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溶解有機氮對浮游植物生物可利用性研究進展
本文選題:近海生態(tài)系統(tǒng) + 富營養(yǎng)化 ; 參考:《海洋湖沼通報》2016年04期
【摘要】:作為近海海洋系統(tǒng)中最大的氮儲庫,溶解有機氮(DON)是營養(yǎng)物質(zhì)循環(huán)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不僅可與溶解無機氮之間相互轉(zhuǎn)化,且可被浮游植物直接利用利用,對近海富營養(yǎng)化形成具有重要貢獻。本文綜述了近海DON對浮游植物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進展,包括近海DON的主要化學組成和濃度分布、DON生物可利用性評價方法、浮游植物對DON的吸收利用特性以及DON豐度和構成對浮游植物種群演替的潛在影響等;并指出,系統(tǒng)研究DON在近海生態(tài)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遷移轉(zhuǎn)化的動力學過程及其控制機制,確定DON構成與生物有效之間的耦合關系,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Abstract]:As the largest nitrogen storage in offshore marine system,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utrient cycle. It can not only transform with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but also be used directly by phytoplankton. It ha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offshore eutroph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dvances in bioavailability of DON for phytoplankton were reviewed, including the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inshore D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toplankton 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 of DON, and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DON abundance and composition on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succession, etc.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ynamics of DON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offshore ecosystem and its control mechanism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DON constitution and biological efficiency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中國海洋大學期刊社;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化學理論與工程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聯(lián)合基金項目(U1406403)資助
【分類號】:P73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李緒錄;張軍曉;周毅頻;夏華永;梁佩喜;;2000~2010年大鵬灣溶解有機氮的時空分布[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3年10期
2 胡章喜;徐寧;段舜山;;不同氮源對4種海洋微藻生長的影響[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0年10期
3 張青田,胡桂坤,董雙林;尿素對三種海洋微藻生長影響的初步研究[J];海洋通報;2004年05期
4 鄭愛榕,沈海維,劉景欣,李文權,陳清花;大亞灣海域低營養(yǎng)鹽維持高生產(chǎn)力的機制探討Ⅰ[J];海洋科學;2001年1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賴海燕;典型赤潮藻對氨基酸的利用特性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環(huán);張桂成;李悅悅;梁生康;;近海溶解有機氮對浮游植物生物可利用性研究進展[J];海洋湖沼通報;2016年04期
2 張艷軍;趙潤德;胡躍誠;王偉;楊南南;梁生康;王修林;;強降雨對膠州灣生源要素補充和分布的影響[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4期
3 劉凱;方濤;馮志華;宗世盈;;藻類處理水產(chǎn)養(yǎng)殖廢水的研究進展[J];淮海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1期
4 楊雪;王朝暉;馬長江;熊毅俊;梁建新;;大亞灣微表層浮游植物對無機氮磷的響應[J];生態(tài)科學;2016年01期
5 石曉勇;張桂成;梁生康;韓秀榮;;長江大通站溶解有機氮生物可利用性潛力及輸入通量[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5年12期
6 李志林;石曉勇;張傳松;;春季黃渤海海水中尿素分布特征及溶解態(tài)氮的組成[J];環(huán)境科學;2015年11期
7 劉成;王杰;陳彬;陳衛(wèi);;MIEX~預處理對水源水中藻源DON的去除效能及機理[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5年04期
8 張軍曉;李緒錄;肖志建;;深圳灣及鄰近水域總溶解磷的來源和時空分布[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5年03期
9 劉青;張默;王仁鋒;李雙宇;劉冰莉;任鴻寧;;鹽度和光照強度對赤潮異彎藻增長的效應[J];海洋湖沼通報;2015年01期
10 韓曉霞;朱廣偉;李兆富;周健;朱夢圓;席慶;;天目湖沙河水庫尿素含量及其時空分布特征分析[J];環(huán)境化學;2015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緒錄;周毅頻;夏華永;;2000~2010年大鵬灣顆粒有機物的年變化和年際變化[J];環(huán)境科學;2013年03期
2 李緒錄;周毅頻;夏華永;;大鵬灣表層沉積物中碳、氮、磷的多年調(diào)查結果和有機質(zhì)來源分析[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2年05期
3 周毅頻;李緒錄;張軍曉;夏華永;;大鵬灣中溶解態(tài)總氮和總磷的多年調(diào)查結果分析[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2年04期
4 徐寧;王萌;孫凱峰;胡章喜;段舜山;;有機氮對大亞灣亞歷山大藻種群生長的促進作用[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2年03期
5 夏華永;李緒錄;韓康;;大鵬灣環(huán)境容量研究Ⅰ:自凈能力模擬分析[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1年12期
6 周毅頻;李緒錄;夏華永;周凱;;大鵬灣中葉綠素-a的多年調(diào)查結果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灰關聯(lián)分析[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2011年12期
7 周毅頻;李緒錄;夏華永;;大鵬灣海水中氮和磷的分布變化[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8 周凱;李緒錄;夏華永;;大鵬灣海水中各形態(tài)無機氮的分布變化[J];熱帶海洋學報;2011年03期
9 胡章喜;徐寧;段舜山;李愛芬;張成武;;尿素對中國近海3種典型赤潮藻生長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0年06期
10 徐寧;孫樹剛;段舜山;李愛芬;張成武;;海洋微藻脲酶活性測定方法的實驗研究[J];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0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文;不同環(huán)境因子對有害赤潮生物鏈狀裸甲藻的生長和產(chǎn)毒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薛亮;萬愛玉;樊玉清;羅先香;潘進芬;張龍軍;;海洋環(huán)境中的金屬賦存形態(tài)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現(xiàn)狀[J];海洋科學;2008年01期
2 李曉軍;李培軍;藺昕;;土壤中難降解有機污染物鎖定機理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7年07期
3 胡安;朱維琴;陳林;賈秀英;;蚯蚓處理對土壤中重金屬生物可利用性的影響[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4期
4 陸超華;廣東沿岸海域生物可利用性重金屬的地理分布[J];海洋環(huán)境科學;1996年02期
5 韓建波,李麗娟,閆啟侖,王菊英,馬德毅,全燮;缺氧沉積物中硫化物對鎘的生物可利用性的影響[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5年05期
6 李魚,劉亮,董德明,徐瓏,花修藝,楊帆,孫亞紅;城市河流淤泥中重金屬的生物可利用性[J];吉林大學學報(理學版);2003年01期
7 張小勇;楊茜;孫耀;黃建生;;黃東海陸架區(qū)沉積物中磷的形態(tài)分布及生物可利用性[J];生態(tài)學報;2013年11期
8 楊麗紅,王曉蓉,孫昊,張海石;有機配體EDTA對土壤中稀土生物可利用性的影響[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年06期
9 鄭愛榕,沈海維,李文權;沉積物中磷的存在形態(tài)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研究[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4年04期
10 陶玉強;張淑貞;許宜平;王子健;;利用三油酸甘油酯-醋酸纖維素復合膜評價土壤中多環(huán)芳烴的生物可利用性[J];生態(tài)毒理學報;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黃碧捷;;沈陽市土壤中鉛、汞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A];中國生態(tài)學會2006學術年會論文薈萃[C];2006年
2 劉偉;周群芳;江桂斌;;基于離體模型評價商品化銀納米顆粒的生物可利用性[A];第五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摘要集[C];2009年
3 李慧珍;游靜;;分子體積對被動采樣技術測定沉積物中疏水性有機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的影響[A];第六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暨環(huán)境科學儀器與分析儀器展覽會摘要集[C];2011年
4 童方平;李貴;楊勿享;石文峰;;改良劑對銻礦區(qū)土壤銻形態(tài)和生物可利用性影響的研究[A];2011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2011年
5 崔雪晶;萬斌;郭良宏;;單壁碳納米管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可降解性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20分會:環(huán)境與健康[C];2014年
6 利鋒;溫琰茂;朱娉婷;;中國珠江三角洲一條重污染河流中重金屬的毒性及生物可利用性研究[A];梅州市自然科學優(yōu)秀學術論文集(第十屆)[C];2010年
7 秦海波;朱建明;梁良;Takahashi Yoshio;鄭黎榮;蘇惠;;富硒土壤中硒形態(tài)的XAFS研究[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8 汪飛;黃小平;;珠江口沉積物中重金屬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水環(huán)境分會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海洋環(huán)境保護專業(yè)委員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高慧鵬;土壤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預測及其生物降解的促進方法[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2 韓建波;海洋沉積物地球化學特性對重金屬生物可利用性的影響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丹;不同地區(qū)土壤中銅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評價[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2 徐玉慧;太湖表層沉積物中氮磷生物可利用性的季節(jié)性變化[D];吉林大學;2006年
3 聶利紅;泥螺對多環(huán)芳烴生物可利用性的初步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09年
4 王遜;渾河沉積物中持久有機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測定方法對比研究以及風險評價[D];北京交通大學;2015年
5 易月圓;廈門大氣干濕沉降中溶解有機物的光譜特征及生物可利用性探究[D];廈門大學;2014年
6 馮瑋雋;漢源唐家鉛鋅礦地區(qū)重金屬形態(tài)分布特征和生物可利用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7年
7 陳弋;南海胞外多糖生產(chǎn)菌多樣性調(diào)查及典型海洋細菌胞外多糖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D];廈門大學;2014年
8 沈海維;大亞灣表層沉積物中氮和磷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9 張新凱;富硒茶園區(qū)不同母質(zhì)(巖石)土壤中硒的生物可利性及微量元素影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10 劉小明;四川省萬源市富硒茶園區(qū)土壤與茶葉中硒的分布和生物可利用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8933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893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