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混凝土蓄熱裝置蓄熱性能影響因素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 太陽能 熔融鹽 數(shù)值模擬 強化傳熱 蓄熱 出處:《天津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蓄熱系統(tǒng)是太陽能熱發(fā)電技術開發(fā)應用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而蓄熱裝置是蓄熱系統(tǒng)技術工作的重點。太陽能用混凝土蓄熱憑借其良好的環(huán)保特性和節(jié)能空間,在國內(nèi)外受到極大關注。國內(nèi)外在高溫混凝土的制備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蓄熱單元傳熱研究方面開展較少,尚存在不足。針對以上問題,對太陽能用混凝土蓄熱開展探討是一項既有理論價值,又有重要工程價值的課題。本文搭建了混凝土蓄熱系統(tǒng)實驗平臺,對蓄熱實驗單元進行了溫度場測試,利用模擬軟件建立三維模型,并將實驗數(shù)據(jù)與模擬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不斷修正模型,最終結果表明實驗值和模擬值的變化趨勢基本保持一致,相對偏差不會超過9.66%,確定該模型可用于后續(xù)模擬分析。在此基礎上,以混凝土作為蓄熱介質(zhì),熔融鹽作為傳熱介質(zhì),利用數(shù)值模擬對混凝土蓄熱過程中的傳熱特性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當其他影響因素一定時,混凝土蓄熱量隨著進口流速的增大而增大,但當流速增加到0.2m/s后,流速對混凝土蓄熱量的影響越來越小;當其他影響因素一定時,混凝土蓄熱量隨著入口溫度的升高、混凝土導熱系數(shù)的增大而不斷增大;當其他影響因素一定時,混凝土蓄熱量在換熱管管間距為100mm可達到較大值;當其他影響因素一定時,換熱管管徑增大,混凝土蓄熱速率加快,總蓄熱量減小,同時所需鋼材量增加,從而增大了蓄熱成本。本文借鑒了一種有效提高混凝土蓄熱速率的間歇式蓄熱方式,研究表明,間歇式的蓄熱方式可以有效的減少混凝土蓄熱模塊的等效蓄熱時間,本蓄熱單元存在間歇時間最優(yōu)值。論文還在原有的模型基礎上進行強化傳熱的結構優(yōu)化模擬,分析了加不同結構肋片(環(huán)肋、直肋)對蓄熱效果的影響。研究表明,肋片的加入使傳熱熱阻減小、有效導熱系數(shù)得以提高。其中環(huán)肋使得混凝土截面溫度分布更加均勻,更有利于混凝土的長期使用。
[Abstract]:The thermal storage system is the key link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olar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 and the heat storage device is the focus of the technical work of the thermal storage system .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U52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順強;張紅娟;;智能混凝土的研究進展[J];中國水泥;2005年11期
2 路開鋒;;當代混凝土技術進步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J];混凝土世界;2011年01期
3 丁抗生;;雜議混凝土——(1)開篇:呼應楊文科,一起來探索[J];商品混凝土;2012年09期
4 ;《現(xiàn)代混凝土科學的問題與研究》專著研討沙龍在京召開[J];商品混凝土;2012年12期
5 王永逵;耿加會;;淺談對楊文科同志《現(xiàn)代混凝土科學的問題與研究》一書的看法和理解[J];商品混凝土;2013年02期
6 李福平;;駁《現(xiàn)代混凝土科學的問題與研究》[J];商品混凝土;2013年07期
7 李祝龍;混凝土中的幾個辯證關系[J];材料科學與工程;1998年04期
8 陳躍;姜玉鳳;;改進“混凝土學”課程教學的幾點設想[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9 張紅;;全面認知 理性傳播 正確導向——楊文科《現(xiàn)代混凝土科學的問題與研究》一書研討沙龍側記[J];混凝土世界;2013年02期
10 楊文科;;現(xiàn)代混凝土的科學基礎[J];商品混凝土;2013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混凝土科學技術的反思——吳中偉教授在祝賀其七十壽辰時的學術報告[A];中國混凝土科學一代宗師——吳中偉院士紀念文集[C];2004年
2 王元;;混凝土科學的哲學思考[A];“第四屆全國特種混凝土技術”學術交流會暨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質(zhì)量專業(yè)委員會2013年年會論文集[C];2013年
3 柯科杰;陸云農(nóng);黃志平;;“鉆石牌”FDN系列外加劑在混凝土橋梁上的工程應用[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及結構工程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下冊)[C];1996年
4 張洪滔;李永鑫;董剛;陳益民;;海水對修補混凝土界面層微觀結構的影響[A];2006年全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廉慧珍;;水泥基復合材料科學研究的辨證思維——吳中偉教授學術思想試析[A];吳中偉院士從事科教工作六十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6 黃智山;王大超;;混凝土的耐久性[A];全國高性能混凝土和礦物摻合料的研究與工程應用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7 ;前言[A];吳中偉院士從事科教工作六十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王小琴;全國首屆混凝土設計大賽正式啟動[N];中國建材報;2010年
2 北京工業(yè)大學材料學院博士 王子明;神奇的功能混凝土[N];中國建材報;2001年
3 屠堅宜;混凝土的自縮及其控制[N];建筑時報;2006年
4 秦風;分解論和整體論[N];中國建材報;2003年
5 中冶集團建筑研究總院環(huán)保院固體廢物處理利用研究室 朱桂林 孫樹杉;鋼鐵渣粉可大有作為[N];中國冶金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伍穎;基于紅外成像的混凝土結構完整性評估[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2 艾士剛;基于細觀結構的液體橡膠基混凝土破壞機理分析[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賈俊報;高溫混凝土蓄熱裝置蓄熱性能影響因素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6年
2 陳紹聰;海洋工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研究及其壽命預測[D];青島理工大學;2015年
3 王富春;混凝土(早期)強度動態(tài)實時無損檢測技術基礎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2年
4 張志剛;人造骨料可循環(huán)混凝土的循環(huán)過程與原理[D];濟南大學;2013年
5 劉遠;基于損傷理論的混凝土抗凍耐久性隨機預測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6 耿海寧;混凝土顯微結構與耐久性的關系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7 張玉喜;致密堆積混凝土結構與性能研究[D];石家莊鐵道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4785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gong/147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