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活性炭對水體中微囊藻毒素的吸附作用
本文選題:改性活性炭 + 吸附; 參考:《凈水技術》2017年01期
【摘要】:利用改性活性炭去除水體中微囊藻毒素,主要考察活性炭的用量、超聲功率、pH以及微囊藻毒素的初始濃度對水體中微囊藻毒素吸附的影響。結果表明,當pH值為7、活性炭的用量為130 mg、微囊藻毒素的初始濃度為0.04μg/mL、超聲功率為50 W時,改性活性炭對微囊藻毒素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率可達96.71%。
[Abstract]:Using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 to remove microcystins from water, the effects of the amount of activated carbon, ultrasonic power pH and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microcystins on the adsorption of microcystins in water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the pH value was 7, the amount of activated carbon was 130 mg,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microcystins was 0.04 渭 g / mL, and the ultrasonic power was 50 W, the adsorption efficiency of the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 to microcystin was the best, and the adsorption rate was 96.71%.
【作者單位】: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植物抗癌活性物質提純及應用湖北省級重點實驗室;
【基金】:植物抗癌活性物質提純及應用湖北省級重點實驗室項目 湖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計劃指導性項目(No.B2015023) 2015年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大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
【分類號】:X5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智華;張志勇;;微囊藻毒素誘導細胞凋亡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7年02期
2 雷臘梅;韓博平;宋立榮;;時間分辨熒光免疫一步法檢測微囊藻毒素的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07年04期
3 張志紅;喬果果;劉海芳;;太原市大型水庫微囊藻毒素-LR污染調查[J];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2008年08期
4 劉飛;王勇為;;高效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譜法測定鯽魚中的微囊藻毒素[J];環(huán)境化學;2010年02期
5 張曉梅;張竹青;黃文鵬;;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譜法測定水體中微囊藻毒素[J];中國衛(wèi)生工程學;2010年03期
6 李建中;;Agilent 1260 UHPLC/6460 QQQ用于微囊藻毒素的檢測[J];環(huán)境化學;2011年03期
7 陳晴;許克;居君彪;黃曉艷;;微囊藻毒素提取與分析方法研究進展[J];污染防治技術;2012年02期
8 鄧琳,張維昊,鄧南圣,宋立榮;微囊藻毒素的提取與分析研究進展[J];重慶環(huán)境科學;2003年11期
9 雷臘梅,甘南琴,宋立榮;一種快速提取分析微囊藻毒素的方法[J];水生生物學報;2003年05期
10 張志紅,鄭力行,屈衛(wèi)東,朱惠剛;淀山湖微囊藻毒素-LR和類毒素-A的分布狀況[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03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丁奕;白雪;程凱;方志慧;趙以軍;;微囊藻毒素對浮萍生長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藻類學分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第十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吳明松;付嬌;季穎;張玉玲;冉志霖;黃君禮;李紹峰;;二氧化氯對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去除特性[A];二氧化氯研究與應用--2010二氧化氯與水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陳鐵暉;蘇輝耀;;微囊藻毒素遺傳毒性研究進展[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三卷)[C];2010年
4 吳和巖;施瑋;;某市飲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調查[A];第二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4年
5 許川;舒為群;;微囊藻毒素污染狀況、檢測及其毒效應[A];重慶市預防醫(yī)學會2005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6 張仁平;舒為群;蒲朝文;封雷;李恒;喻珊;;不同水體富營養(yǎng)化程度與水中魚鴨體內微囊藻毒素相關分析[A];重慶市預防醫(yī)學會2010年論文集[C];2011年
7 曹瑩;張亞輝;劉征濤;;水環(huán)境中微囊藻毒素分析方法的研究[A];中國毒理學會環(huán)境與生態(tài)毒理學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環(huán)境標準與基準專業(yè)委員會2011年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8 鈕偉民;何恩奇;張藝;黃飚;;微囊藻毒素-LR的納米均相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法[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四卷)[C];2011年
9 郁f^;段蓉;高紅梅;彭麗霞;;淀山湖富營養(yǎng)狀態(tài)調查和湖區(qū)微囊藻毒素污染現況[A];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衛(wèi)生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蒲朝文;封雷;李恒;;魚、鴨樣品中微囊藻毒素含量測定方法研究[A];重慶市預防醫(yī)學會2010年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本報記者 許琦敏;小小藍藻何以掀巨浪[N];文匯報;2007年
2 李虎軍;藍藻毒性問題調查[N];南方周末;2007年
3 李兵;揭開微囊藻毒素致肝癌之謎[N];健康報;2003年
4 仲和;新《標準》緊盯飲水健康[N];聯(lián)合日報;2007年
5 俞順章;水源減毒 家庭也有辦法[N];健康報;2007年
6 姜澎;水污染致癌之謎解開[N];文匯報;2003年
7 記者 亞鐵;保健食品安全性堪憂[N];民營經濟報;2007年
8 胡楊;揭開“水華”之謎[N];光明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文珊;微囊藻毒素對魚和哺乳動物紅細胞致毒效應及對哺乳動物造血機能影響的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2年
2 劉景輝;微囊藻毒素LR通過激活Akt/mTORC1/S6K1通路促進肝細胞增殖[D];浙江大學;2016年
3 尹黎燕;微囊藻毒素對高等植物的生態(tài)生理學效應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年
4 陳加平;微囊藻毒素LR對大鼠毒性效應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5 傅文宇;從蛋白水平探討微囊藻毒素的毒作用機制[D];浙江大學;2006年
6 楊翠云;微囊藻毒素對微生物的生理生態(tài)學效應[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7 楊華;巢湖和太湖微囊藻毒素的生態(tài)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8 李嗣新;微囊藻毒素的生態(tài)學和毒理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年
9 黃夏寧;微囊藻毒素-LR暴露標志物及凋亡效應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10 劉碧波;微囊藻毒素的檢測及其在水、沉積物和農田中的環(huán)境行為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杰;微囊藻毒素神經毒性的分子機制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2年
2 趙天琦;微囊藻毒素對幾株水生細菌的影響[D];黑龍江大學;2015年
3 陳海龍;微囊藻毒素測定方法優(yōu)化與實例分析[D];貴州師范大學;2016年
4 鄧哲深;典型微囊藻毒素在農田土壤中的吸附研究[D];暨南大學;2016年
5 黃繽慧;典型微囊藻毒素MC-LR在土壤—蔬菜系統(tǒng)中的累積效應[D];暨南大學;2016年
6 張玲玲;微囊藻毒素總量的快速檢測方法研究[D];江南大學;2016年
7 郭亭秀;磁性微萃取技術的開發(fā)及其在微囊藻毒素富集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年
8 衛(wèi)濤;微囊藻毒素的分離、分析和制備[D];東南大學;2005年
9 張容;基于熒光定量技術的微囊藻毒素預測性監(jiān)測方法研究[D];東華大學;2014年
10 楊再榮;飲用水源水及自來水廠微囊藻毒素的變化和去除方法的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9378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937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