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藻降解過程及其對沉積物中錳釋放的作用機理研究
【學位單位】:安徽建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X52
【部分圖文】:
圖 2-1 巢湖西半湖西北部采樣點的分布水樣于實驗室內分為兩個部分,一份過濾去除大顆粒懸浮物后,,另一份酸化至 pH<2,測定總磷、總氮等指標。沉積物樣品提出均勻后于-20℃冷凍保存,另取部分沉積物樣品冷凍干燥,研磨后0.15mm)尼龍篩后,裝入樣品袋封口備用以測定基本參數,將新鮮并及時測定含水率等相關參數。分析方法表 2. 3 沉積物理化指標測定方法指標 測定方法水率 將坩堝置于 105℃左右電熱板上,反復烘干至恒重為 M0,15 克左右沉積物樣品置于坩堝中稱重為 M1,將盛有沉積品的坩堝加熱烘干至恒重,稱量得 M2,即含水率計算公w(%)=100*(M1-M2)/(M2-M0)
圖 4-1 藍藻微囊藻顯微鏡 40 萬倍放大圖設計用 4 個 6L 玻璃圓柱形容器分別進行不同部。常溫下,將采集的新鮮藍藻與超純水粒雜質。將其中兩個玻璃容器加入 30cm入約 5L 超純水。稱取 4 份 50g 離心后藻加外來營養(yǎng)元素無底泥,確保經測定的污C、D 分組,選擇浸泡水源,其中 A、B 風處,光照為自然光,模擬藍藻的有氧降黑暗環(huán)境,用鋁箔將整個玻璃容器包裹起氣進入,模擬藍藻缺氧降解環(huán)境。實驗過從底部取樣口采樣 100ml 測定相關理化層藻體置于 105℃烘箱內測定含水率為 8
(c) (d)圖 4-6 藍藻降解過程光學顯微鏡形態(tài)隨時間變化注:(a)D 組新鮮藍藻;(b)D 組第 20d 藍藻形態(tài);(c)D 組第 40d 藍藻形態(tài);(d)D組第 50d 藍藻形態(tài)以超純水為浸泡水源,黑暗密封條件下的 D 組為例,此次取樣新鮮藍藻中微囊藻占較大比例,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清晰看到細胞形態(tài),細胞顏色為深綠色或黑綠色,為邊緣透明的球形氣囊包裹,藻細胞排列緊密。從以上數張藍藻自然降解衰亡的電子顯微照片觀測來看,第 20d 時,藻細胞顏色明顯變淡,但排列仍較為緊密,于此同時,水體顏色開始加深,由初始的淡綠色變?yōu)辄S褐色。第 40時,藍藻的降解過程表現為多糖外層被降解,細胞群體分解,整體為松散排列狀態(tài),隨之出現較多單細胞,同時細胞內物質也開始降解分解,而到 50d 左右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已觀察不到明顯藍藻個體。4.4 藍藻降解過程中水體營養(yǎng)元素的相關性分析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煥廣;張菊;吳金甲;姚昕;王倩;陳詩越;;東平湖菹草腐爛對上覆水碳氮磷濃度的影響[J];人民黃河;2015年12期
2 柏林森;李向東;張彥;;微山湖(下級湖)中溶解性有機質(DOM)的降解實驗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5年05期
3 高潔;江韜;李璐璐;陳雪霜;魏世強;王定勇;閆金龍;趙錚;;三峽庫區(qū)消落帶土壤中溶解性有機質(DOM)吸收及熒光光譜特征[J];環(huán)境科學;2015年01期
4 劉樹元;鄭晨;袁琪;王先兵;王秭炎;;臺州長潭水庫鐵錳質量濃度變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環(huán)境科學;2014年10期
5 馬瓊琳;李朋輝;黃清輝;;UV-C輻照對河水溶解有機質降解及微生物可利用性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14年03期
6 姚昕;張運林;朱廣偉;秦伯強;;湖泊草、藻來源溶解性有機質及其微生物降解的差異[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4年03期
7 孫遠軍;;淀山湖藍藻碎屑的好氧降解和營養(yǎng)鹽釋放規(guī)律研究[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3年11期
8 張彥;馮啟言;孟慶俊;李庭;;溶解性有機質對煤礦區(qū)重金屬遷移的影響[J];中國科技論文;2013年03期
9 馬駿;楊昆;張學發(fā);李江;;推流式微納米氣泡增氧水環(huán)境修復生物浮島技術[J];中國水利;2013年02期
10 尚麗霞;柯凡;李文朝;徐憲根;宋媛媛;馮慕華;;高密度藍藻厭氧分解過程與污染物釋放實驗研究[J];湖泊科學;2013年01期
本文編號:28478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4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