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口及鄰近海域溶解態(tài)錳的分布及影響因素
本文選題:長江口及鄰近海域 + 溶解態(tài)錳; 參考:《海洋科學進展》2016年02期
【摘要】:為研究陸架邊緣海錳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利用隱色孔雀綠-高碘酸鈉催化動力學方法,對2012-03和2012-07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調(diào)查航次采樣的溶解態(tài)錳濃度進行測定。2012-03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表、底層水體中溶解態(tài)錳濃度沒有顯著性差異。2012-07底層溶解態(tài)錳濃度顯著高于表層。溶解態(tài)錳濃度存在顯著的季節(jié)差異,2012-07平均濃度顯著高于2012-03的。春、夏季溶解態(tài)錳濃度在表、底層分布整體上均呈現(xiàn)出由近岸到外海逐漸降低的特征,表明近岸受到河流輸入的影響。2012-03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溶解態(tài)錳基本表現(xiàn)為保守混合,2012-07鹽度2~8海域表層發(fā)生明顯的清除。兩端元混合模型及相關(guān)性分析表明,該海域懸浮顆粒物(SPM)是溶解態(tài)錳的一個主要匯。此外,水團的物理混合是影響該海域溶解態(tài)錳分布的主要因素。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manganese in the margin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the catalytic kinetic method of cryptic malachite green and sodium periodate was used. The dissolved manganese concentrations in the Yangtze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were measur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manganese in the bottom water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manganese in the bottom laye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urface lay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seasonal difference in dissolved manganese concentration: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in 2012-07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2012-03. In spring and summer, 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manganese on the surface and the bottom layer all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creasing gradually from the inshore to the offsho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solved manganes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is obviously removed from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conserved mixture 2012-07 salinity 2 ~ (8) sea area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river input on the nearshore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The mixing model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 that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 is a major sink of dissolved manganese. In addition, the physical mixing of water masses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manganese in the sea area.
【作者單位】: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化學理論與工程技術(sh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長江口及東海溶解態(tài)錳的分布、形態(tài)轉(zhuǎn)化及其影響機制(41176096) 國家基礎(chǔ)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多重壓力下近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可持續(xù)產(chǎn)出與適應(yīng)性管理的科學基礎(chǔ)(2011CB409801) 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專項——波羅的海和東海的低氧的對比研究:以氣候變化和土地利用改變?yōu)橐蛩?2010DFA24590)
【分類號】:P734.4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曰彥,路德明,周培強;長江口及濟州島鄰近海域聲速特征的分析[J];山東海洋學院學報;1987年01期
2 柯佩輝,李榮鳳,季仲貞,曾慶存;南海海流數(shù)值模擬——Ⅱ.南沙鄰近海域春季典型月平均流[J];熱帶海洋;1989年04期
3 楊曉蘭,林以安,張健;長江口鄰近海域的環(huán)境水化學特征[J];東海海洋;1989年02期
4 秦學祥;鄒本川;張振生;;黑潮及鄰近海域銫-137的分布[J];黃渤海海洋;1989年02期
5 徐韌;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赤潮發(fā)生的特點及管理對策初探[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1994年04期
6 姚慶禎;張經(jīng);;長江口及鄰近海域痕量元素砷、硒的分布特征[J];環(huán)境科學;2009年01期
7 劉娟;孫茜;莫春波;郭乃立;;大遼河口及鄰近海域的污染現(xiàn)狀和特征[J];水產(chǎn)科學;2008年06期
8 黃爽;石曉勇;張傳松;卓書輝;;2010年春季杭州灣鄰近海域尿素含量及平面分布[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12年01期
9 劉俐;熊代群;高新華;宋存義;李發(fā)生;;海河及鄰近海域表層沉積物重金屬污染及其分布特征[J];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06年02期
10 王鍵;袁梁英;陳嵐;陳艷梅;;晉江市東石排污口入海污染物對鄰近海域環(huán)境的影響[J];福建水產(chǎn);2010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姚慶禎;于志剛;陳洪濤;米鐵柱;;長江口營養(yǎng)鹽的輸送通量[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2 毛天宇;彭士濤;李野;;天津港及鄰近海域溶解態(tài)無機氮污染分布特征研究[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9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第一卷)[C];2009年
3 平仙隱;沈新強;全為民;韓金娣;;長江口及鄰近海域表層沉積物重金屬的評價初步研究[A];2007年中國水產(chǎn)學會學術(shù)年會暨水產(chǎn)微生態(tài)調(diào)控技術(shù)論壇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4 王錦龍;杜金洲;張經(jīng);;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移動泥及表層沉積物中天然核素活度分布規(guī)律及其劑量評價[A];第十一屆全國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5 宋金明;吳曉丹;李學剛;袁華茂;李寧;段麗琴;;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痕量半金屬的行為特征及與營養(yǎng)鹽的協(xié)同關(guān)系[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6 戴彩悌;王學忠;;中國東部近海及鄰近海域風浪涌的統(tǒng)計特征[A];第七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越于;廣東啟動2010年珠江口及鄰近海域環(huán)境質(zhì)量監(jiān)測工作[N];中國海洋報;2010年
2 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河流與海岸帶創(chuàng)新基地 雷坤;關(guān)于秦皇島北戴河及鄰近海域污染控制工作的建議[N];秦皇島日報;2012年
3 本報記者 徐榕蔚 通訊員 宋喜紅;水質(zhì)更優(yōu)了 環(huán)境更美了[N];威海日報;2012年
4 記者 李明春 通訊員 劉向群 王華;奧帆賽場及鄰近海域演習消除赤潮[N];中國海洋報;2006年
5 徐志良;1987,,奠定中國進駐南沙第一礁[N];中國海洋報;2014年
6 本報記者 蔡巖紅;入海排污口80%無法滿足環(huán)保要求[N];法制日報;2014年
7 北京商報記者 蔣夢惟;我國近海污染遠超以往[N];北京商報;2013年
8 記者 孫安然;近九成河流入海水質(zhì)為劣五類[N];中國海洋報;2013年
9 記者 袁于飛;超六成入海排污口排放超標[N];光明日報;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唐洪杰;長江口及鄰近海域富營養(yǎng)化近30年變化趨勢及其與赤潮發(fā)生的關(guān)系和控制策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2 王保棟;長江口及鄰近海域富營養(yǎng)化狀況及其生態(tài)效應(yīng)[D];中國海洋大學;2006年
3 孫百曄;長江口及鄰近海域浮游植物生長的光照效應(yīng)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4 賴俊翔;長江口及鄰近海域浮游植物色素與富營養(yǎng)化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5 曹璐;長江口及鄰近海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演變的沉積記錄[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6 于宇;長江口及鄰近海域百年來沉積訊息與環(huán)境變化關(guān)系的解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本文編號:21109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110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