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稀散金屬作為戰(zhàn)略金屬在清潔能源領域和先進功能材料的設計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其不能單獨成礦、地殼儲量有限,對稀散元素進行高效的回收利用是十分必要的,準確檢測樣品中稀散金屬的含量是其回收利用的前提。此外,部分稀散金屬具有高毒性,在使用過程中超過一定的范圍則會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危害。綜合以上兩點,建立合適的方法對稀散金屬快速高靈敏檢測一直是研究人員關注的熱點。與其他檢測手段相比,電化學檢測具有靈敏度高、費用低、易于微型化和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在金屬離子的檢測方面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本論文成功制備了兩種過渡金屬系材料,包括尺寸均一的Co納米粒子和3D核殼結構V_2O_5微球,并將其作為修飾電極材料,構筑了兩種新型電化學傳感器,實現(xiàn)了對稀散金屬碲(Te)的高靈敏檢測以及鉈(Tl)和銦(In)的同時檢測分析。本論文主要開展工作如下:制備了尺寸均一的Co納米粒子,用其作為電極材料修飾電極構筑了新型電化學傳感器,建立了痕量檢測Te的差分脈沖溶出伏安分析方法(DPASV)。通過一些列表征證明,Co納米粒子具有優(yōu)秀的導電性和高效的電催化活性,能夠加速電子的轉移,促進電極表面氧化還原反應的進行。此外,Co納米粒子較小的粒徑和均一的形貌,使其具有較大的比表面積,能夠促進電極與待測物的接觸,為Te的檢測提供更多的活性位點,有利于提高電化學傳感器的靈敏度。實驗證明,在0.1 mol L~(-1)的H_2SO_4溶液中,Te的氧化峰電流與濃度在0.02-400 mg L~(-1)的范圍內(nèi)呈現(xiàn)良好的線性關系,檢出限(LOD)達到0.2μg L~(-1)(S/N=3)。并且通過一系列實驗證明本傳感器具有良好的抗干擾性、穩(wěn)定性和重復性。利用該傳感器對海水、河水和土壤樣品中Te的含量進行檢測,方法的加標回收率在92.9%到100.2%之間,證明構建的傳感器具有良好的實際應用性和潛在的實際應用價值。本文的研究內(nèi)容為設計價格低廉、綠色、低毒的電化學分析方法檢測Te提供了新思路。合成了不同形貌的V_2O_5,包括V_2O_5納米粒子,V_2O_5納米棒和3D核殼結構的V_2O_5微球,探究了用它們做修飾電極材料時對Tl~+和In~(3+)同時檢測的影響。實驗證明電極材料的形貌會影響材料的電化學性能。3D核殼結構的V_2O_5微球具有中空的內(nèi)部,不僅能夠增加電極表面與待測物的接觸面積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電活性位點。并且V_2O_5微球表面具有豐富的孔隙,能夠為電子和離子的傳遞提供更多傳輸通道,加快電子的轉移速率。因此本文利用3D核殼結構的V_2O_5微球作電極材料構建傳感器并應用于Tl~+和In~(3+)的同時檢測研究。建立了Tl~+和In~(3+)同時痕量檢測的方波溶出伏安分析方法(SWASV)。在pH 4.5 HAc-NaAc的電解質溶液中Tl~+和In~(3+)的氧化峰電流與濃度在1-50μg L~(-1)的范圍內(nèi)呈現(xiàn)良好的線性關系,檢出限(LOD)達到0.1μg L~(-1)(S/N=3)。并通過一系列實驗證明本傳感器具有良好的抗干擾性、穩(wěn)定性和重復性。在對實際樣品海水、河水和土壤中Tl~+和In~(3+)的含量測量時,本傳感器的回收率范圍分別在98.1%-104.1%和97.3%-101.3%之間,證明本方法具有實際應用的價值。本文的研究內(nèi)容為單獨檢測和同時檢測Tl~+和In~(3+)提供了一種前景廣闊的材料。
【圖文】:
圖 2-2 Co 納米粒子的 XRD 衍射圖Fig. 2-2 XRD patterns of Co-NPs米粒子的 SEM 圖展示在圖 2-3 中。從圖中可以看出制備的的球體,尺寸均一,直徑約為 50.0 nm 左右。

圖 2-2 Co 納米粒子的 XRD 衍射圖Fig. 2-2 XRD patterns of Co-NPs粒子的 SEM 圖展示在圖 2-3 中。從圖中可以看出制備球體,尺寸均一,直徑約為 50.0 nm 左右。
【學位授予單位】:遼寧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O657.1;X83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子劍;張偉建;;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測定化妝品中鈹、鉻、砷、鎘、碲、釹、鉈、鉛[J];中國無機分析化學;2015年02期
2 虞曉珍;應英;張雙鳳;馮靚;呂菁;;尿中鉈檢測的石墨爐原子吸收法[J];浙江預防醫(yī)學;2012年12期
3 龍萍;邵丹;楊華;毛禹平;;極譜法快速連續(xù)測定硒和碲[J];云南冶金;2012年02期
4 郭瑞娣;;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測定血液中的銦[J];環(huán)境與職業(yè)醫(yī)學;2010年11期
5 周令治;陳少純;;稀散金屬當前態(tài)勢[J];材料研究與應用;2007年02期
6 胡莉萍,呂京,彭開良,賀錫雯;碲及其化合物的毒性研究進展[J];衛(wèi)生毒理學雜志;2002年02期
7 李建平,郭?,劉雅,馬俊懷;生物材料中鉈的溶出伏安法檢測[J];中華勞動衛(wèi)生職業(yè)病雜志;2000年05期
8 李巖松,安肅,于錦強,裴治世;沉淀分離ICP-AES法測定高純陰極銅中鉛鉍碲[J];理化檢驗(化學分冊);2000年03期
9 陳中道,王洪恩,朱軍,孫勤樞;電位溶出法測定環(huán)境水中的痕量鉈[J];濟寧醫(yī)學院學報;1998年02期
10 仰蜀薰,田慧敏,孫炳耀;Nafion修飾金電極陽極溶出伏安法測定痕量碲[J];分析試驗室;199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惠長野;郭妍;張文;楊新躍;李智民;;銦及其化合物毒性研究進展[A];第十三次全國勞動衛(wèi)生與職業(yè)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董媛媛;新型雙金屬納米復合電極材料的構建及其對環(huán)境污染物的檢測研究[D];遼寧大學;2017年
2 梁小明;金屬鈷納米粒子和鈷鎳合金的合成及其在水處理方面的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
本文編號:
25984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598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