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海洋學論文 >

春季東印度洋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發(fā)布時間:2018-10-10 18:42
【摘要】:由于熱帶東印度洋實測資料缺乏,對該海域生源要素時空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尚缺少清楚的認識。本文根據(jù)2013年3~5月春季東印度洋的調查資料,分析了熱帶東印度洋上層水體(0~300 m)溫度、鹽度、溶解氧、營養(yǎng)鹽和葉綠素a等要素的分布特征,并對溶解氧極小值、第一亞硝酸鹽最大值(PNM)和次表層葉綠素最大值(SCM)的形成機制進行了探討。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春季東印度洋上層水體層化明顯,在80~120 m水深形成溫鹽密躍層。溫密躍層在赤道附近最深;自赤道附近向南、北,溫密躍層深度逐漸變淺。(2)與溫密躍層相伴生,春季東印度洋上層水體存在顯著的化學躍層(p H、DIC、DO、NO3--N、PO43--P、Si O32--Si等),且各化學要素躍層之間以及化學躍層與溫密躍層之間具有高度重合性。躍層以下p H降低、DIC和營養(yǎng)鹽含量迅速升高是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所致;同時,有機物分解大量消耗溶解氧,致使在東印度洋次表層(200 m左右)存在溶解氧極小值現(xiàn)象。(3)春季東印度洋次表層(75~100 m)普遍存在SCM和PNM現(xiàn)象,SCM和PNM位于溫密躍層和營養(yǎng)鹽躍層內中部或上界略下位置,且SCM和PNM呈斑狀分布。春季東印度洋SCM的深度及量值受光照、營養(yǎng)鹽、溫密躍層的影響,且溫密躍層對SCM的深度及量值起主控作用。而PNM對SCM具有追隨效應,浮游植物對硝酸鹽的不完全還原是形成PNM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
[Abstract]:Due to the lack of measured data in the tropical eastern Indian Ocean, there is a lack of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biogenic elements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sea area.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data of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 from March to May 2013,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dissolved oxygen, nutrients and chlorophyll a in the upper tropical Indian Ocean (0 ~ 300m) were analyzed, and the dissolved oxygen values were minimiz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first nitrite maximum (PNM) and the subsurface chlorophyll maximum (SCM) were discussed.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stratification of the upper Indian Ocean is obvious in spring, and the thermo-salt dense cline is formed at the water depth of 80 ~ 120 m. The thermocline is the deepest near the equator, and the depth of the thermocline becomes shallower from near the equator to the south and north. (2) the thermoclin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thermocline. In spring, there are significant chemical clines in the upper waters of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 (O32--Si et al.), and there is a high coincidence between the chemical elements of the clines and between the chemical clines and the thermoclines. The decrease of pH below the cline, the rapid increase of DIC and nutrient content is caused by the oxidativ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consumes a large amount of dissolved oxygen. (3) SCM and PNM are common in the subsurface of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 (75 ~ 100m) in spring, and SCM and PNM are located in the middle or lower upper boundary of the thermocline and nutrient cline. The distribution of SCM and PNM were speckled. The depth and magnitude of SCM in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 in spring are affected by light, nutrients and thermocline, and the thermocline plays a major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depth and value of SCM. However, PNM has the following effect on SCM, and the incomplete reduction of nitrate in phytoplankton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PNM.
【學位授予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73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偉強,黃宣寶,張遠輝;東印度洋海-氣二氧化碳分壓差及其通量研究[J];臺灣海峽;1997年04期

2 何擁軍;東印度洋沉積物的地球化學和礦物學特征[J];海洋地質動態(tài);1994年10期

3 葉黎明;翦知nc;金海燕;成鑫榮;;末次盛冰期以來印度尼西亞穿越流對東印度洋上部水體結構的影響[J];第四紀研究;2008年03期

4 宣莉莉;邱云;許金電;曾明章;;熱帶東印度洋表層環(huán)流季節(jié)變化特征研究[J];熱帶海洋學報;2014年01期

5 王東曉,劉峗,劉欽燕,施平;1997~1998年El Ni(?)o期間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層海洋的聯(lián)系[J];自然科學進展;2003年09期

6 李作明;林海勇;;2004年12月26日發(fā)生的大海嘯在東印度洋的泰國西海岸巖溶地區(qū)和鄰近區(qū)域的破壞及地質效應[J];地球與環(huán)境;2005年S1期

7 王韶霞,劉秦玉,徐啟春;熱帶東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OLR季節(jié)內振蕩空間分布特征[J];海洋與湖沼;2000年01期

8 胡水波;曹文熙;林俊芳;楊躍忠;王桂芬;周雯;;熱帶東印度洋6°N斷面有色可溶性有機物(CDOM)光譜吸收特性[J];熱帶海洋學報;2013年04期

9 喬彬;劉子洲;張書穎;劉聰;李培良;;季風轉換期東印度洋的赤道流系結構和水文特征[J];海洋科學進展;2014年03期

10 ;國際簡訊[J];遙感信息;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楊麗萍;郭品文;唐碧;;熱帶東印度洋海表溫度持續(xù)性的秋季障礙[A];第五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楊麗萍;郭品文;唐碧;;熱帶東印度洋海表溫度持續(xù)性的秋季障礙[A];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氣候預測研究與預測方法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3 趙中振;;印尼傳統(tǒng)醫(yī)藥初探[A];海峽兩岸暨CSNR全國第十屆中藥及天然藥物資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4 孫振宇;于衛(wèi)東;;2002年和2003年厄爾尼諾和印度洋偶極子走航觀測[A];中國海洋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5 黃菲;;東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年代際變化特征研究[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6 李作明;林海勇;;2004年12月26日發(fā)生的大海嘯在東印度洋的泰國西海岸巖溶地區(qū)和鄰近區(qū)域的破壞及地質效應[A];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yè)委員會、貴州省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暨“巖溶·工程·環(huán)境”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記者 崔鯨濤;我國成功組織實施熱帶東印度洋國際合作科考航次[N];中國海洋報;2011年

2 記者 羅茜 朱_g;努力建設國家海洋調查主力軍[N];中國海洋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洋;熱帶東印度洋海表溫度日變化的季節(jié)內和季節(jié)調整過程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張文全;春季東印度洋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D];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6年

2 苗蓉;冬季MJO活動的特征分析及其對中國地區(qū)低頻臭氧分布的影響[D];云南大學;2016年

3 袁超;春季季風間期熱帶東印度洋葉綠素a、初級生產力與光合熒光特征[D];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年

4 喬彬;熱帶東印度洋水文和環(huán)流特征及年際變化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5 宣莉莉;熱帶東印度洋上層海洋環(huán)流及其與孟加拉灣水交換的季節(jié)變化研究[D];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3年



本文編號:226284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26284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347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