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萬年以來西菲律賓海風塵沉積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9-09 10:51
風塵沉積研究在古氣候?qū)W和古環(huán)境研究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海洋沉積物中的風塵組分被認為可以用來建立陸地黃土和深海氧同位素記錄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前人研究表明中國內(nèi)陸黃土可以通過東亞冬季風搬運而輸送到西菲律賓海。我們使用位于西菲律賓;讦18O年代學的國際海洋過去氣候變化(IMAGES) MD06-3050鉆孔粘土礦物、粒度、掃描電鏡和能譜分析,追蹤沉積物物源,重建過去1Ma以來亞洲風塵在菲律賓海盆沉積的古氣候記錄并探討了近1Ma以來東亞冬季風的演化歷史。MD06-3050孔粘土礦物的組成主要是蒙脫石(65%),伊利石(25%),少量的高嶺石(5%)和綠泥石(5%),其中蒙脫石主要由呂宋島火山巖石風化而來,而伊利石、綠泥石和高嶺石主要來自東亞冬季風從大陸輸運的風塵。頻譜分析進一步揭示了1Ma以來高緯冰蓋變化,東亞冬季風強度和西菲律賓海風塵輸入在軌道偏心率(100ka),黃赤交角(41ka)和歲差(23ka)周期上的聯(lián)系。MD06-3050孔三個敏感組分是2.4-4.6μm,14-...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7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全球海洋風塵主要傳輸路線和沉積通量(百萬噸/年)(Shaoetal.,2011)
太平洋風塵研究鉆孔的位置和通量(ProsperoandSavoie,1989;Rea,1994)
4圖 1.3 亞洲內(nèi)陸風塵向太平洋的輸運衛(wèi)星圖(Muhs, 2012)大西洋:東赤道大西洋的風塵沉積的主要來源是撒哈拉地區(qū),因此大西洋的研究鉆孔主要集中于順貿(mào)易風風向由陸地向赤道的沿線(見圖 1.4)。該地區(qū)的沉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Calcareous nannofossil bioevents and microtektite stratigraphy in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during the Quaternary[J]. SUN HanJie 1,2 , LI TieGang 1 , SUN RongTao 3 , YU XinKe 1 , CHANG FengMing 1 & TANG Zheng 1,4 1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ingdao 266071,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China; 4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Qingdao 266007,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25)
[2]A quasi-synoptic interpretation of water mass distribution and circulation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II:Circulation[J]. 謝玲玲,田紀偉,胡敦欣,王凡.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09(04)
[3]海洋風塵沉積的古氣候?qū)W研究進展[J]. 萬世明,李安春. 地球科學進展. 2004(06)
[4]近2ka來東海內(nèi)陸架的泥質(zhì)沉積記錄及其氣候意義[J]. 肖尚斌,李安春,蔣富清,李鐵剛,黃朋,徐兆凱. 科學通報. 2004(21)
[5]菲律賓海的海底構(gòu)造[J]. 朱佛宏. 海洋地質(zhì)動態(tài). 2004(04)
[6]邊緣海陸源物質(zhì)中環(huán)境敏感粒度組分的初步分析[J]. 孫有斌,高抒,李軍. 科學通報. 2003(01)
[7]菲律賓海的地勢特征[J]. 李常珍,李乃勝,林美華. 海洋科學. 2000(06)
[8]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逆流、北赤道流、北赤道逆流幾個特征的比較[J]. 孫湘平. 黃渤海海洋. 2000(01)
[9]黃河與長江沉積物中粘土礦物的化學特征[J]. 何良彪,劉秦玉. 科學通報. 1997(07)
[10]西菲律賓海風成沉積物的研究[J]. 秦蘊珊,陳麗蓉,石學法. 科學通報. 1995(17)
博士論文
[1]西太平洋暖池區(qū)中更新世以來古海洋學研究[D]. 唐正.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2
[2]黑潮流系與暖池區(qū)晚更新世以來的古環(huán)境研究[D]. 孫榮濤.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6
碩士論文
[1]西菲律賓海晚更新世末期以來的沉積物礦物組合特征及其物源分析[D]. 池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9
本文編號:3391961
【文章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山東省
【文章頁數(shù)】:7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全球海洋風塵主要傳輸路線和沉積通量(百萬噸/年)(Shaoetal.,2011)
太平洋風塵研究鉆孔的位置和通量(ProsperoandSavoie,1989;Rea,1994)
4圖 1.3 亞洲內(nèi)陸風塵向太平洋的輸運衛(wèi)星圖(Muhs, 2012)大西洋:東赤道大西洋的風塵沉積的主要來源是撒哈拉地區(qū),因此大西洋的研究鉆孔主要集中于順貿(mào)易風風向由陸地向赤道的沿線(見圖 1.4)。該地區(qū)的沉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Calcareous nannofossil bioevents and microtektite stratigraphy in the Western Philippine Sea during the Quaternary[J]. SUN HanJie 1,2 , LI TieGang 1 , SUN RongTao 3 , YU XinKe 1 , CHANG FengMing 1 & TANG Zheng 1,4 1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ingdao 266071, China;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3 School of Resource &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China; 4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Qingdao 266007,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25)
[2]A quasi-synoptic interpretation of water mass distribution and circulation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II:Circulation[J]. 謝玲玲,田紀偉,胡敦欣,王凡.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09(04)
[3]海洋風塵沉積的古氣候?qū)W研究進展[J]. 萬世明,李安春. 地球科學進展. 2004(06)
[4]近2ka來東海內(nèi)陸架的泥質(zhì)沉積記錄及其氣候意義[J]. 肖尚斌,李安春,蔣富清,李鐵剛,黃朋,徐兆凱. 科學通報. 2004(21)
[5]菲律賓海的海底構(gòu)造[J]. 朱佛宏. 海洋地質(zhì)動態(tài). 2004(04)
[6]邊緣海陸源物質(zhì)中環(huán)境敏感粒度組分的初步分析[J]. 孫有斌,高抒,李軍. 科學通報. 2003(01)
[7]菲律賓海的地勢特征[J]. 李常珍,李乃勝,林美華. 海洋科學. 2000(06)
[8]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逆流、北赤道流、北赤道逆流幾個特征的比較[J]. 孫湘平. 黃渤海海洋. 2000(01)
[9]黃河與長江沉積物中粘土礦物的化學特征[J]. 何良彪,劉秦玉. 科學通報. 1997(07)
[10]西菲律賓海風成沉積物的研究[J]. 秦蘊珊,陳麗蓉,石學法. 科學通報. 1995(17)
博士論文
[1]西太平洋暖池區(qū)中更新世以來古海洋學研究[D]. 唐正.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2
[2]黑潮流系與暖池區(qū)晚更新世以來的古環(huán)境研究[D]. 孫榮濤.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6
碩士論文
[1]西菲律賓海晚更新世末期以來的沉積物礦物組合特征及其物源分析[D]. 池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9
本文編號:33919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339196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