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演變與營養(yǎng)鹽變化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1-07-10 17:38
作為我國人為影響海洋研究與海洋學基礎研究的典型海域,膠州灣歷經(jīng)90年的科學調查和研究,獲得了系統(tǒng)的對膠州灣海洋學的認識。本文總結歸納了近年來膠州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狀況、營養(yǎng)物質輸入以及百年來生態(tài)環(huán)境演變的主要結果和結論。近年來,膠州灣海水呈現(xiàn)"高氮-低磷-低硅富營養(yǎng)化"狀況較明顯,浮游生物生物量有增加的趨勢,輸入到膠州灣營養(yǎng)物質的量巨大,總溶解態(tài)氮的年輸入通量為6 945.4 t/a,其中無機氮、有機氮分別為4 453.1 t/a, 2 492.3 t/a。點源和河流是總溶解態(tài)氮的主要輸入方式,分別占無機氮輸入通量的39%和20%,有機氮輸入通量的31%和41%?側芙鈶B(tài)磷的年輸入通量為160.6 t/a,其中無機磷的輸入略高于有機磷,二者分別為88.0 t/a, 72.6 t/a。河流和點源是無機磷的主要輸入方式,分別占無機磷輸入通量的40%和30%,而對于有機磷而言,河流是其主要的輸入方式,可占其輸入通量的51%,而地下水和點源也分別占輸入通量的24%和15%,這些大量輸入的營養(yǎng)物質對膠州灣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起了關鍵作用。膠州灣百年來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的演變,20世紀70年代以前,膠州灣受人為...
【文章來源】:海洋科學. 2020,44(08)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12 頁
【部分圖文】:
膠州灣氮磷各輸入通量的比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奠基海洋化學研究,助推海洋科學發(fā)展——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學研究70年[J]. 宋金明. 海洋與湖沼. 2020(04)
[2]A new mechanism of atmospheric CO2 absorption promoted by iron-nitrogen coupling in low-latitude oceans during ice age[J]. Jinming SONG,Qidong WANG.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20(01)
[3]海洋沉積物/顆粒物在生源要素循環(huán)中的作用及生態(tài)學功能[J]. 宋金明,李學剛. 海洋學報. 2018(10)
[4]膠州灣海域面積變化及原因探討[J]. 馬立杰,楊曦光,祁雅莉,劉艷霞,張金枝. 地理科學. 2014(03)
[5]近70年膠州灣水動力變化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J]. 陳金瑞,陳學恩.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12(06)
[6]膠州灣浮游動物群落長期變化[J]. 孫松,李超倫,張光濤,孫曉霞,楊波. 海洋與湖沼. 2011(05)
[7]膠州灣網(wǎng)采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的長期變化[J]. 孫曉霞,孫松,吳玉霖,張永山,鄭珊. 海洋與湖沼. 2011(05)
[8]膠州灣營養(yǎng)鹽濃度與結構的長期變化[J]. 孫曉霞,孫松,趙增霞,沈志良. 海洋與湖沼. 2011(05)
[9]膠州灣近150年來海岸變遷[J]. 周春艷,李廣雪,史經(jīng)昊.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7)
[10]Organic carbon source and burial during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in Jiaozhou Bay,North China[J]. LI Xuegang YUAN Huamao LI Ning SONG Jinming~* Institute of Ocea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Qingdao 266071,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8(05)
博士論文
[1]膠州灣演變對人類活動的響應[D]. 史經(jīng)昊.中國海洋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276369
【文章來源】:海洋科學. 2020,44(08)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12 頁
【部分圖文】:
膠州灣氮磷各輸入通量的比例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奠基海洋化學研究,助推海洋科學發(fā)展——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化學研究70年[J]. 宋金明. 海洋與湖沼. 2020(04)
[2]A new mechanism of atmospheric CO2 absorption promoted by iron-nitrogen coupling in low-latitude oceans during ice age[J]. Jinming SONG,Qidong WANG.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20(01)
[3]海洋沉積物/顆粒物在生源要素循環(huán)中的作用及生態(tài)學功能[J]. 宋金明,李學剛. 海洋學報. 2018(10)
[4]膠州灣海域面積變化及原因探討[J]. 馬立杰,楊曦光,祁雅莉,劉艷霞,張金枝. 地理科學. 2014(03)
[5]近70年膠州灣水動力變化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J]. 陳金瑞,陳學恩.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12(06)
[6]膠州灣浮游動物群落長期變化[J]. 孫松,李超倫,張光濤,孫曉霞,楊波. 海洋與湖沼. 2011(05)
[7]膠州灣網(wǎng)采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的長期變化[J]. 孫曉霞,孫松,吳玉霖,張永山,鄭珊. 海洋與湖沼. 2011(05)
[8]膠州灣營養(yǎng)鹽濃度與結構的長期變化[J]. 孫曉霞,孫松,趙增霞,沈志良. 海洋與湖沼. 2011(05)
[9]膠州灣近150年來海岸變遷[J]. 周春艷,李廣雪,史經(jīng)昊.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7)
[10]Organic carbon source and burial during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in Jiaozhou Bay,North China[J]. LI Xuegang YUAN Huamao LI Ning SONG Jinming~* Institute of Ocea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Qingdao 266071,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8(05)
博士論文
[1]膠州灣演變對人類活動的響應[D]. 史經(jīng)昊.中國海洋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2763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27636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