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填海對珠江口南沙濕地資源與生物資源的影響
本文選題:珠江口 + 南沙濕地。 參考:《中國水產科學》2016年03期
【摘要】:利用1989、1994、2004和2014年陸地衛(wèi)星遙感資料,采用遙感影像解譯手段、GIS數(shù)字化和疊加分析等方法,分析珠江口南沙濕地圍填海開發(fā)進程,并通過對2002—2003年和2013—2014年兩個時期10個航次的現(xiàn)場調查資料的對比分析,研究圍填海對南沙周圍水域生物的影響。結果表明:(1)4個時相南沙濕地海岸線長度分別為213.6 km、230.0 km、232.5 km和248.6 km。1989—1994年、1994—2004年和2004—2014年海岸線長度年增加幅度分別為3.28 km/a、0.25 km/a和1.61 km/a,海岸線向海推進最大距離分別為4900 m、1700 m和7700 m。(2)1989—2014年南沙濕地因圍填海增加面積約46.3km~2,增加幅度最大的階段為1989—1994年,增加面積占總增加面積的40.60%;其次是2004—2014年,增加面積占總增加面積的34.99%;1994—2004年圍填海占用的灘涂面積最小(24.41%),南沙萬頃沙和龍穴島的圍填;顒幼顬閯×。(3)近10年來,南沙濕地浮游動物、大型底棲動物、潮間帶生物、魚類和頭足類等生物資源種類分別減少了60.34%、73.21%、26.67%、79.78%和50.00%,棲息密度分別減少58.49%、12.38%、79.96%、78.78%和66.79%,生物量分別減少了82.16%、73.23%、15.83%、70.49%和62.43%。甲殼類的種類數(shù)和棲息密度分別減少了13.33%和69.85%,但生物量增加了114.20%。(4)浮游動物多性性指數(shù)增加了10.24%,大型底棲動物、潮間帶生物、魚類、甲殼類和頭足類等多樣性指數(shù)分別減少了71.10%、91.82%、18.18%、66.90%和73.68%,優(yōu)勢種更替顯著?梢,南沙濕地圍填海不僅改變了海岸線的類型和長度,占用了濕地資源,同時也對周邊水域的海洋生物產生了不利影響。
[Abstract]:Based on the Landsat remote sensing data of 1989 / 1994 / 2004 and 2014, GIS digitization and superposit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clamation process of Nansha Wetland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of 10 voyages in 2002-2003 and 2013-2014, the effects of reclamation on the organisms in the surrounding waters of Nansha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astline length of Nansha wetland in four phases is 213.6 km / L 230.0 km / km and 248.6 km.1989-1994 / s respectively. The annual increase range of coastline length is 3.28 km / a 0.25 km/a and 1.61 km / a in 1994-2004 and 2004-2014, respectively, and the maximum shoreline propulsive distance toward the sea is 1.61 km / a. From 1989 to 2014, the Nansha wetland increased its area by about 46.3 km2 due to reclamation, and the largest increase was in 1989-1994. The increase in area accounted for 40.60% of the total increased area, followed by the increase in area accounting for 34.9999% of the total increased area, and the smallest area of tidal flat occupied by reclamation from 1994 to 2004. In recent 10 years, the reclamation activities in Nansha Wanqian Sand and Longchao Island have been the most intense. The species of zooplankton, macrobenthos, intertidal organisms, fish and cephalopod in Nansha wetland decreased 79.78% and 50.000.78% and 50.005, respectively, and the biomass decreased by 82.1673.2315.83% and 62.43%, respectively. The species number and habitat density of crustaceans decreased by 13.33% and 69.85%, respectively, but the biomass increased by 114.20. 4) the polymorphic index of zooplankton increased 10.24%, and the macrobenthos, intertidal organisms, fish, macrobenthos, intertidal organisms, fish, The diversity indices of crustaceans and cephalopods decreased by 91.102and 18.186.90% and 73.68, respectively. Therefore, Nansha Wetland Reclamation not only changed the type and length of coastline and occupied wetland resources, but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marine life in surrounding waters.
【作者單位】: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農業(yè)部南海漁業(yè)資源開發(fā)利用重點實驗室農業(yè)部南海漁業(yè)資源環(huán)境科學觀測實驗站;
【基金】: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珠江科技新星專項(2014J2200020) 公益性行業(yè)(農業(yè))科研專項(201403008)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4A030310221;2015A030313785) 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2013TS06) 農業(yè)部南海漁業(yè)資源開發(fā)利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LSF2012-02)
【分類號】:P756.8;Q178;P96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成業(yè);徐衡;水柏年;韓志強;杜肖;王鳳麗;鄭偉;李良;;溫州甌飛灘鄰近海域春季游泳動物群落結構及多樣性[J];南方水產科學;2015年03期
2 帥方敏;李智泉;劉國文;李新輝;李躍飛;楊計平;李捷;;珠江口日本鰻鱺種苗資源狀況研究[J];南方水產科學;2015年02期
3 金顯仕;竇碩增;單秀娟;王震宇;萬瑞景;卞曉東;;我國近海漁業(yè)資源可持續(xù)產出基礎研究的熱點問題[J];漁業(yè)科學進展;2015年01期
4 于杰;陳國寶;黃梓榮;陳作志;;近10年間廣東省3個典型海灣海岸線變遷的遙感分析[J];海洋湖沼通報;2014年03期
5 郭曉峰;王翠;陳楚漢;湯軍健;;湄洲灣峰尾圍墾工程施工期間海水懸浮泥沙輸移擴散的數(shù)值模擬[J];應用海洋學學報;2014年01期
6 肖瑜璋;王蓉;鄭琰晶;何薇;;珠江口魚類浮游生物種類組成與數(shù)量分布[J];熱帶海洋學報;2013年06期
7 徐越;鄭曉彤;金佩欣;謝國豪;林敏琪;廖卓越;宋焱;;國家新區(qū)南沙濕地旅游資源生態(tài)效益探討[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3年17期
8 張明慧;陳昌平;索安寧;林勇;;圍填海的海洋環(huán)境影響國內外研究進展[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2年08期
9 許文安;胡喻華;曾綺微;郭盛才;張春霞;;廣州南沙區(qū)濕地現(xiàn)狀和保護策略[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9年03期
10 李玫;陳桂珠;彭友貴;;廣州南沙濕地生物多樣性現(xiàn)狀及其保護[J];防護林科技;2009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永雪;南沙漁業(yè)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價值評估[D];大連海洋大學;2014年
2 蔡麗萍;六橫島東部圍填海對沉積物和底棲生物的影響[D];浙江海洋學院;2012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杰;陳作志;徐姍楠;;圍填海對珠江口南沙濕地資源與生物資源的影響[J];中國水產科學;2016年03期
2 朱江峰;戴小杰;王學f ;陳彥;;海洋食物網(wǎng)拓撲學方法研究進展[J];漁業(yè)科學進展;2016年02期
3 晏磊;李亞男;譚永光;楊吝;楊炳忠;張鵬;陳森;李杰;;南海北部龍頭魚刺網(wǎng)網(wǎng)目選擇性研究[J];南方水產科學;2016年02期
4 宋焱;徐頌軍;劉賢趙;張勇;邱鵬華;牛安逸;許觀嫦;;南沙紅樹林濕地公園水環(huán)境質量時空差異分析——基于改進后倍斜率聚類分析的視角[J];地理科學;2016年02期
5 梁群峰;汪衛(wèi)國;趙蒙維;賴志坤;蘭彬斌;;福建東山灣1954~2008年間的海底沖淤變化[J];應用海洋學學報;2016年01期
6 鄭惠東;;福建東山灣春、夏季魚卵和仔稚魚豐度分布特征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J];應用海洋學學報;2016年01期
7 晏磊;譚永光;楊吝;楊炳忠;張鵬;陳森;李杰;;珠江口水域秋季刺網(wǎng)的漁獲組成及多樣性分析[J];南方水產科學;2016年01期
8 朱坦;關驍P";汲奕君;;圍填海造陸生態(tài)化理論與實踐探索——以天津臨港經濟區(qū)為例[J];環(huán)境保護;2016年02期
9 李洋;黃鵠;佟智成;;欽州保稅港區(qū)圍填海工程生態(tài)損失及其補償價值研究[J];欽州學院學報;2016年01期
10 徐諒慧;楊磊;李加林;袁麒翔;盧雪珠;劉永超;任麗燕;孫偉偉;;1990-2010年浙江省圍填?臻g格局分析[J];海洋通報;2015年06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林華劍;基于PSR模型的廣州南沙濕地填海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影響的評價[D];大連海洋大學;201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凡;張煥君;呂振波;徐炳慶;鄭亮;;萊州灣游泳動物群落種類組成及多樣性[J];生物多樣性;2013年05期
2 姜亞洲;林楠;袁興偉;焦海峰;凌建忠;李圣法;;象山港游泳動物群落結構及多樣性[J];生態(tài)學雜志;2013年04期
3 JIN XianShi;SHAN XiuJuan;LI XianSen;WANG Jun;CUI Yi;ZUO Tao;;Long-term changes in the fishery ecosystem structure of Laizhou Bay,China[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3年03期
4 張洪亮;宋之琦;潘國良;陳峰;周永東;;浙江南部近海春季魚類多樣性分析[J];海洋與湖沼;2013年01期
5 單秀娟;金顯仕;李忠義;陳云龍;戴芳群;;渤海魚類群落結構及其主要增殖放流魚類的資源量變化[J];漁業(yè)科學進展;2012年06期
6 林龍山;趙貴根;李淵;高天翔;張靜;;東山灣及其鄰近海域游泳動物多樣性的分析[J];水生生物學報;2012年06期
7 吳忠鑫;張磊;張秀梅;張沛東;李文濤;;榮成俚島人工魚礁區(qū)游泳動物群落特征及其與主要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J];生態(tài)學報;2012年21期
8 彭輝;袁金雄;;岱山櫻連門促淤圍墾工程圍堤地基爆破擠淤懸浮泥沙輸移擴散模擬研究[J];水運工程;2012年08期
9 張靜;柯東勝;方宏達;孫省利;;汕頭港海域氮、磷營養(yǎng)鹽環(huán)境容量及排放總量控制的研究[J];大連海洋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10 水玉躍;丁天明;;舟山蝦峙門口外航道疏浚對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及防治措施[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馬軍;大連圍填海工程對周邊海洋環(huán)境影響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9年
2 羅衛(wèi)江;虎門港改造工程對港口漁業(yè)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分析評價[D];湖南農業(yè)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初敏;王辰良子;;談規(guī)制圍填海項目的政策路徑[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2 劉洋;豐愛平;;區(qū)域圍填海面積需求預測分析方法探討[J];中國漁業(yè)經濟;2011年06期
3 劉晴;徐敏;;江蘇省圍填海綜合效益評估[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3期
4 文博;;十三世紀以來荷蘭填海取得的土地[J];世界知識;1980年20期
5 ;“中韓圍填海環(huán)境影響與管理政策國際研討會”征文[J];科技導報;2011年23期
6 劉大海;陳小英;陳勇;林河山;;海灣圍填海適宜性評估與示范研究[J];海岸工程;2011年03期
7 蔡麗萍;金敬林;胡益峰;陳瓊;;舟山圍填海現(xiàn)狀調查與保護措施探討[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6期
8 朱高儒;許學工;;關于有序填海的思路與方法[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1年12期
9 戴紀元;海上填海人工島的設計[J];海岸工程;1994年Z1期
10 楊朗;;填海造田的妙招[J];大科技(科學之謎);201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炳坤;;關于圍填;顒蛹捌涔芾憩F(xiàn)狀的幾點探討[A];2012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C];2012年
2 張志良;;用振沖加密技術加固填海砂土[A];2002年水利水電地基與基礎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3 簡梓紅;楊木壯;唐玲;吳濤;黃順婷;;圍填海效益評價研究現(xiàn)狀及其展望[A];熱帶海洋科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八屆廣東海洋湖沼學會、第七屆廣東海洋學會會員代表大會論文及摘要匯編[C];2013年
4 朱江;;人工填海旅游度假區(qū)方案優(yōu)化與用地價值提升規(guī)劃研究——以濰坊濱海生態(tài)旅游度假區(qū)規(guī)劃為例[A];城鄉(xiāng)治理與規(guī)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1城市安全與防災規(guī)劃)[C];2014年
5 王辰良子;王樹文;;捍衛(wèi)藍色國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談規(guī)制圍填海項目的政策路徑[A];第六屆中國科技政策與管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王清黎;;濱海發(fā)電廠開山填海工程中的巖土工程問題[A];第二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7 許勇;張季超;;動力排水固結法處理填海地基的研究應用[A];第18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09年
8 趙振剛;;強夯法在處理填海地基中的應用[A];濟大學術論叢土木工程2005專輯[C];2005年
9 穆丹;梁江;;中外填海規(guī)劃環(huán)境影響評價發(fā)展歷程對比研究[A];城市時代,協(xié)同規(guī)劃——2013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9-綠色生態(tài)與低碳規(guī)劃)[C];2013年
10 楊春;陳天;張赫;;填海區(qū)域平面形態(tài)規(guī)劃特征要素及其類型分析[A];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4.城市設計)[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鄭建明;莆田加強圍填海項目監(jiān)管[N];中國海洋報;2006年
2 記者 李明 通訊員 劉樹軍;山東加強對填海項目的監(jiān)管[N];中國海洋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王秋蓉;圍填海應實行總量控制[N];中國海洋報;2007年
4 何勇海;盲目圍填海付出沉重代價[N];中國漁業(yè)報;2007年
5 李斌 楊文婷;不科學圍填海將被制止[N];西部時報;2007年
6 記者 余建文;違法填!靶Q食”漁民避風塘[N];寧波日報;2009年
7 記者 饒愛杰;我國明年對圍填海實行總量控制[N];中國海洋報;2009年
8 邢建芬 陳尚;韓國圍填海的歷史、現(xiàn)狀與政策演變[N];中國海洋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張一玲;破解圍填海沖動下的管理難題[N];中國海洋報;2010年
10 記者 李韶輝;國家發(fā)展改革委首次下達圍填海計劃[N];中國改革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于永海;基于規(guī)?刂频膰詈9芾矸椒ㄑ芯縖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雪雙;海灣圍填海規(guī)劃評價體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2 李靜;河北省圍填海演進過程分析與綜合效益評價[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于洋;基于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的圍填海方案優(yōu)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4 樓穎霞;圍填海生態(tài)資源損害補償價格評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5 林華劍;基于PSR模型的廣州南沙濕地填海對生態(tài)系統(tǒng)影響的評價[D];大連海洋大學;2015年
6 劉琴琴;基于3S技術的廣東省圍填海調查與分析[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7 葛s,
本文編號:18936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893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