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化工論文 >

鎳復合電鍍新工藝及其陰極過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11 08:47

  本文關鍵詞:鎳復合電鍍新工藝及其陰極過程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鎳封 復合鍍 鎳封微粒 分散劑 微孔密度 耐蝕性


【摘要】:腐蝕是材料功能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材料腐蝕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造成許多空難性事故,不但消耗大量寶貴的資源與能源,還對環(huán)境產生污染,其危害觸目驚心。作為金屬表面處理技術之一的復合電鍍,由于其設備簡單、操作方便、溫度低等優(yōu)點,不但可以提高金屬表面的耐蝕、耐磨、電導率、催化、抗高溫氧化等性能,而且能夠節(jié)約材料,節(jié)約能源,降低制造成本,因此在機械、電子、催化材料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本文主要以獲得鍍層耐蝕性好、鍍液穩(wěn)定的鎳封工藝為目標,具體研究內容和結論如下:1、選擇合適的鎳封微粒。向光亮鎳鍍液中分別加入納米Al2O3粉末、納米Al2O3乳液、納米TiO2粉末、SN-B進行復合鍍(鎳封),可以制得光亮、致密的鎳封層,在其表面鍍鉻可得到微孔密度高于1萬個/cm2的微孔鉻,且SN-B在鍍液中懸浮性和穩(wěn)定性較好,所得多層鎳/微孔鉻的微孔密度最高、分布最均勻,耐蝕性最好;采用Al2O3透明液或SiO2粉末作鎳封微粒時,鉻鍍層的微孔非常少。綜合評價得出SN-B是最好的鎳封微粒。2、選擇合適的分散劑。向鎳封液中分別加入不同的分散劑,研究其對復合鍍層外觀、鉻鍍層微孔密度及鍍液穩(wěn)定性的影響,結果表明:有機小分子分散劑對微粒的分散作用較小,不能改善鍍液的穩(wěn)定性;大部分高分子分散劑會使鍍層外觀變差和鉻鍍層微孔數降低;SN-A雖使鉻鍍層微孔略微減少,但可提高復雜工件各面微孔分布的均勻性,還能提高鍍液的穩(wěn)定性。綜合評價得出SN-A是最佳的分散劑。3、通過單因素實驗確定了合適的鎳封液組成為NiSO4.6H2O 250-350 g/L, NiCl2·6H2O30~70g/L,H3BO3 35~45 g/L,主光劑HN-TP10.08-0.2 mL/L,輔助劑HN-TP25-10 mL/L,潤濕劑HN-191-2 mL/L,分散劑SN-A 0.1~0.3 g/L,鎳封微粒SN-B 0.02~0.08 g/L;合適的工藝條件如下:陰極電流密度4~8 A/dm2,pH 3.8~4.2,溫度45-55℃,電鍍時間2 min,復雜工件可適當增加電鍍時間。4、通過對復合鍍層結合力、硬鍍、耐蝕性等性能研究發(fā)現(xiàn):復合鍍層與黃銅片、復合鍍層與光亮鎳層之間的結合力良好。復合鍍層、光亮鎳層、黃銅基材的硬度分別為445.2 HV.408.8 HV.141.1 HV,表明SN-B微粒的嵌入能提高鍍層的硬度。SEM及EDS分析可知復合鍍層和光亮鎳層表面平整、光亮,結構細致、均勻,且復合鍍層中均勻分散著大量的微粒,光亮鎳層有少量微孔。不同腐蝕介質中所得Tafel曲線和電化學阻抗譜表明復合鍍層在酸性和中性介質中耐蝕性優(yōu)于光亮鎳層,而在堿性介質中復合鍍層的耐蝕性比光亮鎳略差;多層鎳/微孔鉻在中性、酸性、堿性介質中都較易發(fā)生腐蝕,但因其鉻鍍層表面存在大量微孔,分散了腐蝕電流,降低了腐蝕速度,從而使多層鎳/微孔鉻在三種腐蝕介質中的耐蝕性均好于多層鎳/鉻。5、采用電化學工作站研究鎳電沉積的陰極過程發(fā)現(xiàn):陰極極化曲線表明光劑能增大鎳電沉積的陰極極化,使鍍層表面平整、光亮;復合鍍微粒SN-B和分散劑SN-A對鎳電沉積陰極極化幾乎無影響。電化學阻抗譜表明光劑能增大電化學阻抗,阻礙鎳離子還原,使鍍層變得光亮;SN-B和SN-A對鎳電沉積的電化學反應電阻影響較小,但SN-B能增加溶液電阻。陰極極化曲線和電化學阻抗譜分析結果一致。6、在前面研究市售納米微粒作鎳封微粒的基礎上,探索了一種更簡單、經濟的鎳封新工藝,即向光亮鎳鍍液中直接滴加Ba配合物制備含BaSO4微粒的復合鍍鎳(鎳封)液,電鍍后可使鉻鍍層微孔密度達6×104個/cm2以上。通過單因素實驗得出制備鎳封鍍液的較優(yōu)工藝條件為:滴加量10 mL/L、滴加速率30 s/mL、攪拌強度4級、溫度40℃;通過CASS鹽霧試驗表明該工藝的多層鎳/微孔鉻具有較好的耐蝕性。雖然此新工藝具有簡單、成本低、耐蝕性好等優(yōu)點,但鍍液靜置3d后,鉻鍍層微孔密度低于1×104個/cm2,微粒在鍍液中穩(wěn)定性較差,很難用于實際生產。
【關鍵詞】:鎳封 復合鍍 鎳封微粒 分散劑 微孔密度 耐蝕性
【學位授予單位】:廣東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Q153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9
  • 第一章 緒論19-33
  • 1.1 引言19
  • 1.2 復合電鍍的研究現(xiàn)狀19-24
  • 1.2.1 裝飾防護復合鍍層20-21
  • 1.2.2 耐磨減摩復合鍍層21-22
  • 1.2.3 高溫抗氧化復合鍍層22-23
  • 1.2.4 催化功能復合鍍層23
  • 1.2.5 電接觸復合鍍層23-24
  • 1.3 鎳封工藝的應用24-29
  • 1.3.1 耐蝕性原理24-25
  • 1.3.2 鎳封鍍液組成及影響25-27
  • 1.3.3 鎳封工藝條件的影響27-29
  • 1.4 復合電鍍機理及模型29-31
  • 1.4.1 兩步吸附機理和模型29-30
  • 1.4.2 5步沉積機理和模型30
  • 1.4.3 拋物線軌跡模型30-31
  • 1.5 本課題題來源、意義及主要研究內容31-33
  • 第二章 鎳封微粒的選擇33-48
  • 2.1 引言33
  • 2.2 實驗33-38
  • 2.2.1 實驗藥品33-34
  • 2.2.2 實驗儀器34-35
  • 2.2.3 實驗方法35
  • 2.2.4 工藝流程35-36
  • 2.2.5 電鍍半光亮鎳36
  • 2.2.6 電鍍光亮鎳36
  • 2.2.7 復合電鍍(鎳封)36-37
  • 2.2.8 電鍍鉻37
  • 2.2.9 性能表征37-38
  • 2.3 結果與討論38-47
  • 2.3.1 納米微粒的粒徑分布38-40
  • 2.3.2 鍍液中微粒的含量對鉻鍍層微孔密度的影響40
  • 2.3.3 鍍液中微粒的含量對鉻鍍層微孔分布均勻性的影響40-42
  • 2.3.4 不同微粒對鍍液穩(wěn)定性的影響42-43
  • 2.3.5 鉻鍍層的厚度與微孔密度的關系43-44
  • 2.3.6 鎳封層的形貌和組成44-46
  • 2.3.7 多層鎳/微孔鉻的耐蝕性46-47
  • 2.4 本章小結47-48
  • 第三章 鎳封分散劑及工藝條件研究48-62
  • 3.1 引言48
  • 3.2 實驗部分48-51
  • 3.2.0 實驗藥品48-49
  • 3.2.1 實驗儀器49
  • 3.2.2 實驗方法49-50
  • 3.2.3 工藝流程50
  • 3.2.4 電鍍半亮鎳50
  • 3.2.5 電鍍光亮鎳50
  • 3.2.6 鎳封50
  • 3.2.7 電鍍鉻50-51
  • 3.2.8 性能表征51
  • 3.3 結果與討論51-60
  • 3.3.1 分散劑的選擇51-53
  • 3.3.2 SN-A對鉻鍍層微孔密度及分布均勻性的影響53-54
  • 3.3.3 光劑對復合鍍層外觀及鉻鍍層微孔密度的影響54-55
  • 3.3.4 主鹽濃度對鉻鍍層微孔密度的影響55-56
  • 3.3.5 電流密度與電鍍時間對鉻鍍層微孔密度的影響56-57
  • 3.3.6 溫度對鉻鍍層微孔密度的影響57-58
  • 3.3.7 pH對鉻鍍層微孔密度的影響58-59
  • 3.3.8 攪拌強度對鉻鍍層微孔密度的影響59
  • 3.3.9 多層鎳/微孔鉻的耐蝕性59-60
  • 3.4 本章小節(jié)60-62
  • 第四章 復合鍍層性能研究62-77
  • 4.1 引言62
  • 4.2 實驗62-64
  • 4.2.1 實驗儀器62
  • 4.2.2 復合鍍液組成及工藝條件62-63
  • 4.2.3 性能表征63-64
  • 4.3 結果與討論64-75
  • 4.3.1 復合鍍層的結合力64
  • 4.3.2 復合鍍層的硬度64-65
  • 4.3.3 復合鍍層的SEM和EDS分析65-67
  • 4.3.4 復合鍍層的耐蝕性67-71
  • 4.3.5 多層鎳/微孔鉻的耐蝕性71-75
  • 4.4 本章小節(jié)75-77
  • 第五章 鎳復合電沉積陰極過程研究77-86
  • 5.1 引言77
  • 5.2 實驗77-79
  • 5.2.1 實驗藥品77
  • 5.2.3 電化學裝置77-78
  • 5.2.4 電極處理流程78
  • 5.2.5 電解液組成78-79
  • 5.2.6 電化學測試方法79
  • 5.3 結果與討論79-84
  • 5.3.1 光劑對鎳沉積電化學形為的影響79-81
  • 5.3.2 基礎液中SN-B和SN-A對鎳沉積電化學形為的影響81-83
  • 5.3.3 光亮鎳液中SN-B和SN-A對鎳沉積電化學形為的影響83-84
  • 5.4 本章小結84-86
  • 第六章 鎳封新工藝——復合電鍍鎳—硫酸鋇86-95
  • 6.1 引言86
  • 6.2 實驗86-88
  • 6.2.1 實驗藥品86
  • 6.2.2 實驗儀器86-87
  • 6.2.3 鋇配合物溶液的制備87
  • 6.2.4 工藝流程87
  • 6.2.5 電鍍半亮鎳87
  • 6.2.6 電鍍光亮鎳87
  • 6.2.7 鎳封(復合鍍鎳)液的制備及電鍍工藝條件87
  • 6.2.8 電鍍鉻87
  • 6.2.9 性能表征87-88
  • 6.3 結果與討論88-94
  • 6.3.1 攪拌強度對鉻鍍層微孔密度的影響88
  • 6.3.2 Ba配合物溶液滴加速率對鉻鍍層微孔密度的影響88-89
  • 6.3.3 溫度對鉻鍍層微孔密度的影響89-90
  • 6.3.4 Ba配合物溶液加入量對鉻鍍層微孔密度的影響90-91
  • 6.3.5 鍍液靜置時間對鉻鍍層微孔密度的影響91
  • 6.3.6 制備Ni-BaSO_4復合電鍍溶液的較優(yōu)工藝91-92
  • 6.3.7 鎳封層的SEM和EDS分析92-93
  • 6.3.8 多層鎳/微孔鉻的耐蝕性93-94
  • 6.4 本章小結94-95
  • 結論95-98
  • 參考文獻98-105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105-107
  • 致謝10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中國——世界最大的鋁-塑料復合鍍層生產商[J];材料開發(fā)與應用;2006年05期

2 梁平;;鎳基自潤滑復合鍍層的研究進展[J];電鍍與環(huán)保;2007年01期

3 顧云飛;魏守強;邵忠財;;鎳基復合鍍層研究的最新進展[J];表面技術;2008年04期

4 劉小珍;許路坤;宋玲玲;孫曉雯;;Ni-TiB_2-Nd_2O_3復合鍍層的性能研究[J];光譜實驗室;2011年01期

5 顧云生;耐磨、減摩復合鍍層[J];江蘇機械;1984年03期

6 顧云生;;耐磨、減摩復合鍍層[J];江蘇機械;1984年03期

7 田荃;高溫耐磨鈷/鉻氧化物復合鍍層[J];材料保護;1986年04期

8 郭鶴桐;覃奇賢;張棟;;錫—鎳復合鍍層磨擦性能的研究[J];電鍍與精飾;1987年02期

9 郭鶴桐;;復合鍍層—復合材料中的一支新軍[J];材料保護;1990年Z1期

10 吳玉程;;復合鍍層的功能與應用[J];新技術新工藝;199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為;郭鶴桐;;復合鍍技術的進展與展望[A];第五屆全國表面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2 郭鶴桐;唐致遠;;鎳基自潤滑減摩復合鍍層的研究[A];天津市電鍍工程學會第四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83年

3 郭鶴桐;王兆勇;舒鈺;;金基復合鍍層的形成機理[A];天津市電鍍工程學會第四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83年

4 郭鶴桐;覃奇賢;張棟;;錫——鎳復合鍍層摩擦性能的研究[A];表面處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6年

5 王利;萬久聰;孫曉軍;胡獻國;吳玉程;;Ni-P-Nano-MoS_2化學復合鍍層的制備與表征[A];第六屆全國表面工程學術會議暨首屆青年表面工程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王利;萬久聰;孫曉軍;胡獻國;吳玉程;;Ni-P-Nano-MoS_2化學復合鍍層的制備與表征[A];第六屆全國表面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7 唐致遠;王為;趙秉英;于英浩;郭鶴桐;;抗變色銀基復合鍍層[A];2002年全國電子電鍍年會論文集[C];2002年

8 李燕;吳玉程;舒霞;黃新民;鄭玉春;;電沉積Ni-Fe-NiFe_2O_4復合鍍層的制備及性能初探[A];第九屆全國轉化膜及表面精飾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9 趙秉英;黃成德;王為;唐致遠;郭鶴桐;;金基復合鍍層工藝選擇的研究[A];天津市電鍍工程學會第八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10 湯皎寧;楊欽鵬;李均欽;谷坤明;;空心微珠復合鍍層的腐蝕摩擦學性能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相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金亞旭;鈦酸鉀晶須增強鎳磷基化學復合鍍層的制備與性能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2 馬福秋;鎳鈦合金表面銀基復合鍍層的制備與性能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年

3 張樹生;鎳磷復合鍍層換熱元件制備工藝研究及凝結試驗分析[D];山東大學;2006年

4 胡斌梁;Ni-P復合鍍層制備及其摩擦力學特性分析[D];湘潭大學;2013年

5 李衛(wèi)紅;自動電刷鍍Ni-PTFE復合鍍層特性及共沉積機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6 汪超;磁場中Ni-納米Al_2O_3復合鍍層制備及其電沉積機理的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7 范云鷹;電沉積Zn-Fe-SiO_2復合鍍層工藝、機理及應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5年

8 張e,

本文編號:82978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gong/82978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290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