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黃海盆地古生界海相地層地震波動力學特征及屬性研究
【學位單位】:山東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1
【中圖分類】:P738.4
【部分圖文】:
比如頁巖和砂巖的界面,一般有一些突變和高阻抗的反差,弧長就用于頁巖層序和含砂量較高的層序之間的識別,帶寬越小,弧長就越接近總絕對值振幅。這一屬性相似于反射的非均質性。見圖4.9,在左右側箭頭處均可知兩側地層與上下巖層存在明顯差異,條帶性明顯。圖4.9地震測線XQO6一炮點SP4937一6335剖面弧長圖 Fig.4.9TheAlcLengthofSP4937· 6335inXQ06一4seismieline圖4.10為地震測線xQ07一3炮點 SPI887一3223地震剖面圖。該圖位于嘮山隆起區(qū),如右下小圖所示,嘮山隆起區(qū)沒有井位,該地震剖面的地層劃分與屬性分析對比均參考XQ06一4。
圖4.17地震測線XQO7一3炮點SP1887一3223剖面弧長圖Fig.4.17TheAicLengthofSP1887一3223inXQ07一3seismieline4.2南黃海海域古生界地層劃分對比4.2.1地震反射特征依據(jù)剖面結構與地震波組反射特征及地震屬性特征研究,結合前人工作成果和與國地震剖面反射結構對應關系,對南黃海盆地對比解釋了TZ、T:、丁:’、丁尹、丁,3、TS、Tg、Tlo、Tll、Tll‘、T12、Tg等12個反射界面。其中T7,‘其下覆地層可能為侏羅紀層。TZ、T7、和TS對應3個區(qū)域不整合面,其中尤以TZ、TS為突出,它們各自反兩期不同區(qū)域性構造活動特征,后者為印支運動擠壓形變剝蝕所留下的痕跡,前者則征區(qū)域隆升剝蝕變形所留下的痕跡。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曲希玉,劉立,陳建文,李剛;南黃海盆地北部坳陷白堊系沉積特征[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5年04期
2 趙德斌,王云專,孟慶武;利用地震波動力學參數(shù)預測地層巖性[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1998年04期
3 張延玲;楊長春;賈曙光;;地震屬性技術的研究和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5年04期
4 姚永堅,夏斌,馮志強,王嘹亮,曾祥輝,徐行;南黃海構造樣式的特征與含油氣性[J];地質論評;2004年06期
5 王巍,陳高,王家林,吳健生;蘇北南黃海盆地區(qū)域構造特征分析[J];地震學刊;1999年01期
6 馬永生;;中國海相碳酸鹽巖油氣資源、勘探重大科技問題及對策(摘要)[J];海相油氣地質;2000年Z1期
7 馮志強,姚永堅,曾祥輝,王群,王嘹亮,陳強,易海,王衍棠;對黃海中、古生界地質構造特征及油氣遠景的新認識[J];海洋地質動態(tài);2002年11期
8 張家強;南黃海中、古生界油氣勘探前景[J];海洋地質動態(tài);2002年11期
9 陳建文;南黃海盆地油氣勘探戰(zhàn)略選區(qū)[J];海洋地質動態(tài);2002年11期
10 邢濤;張訓華;張維岡;;南黃海區(qū)域地質構造研究進展[J];海洋地質動態(tài);2005年1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姜秀清;儲層地震屬性優(yōu)化及屬性體綜合解釋[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6年
2 陳冬;地震多屬性分析及其在儲層預測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童慶佳;地震屬性在識別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的應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本文編號:28424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842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