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新港溢油事故對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X55
【圖文】:
健康等產生重大危害,甚至會阻礙國家經濟的正常發(fā)展。可見海洋石油污染不容忽視,我們要重視看待石油污染。海洋石油污染一般可分為天然來源和人為來源。如圖 1-1 所示,在我們生活中,耳熟能詳的海上船舶溢油、井噴、采油平臺和海底管道溢油事故會一次性造成重大危害,這些都屬于人為來源。其中,石油開采、海洋運輸、陸源排污入海是最主要的污染源[1]。近年來,隨著國際海運業(yè)迅速發(fā)展,海上油氣開發(fā)強度日益擴大,以及沿海經濟規(guī)模和化工產業(yè)的發(fā)展,日常排污及突發(fā)事故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呈現(xiàn)加重趨勢。(1)正常排污量不斷加大江河攜帶污染物入海和陸源入海排污是影響我國近岸海洋環(huán)境質量的主要原因。“十一五”期間,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主要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總量年均達千萬噸以上,石油類污染物總量不斷上升,2010 年全國部分河流攜帶入海的石油類污染物量為 79371 噸,比 2009 年增加 54%[2]。 根據 2006-2010 年中國海洋環(huán)境狀況公報的統(tǒng)計數據,如圖 1-2 所示,我國的海上油氣平臺的排污入海量不斷呈上升趨勢。
6圖 1-4 1997-2007 年近岸海域貝類體內污染物的殘留水平變化趨勢Fig 1-4: Pollutants residue level in inshore shellfish during 1997-2007數據來源:《2010 中國海洋環(huán)境狀況公報》1.1.2 海洋溢油應急管理體系發(fā)展現(xiàn)狀據1974 一19 8 4 年10 年間的不完全統(tǒng)計, 我國發(fā)生百噸以上的溢起, 約2.4 萬t石油溢入海洋[7]。雖數量不大,但都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由于我國當時缺乏溢油防控和清除系統(tǒng)。例如:1973年11月26日,“大
在沉積物中的殘余物[62]。石油進入海洋環(huán)境中的石油轉化和歸宿過程如圖2-1[63]所示。圖2-1 石油在海洋環(huán)境中的轉化和歸宿Fig 2-1 :The transformation and fate of oil in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石油溢入海洋中,不僅對海洋中生物資源產生危害,而且對生境也造成損害。海洋溢油的污染范圍非常廣,不管是北冰洋的白熊還是熱帶的動植物都難逃污染,黑流[64](混有石油污染物的海水),所到之處,一片荒蕪。2.3.1 溢油對海洋生物的損害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福安,殷佩海,耿曉輝;海上溢油事故等級的綜合評定[J];交通環(huán)保;2000年06期
2 張秀芝;國標《溢油分散劑 技術條件》、《溢油分散劑 使用準則》簡介[J];交通標準化;2001年06期
3 浦寶康;1999年國際溢油會議要文簡介[J];交通環(huán)保;2001年01期
4 浦寶康;2001年國際溢油會議論文簡介[J];交通環(huán)保;2002年04期
5 李明 ,郝光亮;我國北方海區(qū)海上船舶溢油防治示范工程建成[J];海洋信息;2002年02期
6 王鵬,李志軍;冰區(qū)溢油行為的初步數值模擬[J];冰川凍土;2003年S2期
7 施欣;;船舶溢油事故污染的行政治理[J];中國航海;2006年02期
8 竺振宇;張紅玉;;淺議船舶溢油事故的防范與應對措施[J];石油化工安全技術;2006年06期
9 薛聚彥;;海面溢油處理技術的分析與選擇[J];石油化工環(huán)境保護;2006年04期
10 莊學強;陳堅;孫倩;;海面溢油數值模擬及其可視化實現(xiàn)技術[J];中國航海;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春玲;喬冰;李岱青;;溢油敏感資源保護方案綜合研究[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劉德洪;;對溢油事故的取證[A];中國航海學會船舶機電專業(yè)委員會2000年度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2000年
3 李飛鵬;尹秋曉;張海平;陳玲;;感潮河流溢油事故的數值模擬研究-以黃浦江為例[A];2008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論文集(2)[C];2008年
4 孫維維;劉敏燕;孫安森;俞沅;;溢油源快速鑒別體系研究[A];中國科協(xié)2009年海峽兩岸青年科學家學術活動月——海上污染防治及應急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劉春玲;喬冰;;溢油敏感資源預警系統(tǒng)初探[A];中國科協(xié)2009年海峽兩岸青年科學家學術活動月——海上污染防治及應急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張永寧;白春江;;大連海域船舶溢油遙感監(jiān)測分析[A];1995-2009航海技術論文選集(第2集)[C];2010年
7 曾俊備;;淺談廣西沿海溢油風險源及防治對策[A];2010年船舶防污染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安偉;李廣茹;趙宇鵬;牛志剛;邱照宇;;海上石油設施溢油風險評估及防范對策研究[A];第十五屆中國海洋(岸)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C];2011年
9 李品芳;殷佩海;;港口船舶溢油風險評價[A];大連海事大學校慶暨中國高等航海教育90周年論文集(機電分冊)[C];1999年
10 馬喜臣;;北方海區(qū)船舶溢油防治示范工程概l良胺⒄股柘隱A];海峽兩岸“海上溢油應急計劃暨集裝箱運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朱生鳳 張兆康 朱有慶;解讀全球溢油響應網絡的分級響應安排[N];中國海洋報;2006年
2 ;中國應加快建設溢油鑒定體系[N];中國海洋報;2008年
3 記者 范京蓉 通訊員 肖志峰 杜健;新監(jiān)測系統(tǒng)10秒內發(fā)現(xiàn)海面溢油[N];深圳特區(qū)報;2009年
4 記者 孟慶豐 特約記者 董競敏;跟蹤浮標讓溢油“有跡可循”[N];中國交通報;2010年
5 記者 張帆 通訊員 林燕 陳鷗鷗;防溢油,未雨先綢繆[N];浙江日報;2010年
6 記者 張一玲;開展海洋勘探開發(fā)溢油風險排查與整改[N];中國海洋報;2011年
7 記者 徐沛宇;渤海蓬萊19—3油田或再溢油 漏油真正原因仍未找到[N];第一財經日報;2011年
8 記者 徐沛宇;每天回收1升油膜 渤海溢油仍未完全停止[N];第一財經日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王冬梅;溢油事故:“鴕鳥”變“公雞”[N];工人日報;2011年
10 記者 王碩;渤海溢油已污染840平方公里海域[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肖景坤;船舶溢油風險評價模式與應用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1年
2 尹奇志;內河水面溢油在線監(jiān)測方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3 徐進;海上固定雷達組網式溢油監(jiān)測技術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3年
4 吳兆春;潮汐河道溢油擴展漂移的數值模擬[D];上海大學;2010年
5 劉朋;SAR海面溢油檢測與識別方法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6 石立堅;SAR及MODIS數據海面溢油監(jiān)測方法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7 王春艷;濃度參量熒光光譜油種鑒別技術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汪守東;基于Lagrange追蹤的海上溢油預報模型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9 彭丹;生物改性木質纖維素材料制備溢油吸附劑的特性和機理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亮;營口港船舶溢油風險評價及防范對策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9年
2 王江;海域船舶溢油風險綜合評價及對策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9年
3 吳文鋒;葫蘆島港船舶溢油風險評價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9年
4 楊毅;海底管道溢油輸移擴散預測及其在北部灣的應用[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5 陳鋒;海灣溢油損害的貨幣化評估[D];廈門大學;2009年
6 陳書雪;港口溢油事故風險評估及防范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7 邵明芹;基于多層次灰色模型的船舶溢油風險評價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8 張舒;海上溢油事故風險概率實用計算方法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9 耿曉輝;溢油事故威脅程度評價及應急反應決策[D];大連海事大學;2000年
10 閆殿武;衛(wèi)星影像溢油信息提取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27688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768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