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化工論文 >

透過多孔介質(zhì)板熱濕傳遞特性的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4-01 01:08

  本文選題:質(zhì)子交換膜燃料電池 切入點:增濕器 出處:《天津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摘要】:質(zhì)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是一種高效、無污染的新型動力源,其具有能量密度高、啟動速度快以及燃料來源廣等優(yōu)點。質(zhì)子交換膜中的水含量會影響膜的質(zhì)子傳導能力以及機械強度,從而對燃料電池工作性能產(chǎn)生影響,因此對燃料電池進行水管理是必要的。電池內(nèi)部的反應生成水不足以維持電池各種工作狀態(tài)下的水平衡,所以采用外部增濕器對陰極進氣進行增濕是合理有效的辦法。本文主要研究一種以多孔碳板為核心技術的PEMFC外部增濕方式,通過實驗對多孔碳板熱濕傳遞特性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本文設計了測量透過多孔介質(zhì)板的熱濕傳遞特性實驗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由兩個回路組成。本文進行了實驗系統(tǒng)所需的加熱加濕裝置各參數(shù)的計算,以確保實驗能夠順利進行。此外,還對整個實驗系統(tǒng)的水平衡進行了計算,并且對誤差結果進行了評估。本文針對流體流動參數(shù)對多孔介質(zhì)板熱濕傳遞特性的影響進行了實驗研究,在使用相同的多孔介質(zhì)板前提下,分別對氣體流量、增濕氣體溫度以及相對濕度等因素對多孔介質(zhì)板熱濕傳遞特性的影響進行了實驗。結果表明:氣體流量的提高不利于被增濕氣體溫度和水分回收率的升高,但對水分傳遞量有促進作用;增濕氣體相對濕度的提高對被增濕氣體的溫度和水分傳遞量提高有促進作用,但會導致水分回收率的降低;增濕氣體溫度的升高會明顯提高被增濕氣體的溫度,且對水分傳遞量及水分回收率的提高均有促進作用,說明提高增濕氣體進口溫度可以提高增濕器的熱濕傳遞性能。此外,本文還對多孔介質(zhì)板的結構及物性參數(shù)對其熱濕傳遞特性的影響進行了研究。選取了不同表面特性以及孔隙率的多孔介質(zhì)板,在不同流體流動參數(shù)下分別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增濕氣體進口相對濕度的提高,有肋面在高溫側及低溫側的熱濕傳遞表現(xiàn)差異越發(fā)明顯,有肋面在被增濕側的傳熱效果較好,所以對多孔板被增濕側表面肋化會促進其傳熱能力的提高;此外,孔隙率的提高會對多孔板的水分傳遞能力有明顯地促進作用。
[Abstract]: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 is a new type of power source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no pollution.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energy density, high start-up speed and a wide range of fuel sources.The water content in th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will affect the proton conductivity and mechanical strength of the membrane, which will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uel cell, so it is necessary to manage the water of the fuel cell.The water generated by the reaction inside the battery is not enough to maintain the water balance of the battery under various working conditions, so it is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to use the external humidifier to humidify the cathode inlet air.In this paper, an external humidification mode of PEMFC with porous carbon plate as the core technology is studie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porous carbon plate are studied through experiments.In this paper, an experimental system for measuring the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porous dielectric plates is designed. The system consists of two loops.In this paper, the parameters of the heating and humidifying device needed by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are calculated to ensure that the experiment can be carried out smoothly.In addition, the water balance of the whole experimental system is calculated, and the error results are evaluated.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fluid flow parameters on the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porous media plates are studied experimentally.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of humidified gas on the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porous media plates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of gas flow rate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increase of the temperature and water recovery rate of the humidified gas, but it can promote the moisture transfer.The increase of relative humidity of humidified gas can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transfer amount of humidified gas, but it will lead to the decrease of water recovery rate, and the temperature of humidified gas will obviously 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humidified gas.It can also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moisture transfer capacity and water recovery rate, which indicates that increasing the inlet temperature of humidifying gas can improve the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humidifier.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arameters of porous dielectric plate on the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s also studied.The porous media plates with different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porosity were studied experimentally under different fluid flow parameters.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elative humidity of the inlet of the humidified gas, the difference of the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between the ribbed surface at the high temperature side and the low temperature side is more obvious, and the heat transfer effect of the ribbed surface on the humidified side is better.Therefore, the heat transfer ability of porous plate can be improved by the surface rib of the humidified side. In addition, the increase of porosity will obviously promote the water transfer ability of porous plate.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M91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艷飛;鄭西來;馮雪冬;李夢紅;梁春;;均質(zhì)多孔介質(zhì)中石油殘留與揮發(fā)特性[J];石油學報(石油加工);2011年06期

2 朱維耀;黃延章;;多孔介質(zhì)對氣-液相變過程的影響[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1988年01期

3 司廣樹,姜培學,李勐;單相流體在多孔介質(zhì)中的流動和換熱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4期

4 李傳亮;多孔介質(zhì)的應力關系方程——答周大晨先生[J];新疆石油地質(zhì);2002年02期

5 楊滿平,李治平,李允,王正茂;油氣儲層多孔介質(zhì)的變形理論及實驗研究[J];天然氣工業(yè);2003年06期

6 劉澤佳,李錫夔,武文華;多孔介質(zhì)中化學 熱 水力 力學耦合過程本構模型和數(shù)值模擬[J];巖土工程學報;2004年06期

7 李鐸;宋雪琳;高志娟;代鋒剛;李方紅;;多孔介質(zhì)中鐵的吸附分配和遷移特征[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7年04期

8 趙治國;解茂昭;;傘噴油霧與熱多孔介質(zhì)相互作用的數(shù)值模擬[J];燃燒科學與技術;2007年06期

9 李明春;田彥文;翟玉春;;多孔介質(zhì)反應體系中的耦合擴散效應[J];化工學報;2008年10期

10 王關晴;程樂鳴;鄭成航;駱仲泱;岑可法;;往復熱循環(huán)多孔介質(zhì)“超焓燃燒”特性[J];化工學報;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胥蕊娜;姜培學;趙陳儒;黃寓理;;流體在微多孔介質(zhì)中的流動研究[A];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50周年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7論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韋昌富;;多孔介質(zhì)力學理論及其應用[A];第九屆全國巖土力學數(shù)值分析與解析方法討論會特邀報告[C];2007年

3 黃拳章;鄭小平;姚振漢;;含液多孔介質(zhì)力學問題的邊界元法[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饒文濤;李本文;;多孔介質(zhì)燃燒技術工業(yè)應用數(shù)值模擬研究[A];2010全國能源與熱工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郁伯銘;員美娟;;多孔介質(zhì)中流體流動的分形分析[A];中國數(shù)學力學物理學高新技術交叉研究學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郭尚平;于大森;吳萬娣;;生物臟器多孔介質(zhì)的孔徑分布和比面[A];全國第一屆生物力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81年

7 劉志峰;趙剛;張有為;劉正鋒;李柯;王曉宏;;固體顆粒在逾滲多孔介質(zhì)中的吸附特性[A];第九屆全國滲流力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8 吳金隨;尹尚先;;顆粒堆積型多孔介質(zhì)內(nèi)孔喉模型的研究[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黃拳章;鄭小平;姚振漢;;用邊界元法模擬含液多孔介質(zhì)的等效力學行為[A];北京力學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王建省;王曉純;;具有流固熱耦合影響的可變形多孔介質(zhì)動態(tài)物質(zhì)面分界特征[A];“力學2000”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工學院 劉相東;多孔介質(zhì)干燥理論與應用并行[N];中國化工報;2007年

2 饒文濤;多孔介質(zhì)燃燒新技術及應用[N];世界金屬導報;2009年

3 饒文濤;新一代燃燒技術——多孔介質(zhì)燃燒[N];中國冶金報;2009年

4 胡小軍 姜杰軍;旋窯尾氣管道增濕技術的應用[N];中國建材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賽;多孔材料毛細孔收縮熱質(zhì)傳遞及分形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2 歐陽小龍;多孔介質(zhì)傳熱局部非熱平衡效應的基礎問題研究[D];清華大學;2014年

3 李琪;懸浮微小顆粒在飽和多孔介質(zhì)中運移特性的理論及試驗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4 代華明;多孔介質(zhì)內(nèi)煤礦低濃度瓦斯燃燒波多參數(shù)耦合時空演化機理[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6年

5 鄭佳宜;硅藻土基調(diào)濕材料內(nèi)熱濕遷移過程及其在建筑中的應用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6 陳仲山;多孔介質(zhì)內(nèi)熱質(zhì)彌散及湍流預混火焰特性的雙尺度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7 楊培培;基于LBM的傳輸過程模擬及在多孔介質(zhì)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7年

8 胡洋;基于LBM的復雜邊界和多孔介質(zhì)流動和傳熱問題的數(shù)值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7年

9 吳迪;多孔介質(zhì)若干多場耦合問題的基本解[D];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2017年

10 劉宏升;基于多孔介質(zhì)燃燒技術的超絕熱發(fā)動機的基礎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飛;透過多孔介質(zhì)板熱濕傳遞特性的實驗研究[D];天津大學;2016年

2 張洋;重金屬污染物在多孔介質(zhì)中的遷移模型與仿真[D];重慶大學;2012年

3 范雪晶;液體形態(tài)對顆粒堆積型多孔介質(zhì)傳遞特性的影響[D];山東建筑大學;2015年

4 戴振宇;部分填充多孔介質(zhì)通道內(nèi)流體流動及傳熱特性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5年

5 趙哲;顆粒堆積多孔介質(zhì)干燥過程模擬及試驗研究[D];陜西科技大學;2015年

6 劉璐;基于多孔介質(zhì)理論的折褶濾芯數(shù)學模型研究[D];沈陽理工大學;2015年

7 王雨晴;太陽能多孔介質(zhì)空氣吸熱器傳熱特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8 李晟昊;孔隙尺度下多孔介質(zhì)聲傳播的格子Boltzmann數(shù)值模擬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9 周欣歡;均質(zhì)流體及多孔介質(zhì)溫度分布的磁共振測量[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10 朱自浩;多孔介質(zhì)中天然氣水合物降壓分解特性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69327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gong/169327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d45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