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碳微電解耦合反硝化菌削減河道黑臭底泥污染物及凈化水質(zhì)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27 13:49
通過向河道中投加鐵碳填料和反硝化菌復合包的方式,構(gòu)建了鐵碳微電解耦合反硝化菌曝氣輔助原位削減河道黑臭底泥及凈化水質(zhì)技術(shù).模擬實驗結(jié)果表明:當鐵碳填料投加30 g/kg、反硝化菌接種量為15 mg/kg、曝氣量為60 m L/min和曝氣時間為9 h/d的最佳組合下運行僅28 d后,上覆水COD、NH4+-N、TN和TP去除率分別達到85.7%、98.6%、65.7%和96.4%,穩(wěn)定達到地表水Ⅳ類水標準;底泥TOC去除率達48.8%;底泥中BD-P和Na OH-P組分顯著增加;底泥可轉(zhuǎn)化態(tài)N含量顯著減少;表層5~10 cm底泥由深黑色變?yōu)闇\褐色.在耦合體系中,鐵碳微電解可促進底泥及上覆水中碳、氮磷污染物的轉(zhuǎn)化與去除;反硝化菌促進脫氮反應;曝氣激活底泥土著微生物的活性.三者的協(xié)同作用削減黑臭底泥污染物并凈化水質(zhì),為鐵碳微電解耦合反硝化菌原位削減河道黑臭底泥污染物及凈化水質(zhì)技術(shù)提供理論依據(jù).
【文章來源】: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51(03)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及方法
1.1 供試黑臭底泥及水樣
1.2 鐵碳填料及反硝化菌
1.3 實驗裝置及操作方法
1.4 污染指標及測定方法
1.5 微生物的多樣性分析
1.6 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
2 結(jié)果與討論
2.1 黑臭底泥污染物的削減效果
2.1.1 底泥TOC質(zhì)量分數(shù)的變化
2.1.2 底泥氮的分級
2.1.3 底泥P的分級
2.2 上覆水的凈化效果
2.3 微生物的多樣性分析
2.4 耦合法原位削減河道黑臭底泥及凈化水質(zhì)的作用機理
2.4.1 有機物的轉(zhuǎn)化與去除
2.4.2 氮素的轉(zhuǎn)化與脫除
2.4.3 磷的轉(zhuǎn)化與歸趨
2.4.4 耦合體系的協(xié)同作用機理
3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碳源和鹽度對好氧反硝化細菌脫氮特性的影響[J]. 廖紹安,黃捷暢,王安利,高方舟,相晨曦,羅年滔,李永鋒,藍宗堅.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6)
[2]南沙河口濕地沉積物對磷的吸附特性研究[J]. 周永勝,王立立,李取生,王玉萍.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1)
[3]不同污染程度湖泊沉積物中不同粒級可轉(zhuǎn)化態(tài)氮分布[J]. 王圣瑞,金相燦,焦立新. 環(huán)境科學研究. 2007(03)
碩士論文
[1]固定化微生物原位修復黑臭水體底泥的應用研究[D]. 林舒康.揚州大學 2018
本文編號:3163580
【文章來源】: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51(03)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及方法
1.1 供試黑臭底泥及水樣
1.2 鐵碳填料及反硝化菌
1.3 實驗裝置及操作方法
1.4 污染指標及測定方法
1.5 微生物的多樣性分析
1.6 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
2 結(jié)果與討論
2.1 黑臭底泥污染物的削減效果
2.1.1 底泥TOC質(zhì)量分數(shù)的變化
2.1.2 底泥氮的分級
2.1.3 底泥P的分級
2.2 上覆水的凈化效果
2.3 微生物的多樣性分析
2.4 耦合法原位削減河道黑臭底泥及凈化水質(zhì)的作用機理
2.4.1 有機物的轉(zhuǎn)化與去除
2.4.2 氮素的轉(zhuǎn)化與脫除
2.4.3 磷的轉(zhuǎn)化與歸趨
2.4.4 耦合體系的協(xié)同作用機理
3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碳源和鹽度對好氧反硝化細菌脫氮特性的影響[J]. 廖紹安,黃捷暢,王安利,高方舟,相晨曦,羅年滔,李永鋒,藍宗堅.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6)
[2]南沙河口濕地沉積物對磷的吸附特性研究[J]. 周永勝,王立立,李取生,王玉萍.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1)
[3]不同污染程度湖泊沉積物中不同粒級可轉(zhuǎn)化態(tài)氮分布[J]. 王圣瑞,金相燦,焦立新. 環(huán)境科學研究. 2007(03)
碩士論文
[1]固定化微生物原位修復黑臭水體底泥的應用研究[D]. 林舒康.揚州大學 2018
本文編號:31635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316358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