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lpuff模型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惡臭氣體影響范圍評估
本文選題:惡臭 + 氨氣 ; 參考:《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S1期
【摘要】:為了研究以氨氣對代表的惡臭物質(zhì)擴散對周邊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利用Calpuff模型評估了蘇州某山谷型填埋場作業(yè)面上的氣體釋放,分析了大氣溫度、氣壓、風速和氣體釋放通量等參數(shù)的變化對下風向、距離填埋場1.7 km位置10 m高度處空氣中氨氣濃度的影響;計算了氨氣在不同風速和不同單位時間釋放質(zhì)量下的最大影響距離,并對單位時間釋放質(zhì)量及最大影響距離關系進行了擬合;依據(jù)現(xiàn)有國家標準,對擬合公式與現(xiàn)有國標計算公式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風速與氣體釋放通量是主要的擴散影響因素;國標的計算公式中以5年平均風速作為主要依據(jù)選取參數(shù)存在缺陷,基于場地實際條件得到的擬合公式可以對國標公式計算結果進行修正,以保證填埋場周邊群眾避免受到惡臭問題的干擾.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mmonia gas on the diffusion of odorous substances o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Calpuff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gas release from the surface of a valley landfill in Suzhou, and th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were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parameters such as wind speed and gas flux on the downwind direc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gas in the air at a height of 10 m about 1.7 km from the landfill site was studied, and the maximum influence distance of ammonia gas under different wind speed and mass per unit time was calcul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ss released per unit time and the maximum influence distance is fitted, and the fitting formula is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national standard formula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national standar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ind speed and the gas flux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ffusion, and the 5-year mean wind speed is the main parameter in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The fitting formula 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site can modify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formula,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people around the landfill can avoid being disturbed by the stench problem.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資助項目(2012CB71980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278452,41672288,51478427,5100827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2014QNA4019) 浙江省公益性技術應用研究計劃資助項目(2015C31005)
【分類號】:X512;X799.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金巍;任國玉;曲巖;;1961-2008年東北三省地面氣壓變化特征[J];高原氣象;2011年06期
2 朱好;蔡旭暉;張宏升;康凌;陳家宜;;內(nèi)陸丘陵河谷地區(qū)小風條件下的大氣擴散模擬研究[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1年03期
3 李元元;吳健萍;齊長青;郝麗華;潘曉峰;;垃圾填埋場惡臭氣體排放影響因素的研究[J];環(huán)境衛(wèi)生工程;2010年03期
4 胡更新,彭賢安,徐大海;關于GB/T13201-91中生產(chǎn)工藝過程中產(chǎn)生的氣態(tài)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與工業(yè)企業(yè)衛(wèi)生防護距離標準的制定方法的說明[J];環(huán)境科學研究;1992年06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朱斌;拉線式貓頭輸電塔線體系風振響應及風振控制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2 王剛;杭州市二次形成PM_(2.5)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斯亮;王巧;謝海建;詹良通;陳云敏;;基于Calpuff模型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惡臭氣體影響范圍評估[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S1期
2 崔彤;李金香;楊妍研;程剛;;北京市生活垃圾填埋場氨排放特征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16年11期
3 余毅;薛驍;楊韜;宋周兵;付乾;;填埋場作業(yè)面惡臭氣體污染控制技術研究[J];廣東化工;2016年07期
4 蔣敏敏;李海翔;;垃圾填埋場惡臭污染與防治研究進展[J];廣東化工;2016年06期
5 郭夢婷;蔡旭暉;宋宇;;全國低風速氣象特征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2期
6 邰俊;羌寧;袁文祥;;大型填埋場覆膜收集惡臭氣體變化規(guī)律研究[J];環(huán)境衛(wèi)生工程;2015年06期
7 李婷苑;范紹佳;鄧雪嬌;蔣德海;戴光豐;張旭斌;;基于GRAPES模式的廣州地區(qū)大氣輸送擴散參數(shù)及其對PM_(2.5)預報的應用[J];熱帶氣象學報;2015年05期
8 遠芳;曹麗娟;唐國利;Xiaolan L.Wang;;中國825個基準、基本站地面氣壓系統(tǒng)誤差的檢驗與訂正[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5年05期
9 朱好;熊章輝;李鳳菊;鄭偉;王曉亮;毛亞蔚;王璐;;典型內(nèi)陸廠址近場年均大氣彌散和沉積因子不同計算方法的比較[J];輻射防護;2015年S1期
10 朱好;張宏升;蔡旭暉;;小風條件下大氣擴散模式發(fā)展回顧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15年08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棟;基于Model-3/CMAQ模型的徐州地區(qū)空氣質(zhì)量模擬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年
2 張瑩;基于遙感影像的城市森林對PM_(2.5)的影響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6年
3 朱伯文;特高壓單柱拉線塔塔線體系風振響應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6年
4 孫賢濤;救災用電纜快速架設系統(tǒng)的結構設計與分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5 羅達通;典型沙塵多發(fā)地銀川市PM2.5污染特征及來源分析[D];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2015年
6 肖端;基于性能的輸電塔線體系風災易損性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
7 宋春芳;輸電線路的斷線與脫冰特性及減振控制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8 王孝文;基于CALPUFF模式的杭州市機動車污染對大氣能見度的影響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9 徐靜馨;太陽輻射減弱條件下冬小麥主產(chǎn)區(qū)O_3脅迫效應的評估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10 羅希;基于Models-3/CMAQ的空氣質(zhì)量預報方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勁松;陳發(fā)虎;靳立亞;郭江勇;;近100年來中東亞干旱區(qū)氣候異常與海平面氣壓異常的關系[J];高原氣象;2008年01期
2 金巍;曲巖;徐景文;馬福安;王巖;;營口和鞍山城市氣候變化對比分析及原因探討[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08年01期
3 張勇;許吟隆;董文杰;曹麗娟;;SRES B2情景下中國區(qū)域最高、最低氣溫及日較差變化分布特征初步分析[J];地球物理學報;2007年03期
4 趙慶云;李棟梁;吳洪寶;;西北區(qū)東部近40年地面氣溫變化的分析[J];高原氣象;2006年04期
5 任國玉;初子瑩;周雅清;徐銘志;王穎;唐國利;翟盤茂;邵雪梅;張愛英;陳正洪;郭軍;劉洪濱;周江興;趙宗慈;張莉;白虎志;劉學峰;唐紅玉;;中國氣溫變化研究最新進展[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05年04期
6 孫鳳華,任國玉,趙春雨,楊素英;中國東北地區(qū)及不同典型下墊面的氣溫異常變化分析[J];地理科學;2005年02期
7 蔡旭暉,康凌,陳家宜,胡二邦;福建惠安沿海大氣擴散特性的數(shù)值分析與模擬[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05年01期
8 石磊,邊炳鑫,趙由才,牛冬杰;城市生活垃圾衛(wèi)生填埋場惡臭的防治技術進展[J];環(huán)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5年02期
9 王寶鑒,黃玉霞,何金海,王黎娟;東亞夏季風期間水汽輸送與西北干旱的關系[J];高原氣象;2004年06期
10 衛(wèi)捷,楊輝,孫淑清;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東西位置異常與華北夏季酷暑[J];氣象學報;2004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彭揚;磁流變阻尼器半主動控制仿真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2 夏愛軍;采用磁流變阻尼器的結構振動半主動智能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5年
3 王麗新;輸電線路靜平衡及動力響應的有限元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4 殷惠君;大跨越輸電線路的風振反應分析與振動控制[D];武漢理工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賴獻明;謝晉巧;;含硫污水罐頂惡臭氣體治理的研究[J];石油化工環(huán)境保護;2006年03期
2 賈媛媛;劉光利;牛進龍;;惡臭氣體處理技術淺談[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年32期
3 園丁;;治理惡臭氣體的新技術[J];污染防治技術;2009年02期
4 孫守艷;;關于煉油廠惡臭氣體污染的治理[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年06期
5 王燕;;惡臭氣體控制技術研究進展[J];廣東化工;2010年02期
6 汪涵;周玉瑩;;惡臭氣體治理技術及其進展[J];煉油與化工;2010年06期
7 符芳歡;符瞰;;惡臭氣體治理技術研究[J];綠色科技;2012年08期
8 趙鵬,欒金義,王京剛,葉晶菁;惡臭氣體生物處理技術研究進展[J];化工環(huán)保;2005年01期
9 呂振華,閔航,李慧麗;惡臭氣體的生物處理工藝[J];農(nóng)機化研究;2005年02期
10 張鴻郭;周少奇;石永;;惡臭氣體微生物處理技術研究進展[J];四川環(huán)境;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鄧志華;周成;寧平;王學謙;瞿廣飛;;生物法治理惡臭氣體的工藝研究進展[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11年
2 趙力;金艷方;;提高惡臭氣體生化處理效果的分析研究[A];惡臭污染防治研究進展——第四屆全國惡臭污染測試與控制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3 皇振海;;惡臭氣體微生物處理技術的研究[A];2008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卷)[C];2008年
4 戴各生;何龍;王正雄;蔡宗葦;;用預增濃法分析惡臭氣體中有機硫的研究[A];惡臭污染防治研究進展——第四屆全國惡臭污染測試與控制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5 齊國慶;劉發(fā)強;劉光利;;生物洗滌+生物滴濾工藝治理煉油污水場惡臭氣體工程設計[A];惡臭污染防治研究進展——第四屆全國惡臭污染測試與控制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6 楊世迎;王雷雷;馮琳玉;霍梅青;趙臘娟;;化學吸收法去除甲硫醇惡臭氣體[A];第七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摘要集-S05 大氣污染與控制[C];2013年
7 王秀艷;張銀;高爽;易忠芹;;垃圾轉運站惡臭氣體排放及影響研究[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浦華環(huán)保優(yōu)秀論文集[C];2013年
8 黨小慶;吳濤;黃家玉;周宇翔;夏夕科;;吸附聯(lián)合低溫等離子體去除惡臭氣體的研究[A];第十五屆中國電除塵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9 熊程程;王瑋;李大濤;尹荔X;陳曦;邢嘯林;魯琦;肖成龍;;火化機惡臭氣體排放現(xiàn)狀及減排控制措施[A];2014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第六章)[C];2014年
10 陳瑞文;李愛民;柯鵬振;馬先鋒;;垃圾處理場廢氣中硫化物惡臭氣體的分析[A];惡臭污染管理與防治技術進展[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沈俊霖 春瑩;引進“新式武器”!靶帷睈撼魵怏w[N];青島日報;2011年
2 特約記者 尹文盛;我市有了惡臭氣體“判定師”“嗅辨員”[N];東營日報;2011年
3 宋婷婷;復旦大學研發(fā)新技術無極紫外燈能化“惡臭”于無形[N];大眾科技報;2007年
4 高廣勇;嚴執(zhí)法 強監(jiān)管 護藍天[N];中國環(huán)境報;2006年
5 通訊員 宋婷婷邋記者 李雪林;200納米波長紫外光除惡臭[N];文匯報;2007年
6 特約記者 仇國賢 通訊員 齊國慶;煉油惡臭氣體處理技術通過論證[N];中國化工報;2012年
7 記者 吳量亮;建筑施工揚塵防治新規(guī)出臺[N];安徽日報;2014年
8 志國;養(yǎng)殖業(yè)垃圾對環(huán)境的影響[N];農(nóng)村醫(yī)藥報(漢);2009年
9 蔡毅;不能將焚燒的垃圾撲滅了之[N];珠海特區(qū)報;2012年
10 侯小健;亂燒垃圾燒黑了?谛蜗骩N];海南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建濤;脈沖電暈治理含硫惡臭氣體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超;有機硫惡臭氣體的優(yōu)化分離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2 楊新穎;惡臭氣體檢測系統(tǒng)開發(fā)與實驗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裴明星;生活垃圾滲濾液生物滴濾除臭的研究與應用[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6年
4 曹菁洋;生物法凈化石化化纖污水場VOCs及惡臭氣體的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6年
5 楊成剛;某醋酸乙烯裝置臭氣處理方法的研究及驗證[D];吉林大學;2016年
6 王衛(wèi)東;化工污水處理廠惡臭氣體脫除試驗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7 李秀玲;含硫惡臭氣體處理的催化劑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8 汪英學;復合微生物制劑處理垃圾惡臭氣體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9 李銘書;催化劑協(xié)同放電等離子體處理含硫惡臭氣體[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10 張文強;惡臭氣體的檢測方法與技術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9598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959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