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盆東-西部地質特征存在巨大差異
發(fā)布時間:2021-04-08 01:58
南海中部存在巨大的中南斷裂將南海海盆分割為東-西兩部分,至少自1億年以來,在沉積環(huán)境與沉積厚度、洋陸邊界的屬性與特征、大陸破裂的時代、巖漿活動的來源與程度、減薄大陸架和大陸坡的寬度、洋殼年齡與磁性層結構、磁異常條帶特征、巖石化學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它們主要受控于早期地質構造背景的差異、東西部大陸減薄伸展速率的變化以及海底擴張的構造環(huán)境的不同,并深刻影響了之后的區(qū)域沉積分區(qū)和沉降特征。
【文章來源】:科技導報. 2020,38(1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南海區(qū)域過去1.5億年的地質演化概圖
圖1 南海區(qū)域過去1.5億年的地質演化概圖大陸伸展破裂階段,巖石層壓力降低,在相同溫度下巖漿熔融的程度會加強,來自深部地幔具有較高的地震速度和密度的巖漿物質可以附著在大陸邊緣深部。這類物質的存在與否反映了大陸伸展速率和溫度場的差異,以及地幔物質組分的不同,是判斷被動大陸邊緣類型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對南海的地震探測顯示南海東北部陸緣大范圍出現(xiàn)下地殼高速層,而西部陸緣則缺失這種特征[10]。在洋陸邊界處的下地殼高速層也可能與地幔抬升和水化有關,而更靠近大陸一側的下地殼高速層也可能形成于1億年前的古太平洋俯沖相關的巖漿活動[11]。
海盆東部比西部磁異常強度明顯變大,東部磁異常條帶走向為近東西向,寬度大。而西南海盆的磁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NE-SW走向,寬度短(圖3[12-13]。最新大洋鉆探巖石地球化學成果進一步驗證了早期的推測,即早期東部的海底擴張更多地繼承了先存的區(qū)域大洋巖石圈的性質,東部次海盆海底大洋玄武巖受大陸深部物質作用不明顯,可能形成于已有的大洋巖石圈;而西部次海盆形成于大陸裂谷和大陸邊緣的巖石圈破裂(圖1、圖2),巖漿受大陸深部物質侵染的影響明顯,大洋地殼巖石鐵鎂物質含量相對低,巖石磁化強度偏低。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東部次海盆靠近大陸的部分,包括西北次海盆的大洋巖石圈的磁化強度較低,與西南次海盆類似,符合這一地球動力學模型推測[13]。礦物巖石地球化學也給出相同的證據(jù),除了礦物結晶程度的差異外,從微量元素來看,東部次海盆的IODP U1431站位的大部分玄武巖微量元素配分主要顯示出正常型洋中脊玄武巖N-MORB的特征,而西南次海盆的IODP U1433和U1434站位的玄武巖則主要為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巖E-MORB的特征(圖1(d)),富含了易熔組分[14],可能混入較多的大陸下地殼物質組分(圖2)。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Crustal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cross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margin: implications for lithology and mantle exhumation[J]. WenAi Hou,Chun-Feng Li,XiaoLi Wan,MingHui Zhao,XueLin Qiu.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2019(04)
[2]南海新生代洋殼擴張與深部演化的磁異常記錄[J]. 李春峰,宋陶然. 科學通報. 2012(20)
[3]南海西南海盆的漸進式擴張[J]. 李家彪,丁巍偉,吳自銀,張潔,董崇志. 科學通報. 2012(20)
[4]追蹤邊緣海的生命史:“南海深部計劃”的科學目標[J]. 汪品先. 科學通報. 2012(20)
本文編號:3124622
【文章來源】:科技導報. 2020,38(18)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南海區(qū)域過去1.5億年的地質演化概圖
圖1 南海區(qū)域過去1.5億年的地質演化概圖大陸伸展破裂階段,巖石層壓力降低,在相同溫度下巖漿熔融的程度會加強,來自深部地幔具有較高的地震速度和密度的巖漿物質可以附著在大陸邊緣深部。這類物質的存在與否反映了大陸伸展速率和溫度場的差異,以及地幔物質組分的不同,是判斷被動大陸邊緣類型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對南海的地震探測顯示南海東北部陸緣大范圍出現(xiàn)下地殼高速層,而西部陸緣則缺失這種特征[10]。在洋陸邊界處的下地殼高速層也可能與地幔抬升和水化有關,而更靠近大陸一側的下地殼高速層也可能形成于1億年前的古太平洋俯沖相關的巖漿活動[11]。
海盆東部比西部磁異常強度明顯變大,東部磁異常條帶走向為近東西向,寬度大。而西南海盆的磁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NE-SW走向,寬度短(圖3[12-13]。最新大洋鉆探巖石地球化學成果進一步驗證了早期的推測,即早期東部的海底擴張更多地繼承了先存的區(qū)域大洋巖石圈的性質,東部次海盆海底大洋玄武巖受大陸深部物質作用不明顯,可能形成于已有的大洋巖石圈;而西部次海盆形成于大陸裂谷和大陸邊緣的巖石圈破裂(圖1、圖2),巖漿受大陸深部物質侵染的影響明顯,大洋地殼巖石鐵鎂物質含量相對低,巖石磁化強度偏低。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東部次海盆靠近大陸的部分,包括西北次海盆的大洋巖石圈的磁化強度較低,與西南次海盆類似,符合這一地球動力學模型推測[13]。礦物巖石地球化學也給出相同的證據(jù),除了礦物結晶程度的差異外,從微量元素來看,東部次海盆的IODP U1431站位的大部分玄武巖微量元素配分主要顯示出正常型洋中脊玄武巖N-MORB的特征,而西南次海盆的IODP U1433和U1434站位的玄武巖則主要為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巖E-MORB的特征(圖1(d)),富含了易熔組分[14],可能混入較多的大陸下地殼物質組分(圖2)。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Crustal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cross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margin: implications for lithology and mantle exhumation[J]. WenAi Hou,Chun-Feng Li,XiaoLi Wan,MingHui Zhao,XueLin Qiu.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2019(04)
[2]南海新生代洋殼擴張與深部演化的磁異常記錄[J]. 李春峰,宋陶然. 科學通報. 2012(20)
[3]南海西南海盆的漸進式擴張[J]. 李家彪,丁巍偉,吳自銀,張潔,董崇志. 科學通報. 2012(20)
[4]追蹤邊緣海的生命史:“南海深部計劃”的科學目標[J]. 汪品先. 科學通報. 2012(20)
本文編號:31246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312462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