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秸稈還田對土壤有機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5-31 23:50
【摘要】:我國是農業(yè)大國,秸稈資源豐富。作為一項資源循環(huán)利用、節(jié)本增效的農田管理措施,還田后的秸稈腐解進入土壤碳庫,可以提高土壤有機碳含量,但同時也會引起N_2O、CH_4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加。探索秸稈還田與土壤有機碳、農業(yè)溫室氣體排放的輸入響應關系,探討通過優(yōu)化還田模式提升土壤碳固持的正效應,控制溫室氣體增排負效應的可行性,對優(yōu)化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實現(xiàn)農業(yè)低碳、綠色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南方農業(yè)區(qū)秸稈還田對土壤有機碳、農業(yè)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機制為研究對象,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評估秸稈還田對土壤有機碳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在DAYCENT模型支持下模擬不同秸稈還田模式下土壤有機碳和溫室氣體排放的特征,以此優(yōu)化秸稈還田配套農田管理措施。主要研究結論如下。Meta分析表明:(1)秸稈還田顯著提高SOC含量,其固碳效應受化學氮肥施用和還田年限的影響,增加施氮量和延長還田年限更利于SOC的累積。(2)秸稈還田對CH_4排放的影響主要受限于水分管理方式的選擇,間歇灌溉下還田對CH_4增排效應最小。(3)總體上秸稈還田對N_2O排放無顯著影響,持續(xù)淹水以及降低化學氮肥用量可顯著降低秸稈還田下N_2O排放。不同還田模式模擬結果顯示:(1)秸稈還田較不還田處理SOC含量顯著提高了5.6%~10.58%。秸稈半量還田可基本維持SOC現(xiàn)有水平,配合減氮和持續(xù)淹水的還田模式有利于土壤有機碳累積。(2)不同模式下秸稈還田增加8.90%~26.24%的CH_4排放,還田配合間歇灌溉和減少施氮的模式對CH_4增排貢獻最小。(3)不同還田模式下N_2O增排13.09%~39.34%,其中還田配合常規(guī)施肥和持續(xù)淹水的模式可最大程度抵消還田對N_2O的增排。(4)僅就秸稈還田對農業(yè)溫室氣體排放效應而言,半量還田配合常規(guī)施氮和間歇灌溉模式的固碳減排效應最佳。
【圖文】:

一年兩熟,農耕區(qū),種植制度,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云南、海南等 15 個省、市、自治區(qū)(圖2-1)。區(qū)域內有耕地面積 53995.5 千公頃,約占全國的 40.02%,是重要的農耕區(qū)之一。2016 年區(qū)域內糧食產量為 58789.1 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 42.98%,農業(yè)總產值為 59287.8 億元,占全國農業(yè)總產值的 53.89%(國家統(tǒng)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2017),生產水平較高,是我國主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區(qū)域內種植制度多為一年兩熟,主要包括小麥-水稻、早晚稻連作、水稻-油菜

模型,凋落物,土壤溫度,作物


AYCENT 模型(圖 2-2)是 CENTURY 模型以日為時間步長的版本,可以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土壤-植物間的 C、N、P、S 循環(huán)過程。模型大體分為作物理、土壤、水分和溫度三個模塊。作物生長和管理子模塊通過核算土壤溫度量和可獲得養(yǎng)分模擬作物最大潛在生長量和作物生物量在不同部分的分配時可以模擬例如耕作、灌溉、施肥、有機物施用等增加水分和養(yǎng)分的人為對作物生長的影響。土壤模塊主要包括土壤有機質的轉化和養(yǎng)分循環(huán),土質礦化主要由土壤有機質庫的分解周轉造成,而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引起土質的釋放,過程受土壤溫度、水分、土壤質地和管理措施等因子的調控。植物冠層,凋落物和土壤條件來模擬土壤水分含量和溫度,其中土壤水分雨總量,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質量的函數(shù),土壤溫度計算了土層的熱擴散日最大/最小溫度,,土壤溫度受土壤濕度、土壤質地、最高/最低氣溫、地上凋落物質量的影響。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X7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蒙;李曉兵;;放牧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及相關過程研究進展[J];草地學報;2018年02期

2 徐均華;黃國強;菅攀峰;胡慶輝;李智勇;郭松;柳立;江智敏;;土壤有機碳研究進展及在農田生產中的應用[J];耕作與栽培;2018年02期

3 黃錦學;熊德成;劉小飛;楊智杰;謝錦升;楊玉盛;;增溫對土壤有機碳礦化的影響研究綜述[J];生態(tài)學報;2017年01期

4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在土壤有機碳組分對土地利用的響應特征方面取得進展[J];干旱區(qū)地理;2017年02期

5 馬昕昕;;溫度對太谷縣農田土壤有機碳礦化的影響[J];山西農業(yè)科學;2017年05期

6 王慧杰;常順利;張毓?jié)?李翔;韓燕梁;;天山雪嶺云杉林土壤有機碳密度空間分異及其與森林發(fā)育的關系[J];山地學報;2017年03期

7 鄧飄云;陳建國;閆文德;;武陵山脈龍山段土壤有機碳密度分布及控制機制[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7年08期

8 李龍;姚云峰;秦富倉;郭月峰;王欣;常偉東;;小流域土壤有機碳密度空間變異特征的尺度效應研究[J];土壤;2014年05期

9 王東波;陳麗;;土壤有機碳及其影響因素[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年27期

10 李龍;姚云峰;秦富倉;郭月峰;平春;;赤峰市小流域地形因子對土壤有機碳密度的影響[J];中國水土保持;201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涂成龍;陸曉輝;崔麗峰;;貴州省農業(yè)土壤有機碳和氮化學計量在近50年里的變化[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6屆學術年會文集[C];2017年

2 雷娜;;延安治溝造地工程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A];環(huán)境工程2017增刊2下冊[C];2017年

3 秦小光;寧波;殷志強;穆燕;;末次間冰期以來渭南黃土地區(qū)土壤有機碳碳庫的演變[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2年

4 吳慶標;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機碳穩(wěn)定性研究進展[A];生態(tài)學與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生態(tài)學會第七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薈萃[C];2004年

5 汪青;張平究;;退耕還濕對菜子湖濕地土壤有機碳組分與質量的影響[A];自然地理學與生態(tài)安全學術論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李富山;韓貴琳;唐楊;吳起鑫;;喀斯特地區(qū)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有機碳氮特征:以貴州普定為例[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7 邱海源;黃志偉;王憲;;區(qū)域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A];第三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5年

8 郭沂林;潘劍君;;寒溫帶與中亞熱帶森林土壤有機碳密度對比研究[A];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上冊)——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9 趙營;郭鑫年;劉汝亮;王世榮;;寧夏灌區(qū)不同類型農田土壤有機碳及活性組分含量特征[A];面向未來的土壤科學(上冊)——中國土壤學會第十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九屆海峽兩岸土壤肥料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10 周衛(wèi)軍;王凱榮;劉鑫;;有機物料循環(huán)對紅壤稻田系統(tǒng)土壤有機碳轉化的影響[A];第九屆中國青年土壤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暨第四屆中國青年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記者 李麗云 實習生 陰浩;用技術手段恢復黑土肥力[N];科技日報;2017年

2 步宣;全球循環(huán)與土壤有機碳[N];中國礦業(yè)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李禾;我國應加強土壤固碳能力研究[N];科技日報;2010年

4 ;拿什么留住你,黑土地[N];農民日報;2015年

5 記者 李大慶;400歲森林能持續(xù)積累碳[N];科技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阿里凱(KASHIF ALI KUBAR);秸稈還田和免耕對土壤有機碳特性及水穩(wěn)性團聚體的影響[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8年

2 張文娟;氣候變化與放牧管理對三江源草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機碳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8年

3 任立寧;川南毛竹林土壤有機碳和土壤微生物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8年

4 沈雅飛;除灌、采伐處理對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機碳及其相關過程的影響[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8年

5 劉慧嶼;遼寧省農田土壤有機碳動態(tài)變化及固碳潛力估算[D];沈陽農業(yè)大學;2011年

6 王百群;黃土區(qū)侵蝕與干旱環(huán)境中土壤有機碳氮的變化與遷移[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年

7 王淑平;土壤有機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8 陶貞;草原土壤有機碳動力學同位素示蹤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9 李正才;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06年

10 劉守龍;亞熱帶稻田土壤有機碳氮循環(huán)[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艷;基于侵蝕過程的長江流域土壤有機碳水平運移的模擬與估算[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年

2 王燕;半干旱地區(qū)土壤有機碳遙感估算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8年

3 曾文鉉;黃土高原典型森林中土壤有機碳礦化及土壤微生物生長策略對外源碳輸入的響應[D];西北大學;2018年

4 周稀;崇州西河流域土壤有機碳及全氮的空間分布及模擬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7年

5 趙晴;吉林松原鹽堿農田土壤理化性質和酶活性對有機碳的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2018年

6 樊晶晶;紫色丘陵區(qū)農田土壤有機碳礦化對溫度變化的響應[D];西南大學;2018年

7 周杏;秸稈還田對土壤有機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影響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8年

8 劉玉寒;基于GWR的伊河流域土壤碳氮空間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D];河南大學;2018年

9 房君佳;鉛鋅尾礦砂影響下的土壤有機碳與微生物交互關系[D];西南大學;2018年

10 郝敏敏;麥玉兩熟農田土壤有機碳組分變化及其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關系[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69064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69064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0a4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