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灣大沽河河口區(qū)沉積物溶解性有機質(zhì)含量與三維熒光組分分布特征及源解析
發(fā)布時間:2021-06-07 20:37
本文以膠州灣大沽河河口區(qū)沉積物為研究對象,測定其溶解性有機質(zhì)(DOM)含量、C/N比值、穩(wěn)定碳同位素(δ13C)值和三維熒光組分相對比值,基于碳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研究海、陸源對河口區(qū)沉積物DOM的相對貢獻率;同時,基于δ13C值和三維熒光組分相對比值分別建立IsoSource模型,對河口區(qū)沉積物DOM的主要陸源相對貢獻率進行定量評估,以期為研究河口區(qū)碳循環(huán)提供重要參考,并且為合理安排河口區(qū)土地利用和人類活動提供基礎資料。主要的研究結(jié)論如下:(1)大沽河河口區(qū)沉積物DOM主要土地利用類型中,DOM含量、C/N比值、δ13C值均表現(xiàn)出明顯的空間差異。其中,林地和養(yǎng)殖池的高DOM含量與林地的高腐殖化程度及養(yǎng)殖池的高密度投餌有關;林地土壤的高C/N比值與其地表植被凋落物的高含碳量密切相關,而其它土地類型的C/N比值較低主要受高人為施氮量的影響;城鎮(zhèn)用地、工業(yè)用地的δ13C值偏負,這與δ13C值偏負的生活污水及工業(yè)廢水的輸入相關。(2)大沽河河口區(qū)沉積物中DOM含量在入?冢≧6樣點)達...
【文章來源】:青島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文獻綜述
1.2.1 河口區(qū)DOM含量及熒光組分研究進展
1.2.2 河口區(qū)DOM來源研究
1.2.3 沉積物DOM來源識別方法研究
1.2.4 文獻綜述小結(jié)
1.3 研究目的及意義
1.4 研究內(nèi)容及技術路線
1.4.1 研究內(nèi)容
1.4.2 技術路線
1.5 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區(qū)概況
2.2 樣品采集
2.3 實驗室處理
2.4 計算方法
2.5 數(shù)據(jù)處理
第三章 膠州灣大沽河河口區(qū)DOM含量特征分析
3.1 主要陸源DOM含量、C/N比值、δ~(13)C值分布特征
3.1.1 DOM含量分布特征
3.1.2 C/N比值分布特征
3.1.3 δ~(13)C值分布特征
3.2 河口區(qū)沉積物DOM含量、C/N比值、δ~(13)C值分布特征
3.2.1 DOM含量分布特征
3.2.2 C/N比值分布特征
3.2.3 δ~(13)C值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結(jié)
第四章 膠州灣大沽河河口區(qū)DOM三維熒光組分特征分析
4.1 三維熒光組分識別
4.2 三維熒光組分相對比值
4.3 本章小結(jié)
第五章 膠州灣大沽河河口區(qū)沉積物DOM外源識別及其分布特征
5.1 不同距海距離下沉積物DOM海、陸源的相對貢獻率分布特征
5.2 沉積物DOM陸源識別及其相對貢獻率分布特征
5.2.1 基于同位素模型定量評估DOM陸源相對貢獻率
5.2.2 基于三維熒光組分模型定量評估DOM陸源相對貢獻率
5.2.3 基于同位素和三維熒光組分模型的相對貢獻率評估結(jié)果比較
5.3 不同距海距離下沉積物DOM陸源相對貢獻率分布特征
5.4 本章小結(jié)
第六章 結(jié)論與展望
6.1 研究結(jié)論
6.2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河口區(qū)斜壓梯度對余水位的累積影響及其機制探討[J]. 楊昊,歐素英,姚鵬,郭曉娟,楊清書,蔡華陽. 海洋學報. 2019(01)
[2]黃河尾閭河段和河口區(qū)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及潛在生態(tài)毒性風險評價[J]. 黎靜,孫志高,孫萬龍,田莉萍,陳冰冰. 濕地科學. 2018(03)
[3]巢湖西部河口區(qū)沉積物氮磷分布特征與原位擴散通量估算[J]. 李振涵,張文強,雷沛,單保慶.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8(08)
[4]三峽庫區(qū)支流河口沉積物重金屬分布特征及風險評價[J]. 方志青,陳秋禹,尹德良,王志康,孫濤,王永敏,謝德體,王定勇. 環(huán)境科學. 2018(06)
[5]亞熱帶河口陸基養(yǎng)蝦塘水體溶解性碳濃度及沉積物-水界面碳通量時空動態(tài)特征[J]. 楊平,金寶石,譚立山,仝川. 生態(tài)學報. 2018(06)
[6]NaCl對遼河口濕地土壤溶解性有機碳吸附解吸的影響[J]. 劉凱,楊繼松,袁曉敏,鄭冬梅. 土壤通報. 2017(06)
[7]膠州灣濱海濕地土壤溶解性有機質(zhì)的三維熒光特性[J]. 訾園園,孔范龍,郗敏,李悅,楊玲.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6(12)
[8]長江下游及河口區(qū)水動力特征[J]. 喬飛,鄭丙輝,雷坤,周剛,柳青. 環(huán)境科學研究. 2017(03)
[9]同位素溯源解析地下水庫對地下水氮分布影響[J]. 康萍萍,許士國,禹守泉. 水資源保護. 2016(05)
[10]基于PSR的黃河河口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評價[J]. 牛明香,王俊,徐賓鐸. 生態(tài)學報. 2017(03)
博士論文
[1]環(huán)境中典型化學活性有機物及其相關環(huán)境行為的分子光譜研究[D]. 陳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膠州灣典型河口濕地土壤溶解性有機碳含量及結(jié)構特征研究[D]. 吳健敏.青島大學 2015
[2]長江口有機碳的時空分布、變化及輸運特征研究[D]. 邢建偉.中國海洋大學 2014
[3]黃河口濕地土壤碳、磷的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D]. 敦萌.中國海洋大學 2012
[4]杭州灣濕地四種濕地環(huán)境土壤呼吸特征以及土壤活性有機碳研究[D]. 楊文英.西南大學 2011
[5]應用多參數(shù)示蹤方法研究黃河口濕地沉積有機質(zhì)來源和分布[D]. 尹紅珍.中國海洋大學 2011
[6]有機質(zhì)及沉水植物對湖泊沉積物界面氮磷礦化與賦存的影響[D]. 楊春霞.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 2009
[7]閩江河口濕地碳儲量的研究[D]. 黃煒娟.福建農(nóng)林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217268
【文章來源】:青島大學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5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文獻綜述
1.2.1 河口區(qū)DOM含量及熒光組分研究進展
1.2.2 河口區(qū)DOM來源研究
1.2.3 沉積物DOM來源識別方法研究
1.2.4 文獻綜述小結(jié)
1.3 研究目的及意義
1.4 研究內(nèi)容及技術路線
1.4.1 研究內(nèi)容
1.4.2 技術路線
1.5 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區(qū)概況
2.2 樣品采集
2.3 實驗室處理
2.4 計算方法
2.5 數(shù)據(jù)處理
第三章 膠州灣大沽河河口區(qū)DOM含量特征分析
3.1 主要陸源DOM含量、C/N比值、δ~(13)C值分布特征
3.1.1 DOM含量分布特征
3.1.2 C/N比值分布特征
3.1.3 δ~(13)C值分布特征
3.2 河口區(qū)沉積物DOM含量、C/N比值、δ~(13)C值分布特征
3.2.1 DOM含量分布特征
3.2.2 C/N比值分布特征
3.2.3 δ~(13)C值分布特征
3.3 本章小結(jié)
第四章 膠州灣大沽河河口區(qū)DOM三維熒光組分特征分析
4.1 三維熒光組分識別
4.2 三維熒光組分相對比值
4.3 本章小結(jié)
第五章 膠州灣大沽河河口區(qū)沉積物DOM外源識別及其分布特征
5.1 不同距海距離下沉積物DOM海、陸源的相對貢獻率分布特征
5.2 沉積物DOM陸源識別及其相對貢獻率分布特征
5.2.1 基于同位素模型定量評估DOM陸源相對貢獻率
5.2.2 基于三維熒光組分模型定量評估DOM陸源相對貢獻率
5.2.3 基于同位素和三維熒光組分模型的相對貢獻率評估結(jié)果比較
5.3 不同距海距離下沉積物DOM陸源相對貢獻率分布特征
5.4 本章小結(jié)
第六章 結(jié)論與展望
6.1 研究結(jié)論
6.2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河口區(qū)斜壓梯度對余水位的累積影響及其機制探討[J]. 楊昊,歐素英,姚鵬,郭曉娟,楊清書,蔡華陽. 海洋學報. 2019(01)
[2]黃河尾閭河段和河口區(qū)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及潛在生態(tài)毒性風險評價[J]. 黎靜,孫志高,孫萬龍,田莉萍,陳冰冰. 濕地科學. 2018(03)
[3]巢湖西部河口區(qū)沉積物氮磷分布特征與原位擴散通量估算[J]. 李振涵,張文強,雷沛,單保慶.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8(08)
[4]三峽庫區(qū)支流河口沉積物重金屬分布特征及風險評價[J]. 方志青,陳秋禹,尹德良,王志康,孫濤,王永敏,謝德體,王定勇. 環(huán)境科學. 2018(06)
[5]亞熱帶河口陸基養(yǎng)蝦塘水體溶解性碳濃度及沉積物-水界面碳通量時空動態(tài)特征[J]. 楊平,金寶石,譚立山,仝川. 生態(tài)學報. 2018(06)
[6]NaCl對遼河口濕地土壤溶解性有機碳吸附解吸的影響[J]. 劉凱,楊繼松,袁曉敏,鄭冬梅. 土壤通報. 2017(06)
[7]膠州灣濱海濕地土壤溶解性有機質(zhì)的三維熒光特性[J]. 訾園園,孔范龍,郗敏,李悅,楊玲.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6(12)
[8]長江下游及河口區(qū)水動力特征[J]. 喬飛,鄭丙輝,雷坤,周剛,柳青. 環(huán)境科學研究. 2017(03)
[9]同位素溯源解析地下水庫對地下水氮分布影響[J]. 康萍萍,許士國,禹守泉. 水資源保護. 2016(05)
[10]基于PSR的黃河河口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評價[J]. 牛明香,王俊,徐賓鐸. 生態(tài)學報. 2017(03)
博士論文
[1]環(huán)境中典型化學活性有機物及其相關環(huán)境行為的分子光譜研究[D]. 陳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膠州灣典型河口濕地土壤溶解性有機碳含量及結(jié)構特征研究[D]. 吳健敏.青島大學 2015
[2]長江口有機碳的時空分布、變化及輸運特征研究[D]. 邢建偉.中國海洋大學 2014
[3]黃河口濕地土壤碳、磷的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D]. 敦萌.中國海洋大學 2012
[4]杭州灣濕地四種濕地環(huán)境土壤呼吸特征以及土壤活性有機碳研究[D]. 楊文英.西南大學 2011
[5]應用多參數(shù)示蹤方法研究黃河口濕地沉積有機質(zhì)來源和分布[D]. 尹紅珍.中國海洋大學 2011
[6]有機質(zhì)及沉水植物對湖泊沉積物界面氮磷礦化與賦存的影響[D]. 楊春霞.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 2009
[7]閩江河口濕地碳儲量的研究[D]. 黃煒娟.福建農(nóng)林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2172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2172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