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花崗巖殘積土三軸試驗尺寸效應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6-30 09:57
隨著海洋工程建設深入開展,掌握海洋地質條件下土體的工程特性越發(fā)顯得重要。本文針對福建平潭地區(qū)海岸帶的花崗巖殘積土,開展了試樣直徑分別為39.1mm、61.8mm和101mm的常規(guī)三軸固結不排水剪切試驗,初步探討了不同試樣尺寸對花崗巖殘積土的應力-應變特性以及強度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試樣尺寸小的花崗巖殘積土三軸試樣,其應力應變曲線峰值強度大于尺寸較大的試樣;同時,花崗巖殘積土的抗剪強度指標也隨著試樣尺寸的減小而增大。因此,實際工程應用中應注意試樣的尺寸效應。
【文章來源】:福建建設科技. 2020,(01)
【文章頁數】:4 頁
【部分圖文】:
內摩擦角與試樣直徑D的關系圖
圖3 內摩擦角與試樣直徑D的關系圖如圖5所示,進一步整理了不考慮土體黏聚力時的峰值內摩擦角隨試樣直徑的比值D/Dmin變化的關系曲線,其中,D的取值為39.1mm、61.8mm和101mm,Dmin=39.1mm。
花崗巖殘積土試樣固結不排水三軸試驗的應力應變曲線如圖1所示?梢钥闯,在剪切開始初期,隨著軸向應變的增加,試樣的主應力差值先快速增大,而后趨于穩(wěn)定,呈現出明顯的應變硬化現象。并且在相同的軸向應變下,試樣所施加的圍壓越高,各圍壓下測得的主應力差值越大。其次,在相同的圍壓下大尺寸三軸試驗的應力-應變曲線位于中尺寸三軸試驗下方,中尺寸三軸試驗的應力-應變曲線位于小尺寸三軸試驗的下方。2.2 強度特性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海口紅黏土的結構性本構模型研究[J]. 吳小鋒,李光范,胡偉,王曉亮. 巖土力學. 2013(11)
[2]非飽和花崗巖殘積土粒間聯(lián)結作用與脆彈塑性膠結損傷模型研究[J]. 湯連生,桑海濤,宋晶,劉鋒濤,顏波,張鵬程. 巖土力學. 2013(10)
[3]試樣尺寸對粗粒土強度及變形試驗影響研究[J]. 朱俊高,劉忠,翁厚洋,吳中凡,傅海燕.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2012(06)
[4]粗粒料大型三軸試驗的尺寸效應研究[J]. 李翀,何昌榮,王琛,趙紅芬. 巖土力學. 2008(S1)
[5]尺寸效應對砂礫石變形特性的分析[J]. 梅迎軍,梁乃興,李志勇. 重慶交通學院學報. 2005(02)
[6]全風化花崗巖抗剪強度影響因素分析[J]. 趙建軍,王思敬,尚彥軍,岳中琦. 巖土力學. 2005(04)
[7]華南花崗巖殘積土紅土化程度的地帶性與香港該類土不發(fā)育的原因[J]. 曲永新,吳宏偉,尚彥軍. 工程地質學報. 2000(01)
[8]土體結構性的數學模型──21世紀土力學的核心問題[J]. 沈珠江. 巖土工程學報. 1996(01)
本文編號:3257533
【文章來源】:福建建設科技. 2020,(01)
【文章頁數】:4 頁
【部分圖文】:
內摩擦角與試樣直徑D的關系圖
圖3 內摩擦角與試樣直徑D的關系圖如圖5所示,進一步整理了不考慮土體黏聚力時的峰值內摩擦角隨試樣直徑的比值D/Dmin變化的關系曲線,其中,D的取值為39.1mm、61.8mm和101mm,Dmin=39.1mm。
花崗巖殘積土試樣固結不排水三軸試驗的應力應變曲線如圖1所示?梢钥闯,在剪切開始初期,隨著軸向應變的增加,試樣的主應力差值先快速增大,而后趨于穩(wěn)定,呈現出明顯的應變硬化現象。并且在相同的軸向應變下,試樣所施加的圍壓越高,各圍壓下測得的主應力差值越大。其次,在相同的圍壓下大尺寸三軸試驗的應力-應變曲線位于中尺寸三軸試驗下方,中尺寸三軸試驗的應力-應變曲線位于小尺寸三軸試驗的下方。2.2 強度特性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海口紅黏土的結構性本構模型研究[J]. 吳小鋒,李光范,胡偉,王曉亮. 巖土力學. 2013(11)
[2]非飽和花崗巖殘積土粒間聯(lián)結作用與脆彈塑性膠結損傷模型研究[J]. 湯連生,桑海濤,宋晶,劉鋒濤,顏波,張鵬程. 巖土力學. 2013(10)
[3]試樣尺寸對粗粒土強度及變形試驗影響研究[J]. 朱俊高,劉忠,翁厚洋,吳中凡,傅海燕.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2012(06)
[4]粗粒料大型三軸試驗的尺寸效應研究[J]. 李翀,何昌榮,王琛,趙紅芬. 巖土力學. 2008(S1)
[5]尺寸效應對砂礫石變形特性的分析[J]. 梅迎軍,梁乃興,李志勇. 重慶交通學院學報. 2005(02)
[6]全風化花崗巖抗剪強度影響因素分析[J]. 趙建軍,王思敬,尚彥軍,岳中琦. 巖土力學. 2005(04)
[7]華南花崗巖殘積土紅土化程度的地帶性與香港該類土不發(fā)育的原因[J]. 曲永新,吳宏偉,尚彥軍. 工程地質學報. 2000(01)
[8]土體結構性的數學模型──21世紀土力學的核心問題[J]. 沈珠江. 巖土工程學報. 1996(01)
本文編號:32575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325753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