率(通量)估算
5.3.1 沉降速率與沉降通量
5.3.2 埋藏速率與埋藏通量
5.4 小結(jié)
第六章 沉積物淤積形態(tài)與TOC、TN埋藏通量的關(guān)系
6.1 河道型水庫
6.2 湖泊型水庫
第七章 結(jié)論與展望
7.1 結(jié)論
7.2 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碩士期間科研成果及參加學術(shù)會議
致謝
本文編號:38174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81746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