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過程發(fā)展機制的數值研究
本文選題:西南印度洋 + 熱帶氣旋; 參考:《海洋與湖沼》2017年04期
【摘要】:本文利用盡可能多的觀測資料和WRF-3.4.1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對2012年1月19日至28日發(fā)生在西南印度洋上空的1次強熱帶氣旋進行了研究,并分析其時空結構和發(fā)展機制。對該熱帶氣旋的移動路徑、強度及內部結構的數值模擬結果與實際符合較好。分析表明,感熱和凝結潛熱貫串于熱帶氣旋發(fā)展的整個過程,其中感熱對氣旋發(fā)展的影響較弱,凝結潛熱是氣旋發(fā)展的主要能量來源,CISK機制可解釋該熱帶氣旋的發(fā)展過程。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strong tropical cyclone over the southwest Indian Ocean from 19 to 28 January 2012 was studied by using as many observational data as possible and the WRF-3.4.1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and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were analyzed.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track, intensity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tropical cyclone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The analysis shows that sensible heat and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flow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ropical cyclone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 effect of sensible heat on cyclone development is weak, and condensation latent heat is the main energy source of cyclone development. The CISK mechanism can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ropical cyclone.
【作者單位】: 國家海洋局北海預報中心;山東省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與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際海域資源調查與開發(fā)“十二五”項目,DY125-22-QY-26號 海洋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項目,201205010號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306028號
【分類號】:P732.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樊琦,梁必騏;熱帶氣旋災情的預測及評估[J];地理學報;2000年S1期
2 穆海振,屠其璞;1949~1995年西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的氣候學特征[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3 樊琦,梁必騏;熱帶氣旋災害經濟損失的模糊數學評測[J];氣象科學;2000年03期
4 李開奇;合力隨時間線性變化的熱帶氣旋路徑分析[J];氣象;2000年06期
5 ;第11屆全國熱帶氣旋科學討論會在蘇州召開[J];應用氣象學報;2000年01期
6 林志強;1999年影響我國的熱帶氣旋及其特點[J];廣東氣象;2000年03期
7 吳恒強;太陽黑子活動與影響廣西的熱帶氣旋的關系[J];廣西氣象;2000年S1期
8 張容焱,吳濱,宋德眾;影響福建熱帶氣旋的若干基本氣候特征[J];臺灣海峽;2000年01期
9 陳曉梅;氣象界的一次學術研討盛會——記第十一屆全國熱帶氣旋科學討論會[J];新疆氣象;2000年01期
10 沈武;雙熱帶氣旋相互作用研究動態(tài)[J];浙江氣象;200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蔡秀華;曹鴻興;呂文忠;;1949-2008年靖宇劃定區(qū)域熱帶氣旋的統(tǒng)計和分析[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熱帶氣旋科學研討會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2 林毅;劉愛鳴;劉銘;;臺灣島東岸登陸熱帶氣旋路徑打轉分析[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熱帶氣旋科學研討會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3 俞燎霓;雷媛;曹美蘭;;浙江熱帶氣旋統(tǒng)計特征分析[A];第三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陳宏義;楊萬裕;;影響浙江的晚秋熱帶氣旋特征淺析[A];第六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劉峰;鐘加杰;;南海熱帶氣旋0809號“北冕”對華南天氣的影響[A];2009年海峽兩岸氣象科學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高曉梅;馬守強;;影響山東熱帶氣旋的氣候特征[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應對氣候變化分會場——人類發(fā)展的永恒主題論文集[C];2010年
7 劉彬賢;于玉斌;呂江津;;熱帶氣旋“尤特”(2006)南海突然減弱的機理分析[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災害天氣研究與預報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8 王長青;;熱帶氣旋探討[A];氣象海洋環(huán)境與船舶航行安全論文集[C];2010年
9 王遠飛;朱海燕;孫建鶴;張偉;;基于空間相似的熱帶氣旋路徑檢索[A];“資源環(huán)境與區(qū)域發(fā)展中的計算問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劉靜;吳啟樹;龔振彬;鄭穎青;;近30年來影響福州的熱帶氣旋統(tǒng)計研究[A];2006年華南地區(qū)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銳 黃幸媛;知名專家傳授熱帶氣旋研究前沿知識[N];中國氣象報;2007年
2 侯小健;今年將有6至8個熱帶氣旋影響海南[N];海南日報;2007年
3 記者 郭起豪 孫楠 張倩;三個熱帶氣旋共同影響我國并不多見[N];中國氣象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姚小敏;遲來的“熱帶氣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5 本報記者 高琳;風電場遇熱帶氣旋利好還是利空?[N];中國氣象報;2012年
6 華凌;下世紀熱帶氣旋或更強更頻繁[N];科技日報;2013年
7 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運行控制中心 左璇 羅咪 施Ya 朱玲怡 王帥 吳飛飛 周俊年 王秀春;華東近海北上、轉向熱帶氣旋對長三角飛行區(qū)域運行控制的影響分析[N];中國民航報;2014年
8 王乃仙;熱帶氣旋的編號和命名[N];光明日報;2004年
9 陳磊;熱帶氣旋衛(wèi)星微波分析系統(tǒng)顯神威[N];中國氣象報;2006年
10 彭瑩輝;中國熱帶氣旋活動呈減弱趨勢[N];中國氣象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玲玲;熱帶氣旋在海洋能量平衡和水團平衡中的作用[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2 楊兵;南海北部上層海洋對熱帶氣旋的響應[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邢蕊;熱帶氣旋、副熱帶高壓及遠距離降水間的關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4 劉寅;衛(wèi)星臭氧資料的質量控制與同化及其對熱帶氣旋模擬的影響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5 朱琳;熱帶氣旋Debby(2006)在非洲東風波中生成機制研究以及集合對比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6 凌征;熱帶氣旋對南海上層海洋影響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7 儲惠蕓;環(huán)境因子對熱帶氣旋時空特征的影響[D];南京大學;2012年
8 許士斌;1990年代末北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春季熱帶氣旋活動的年代際突變[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9 楊宇星;熱帶氣旋全球模態(tài)及西北太平洋頻發(fā)區(qū)熱帶氣旋變化特征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曾智華;環(huán)境場和邊界層對近海熱帶氣旋結構和強度變化影響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雪;影響南海的熱帶氣旋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2 董貞花;近年來影響中國的熱帶氣旋東折成因的診斷分析[D];浙江大學;2010年
3 于海俠;高層強增溫與熱帶氣旋路徑及其強度變化關系[D];浙江師范大學;2010年
4 馬曉星;理想熱帶氣旋登陸數值模擬研究[D];南京氣象學院;2003年
5 龔(龍?zhí)欤?小型島嶼地形對登陸熱帶氣旋影響的數值模擬[D];南京氣象學院;2003年
6 王桂娟;廣東省熱帶氣旋災害分析與風險區(qū)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年
7 姚愷豐;熱帶氣旋引發(fā)電網群發(fā)性故障的動態(tài)事故集生成方法[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8 張霏;北印度洋熱帶氣旋對中國降水的影響[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9 許可;云輻射強迫效應對熱帶氣旋的影響[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10 邵勁超;熱帶氣旋移動速度和強度對南海北部葉綠素濃度的影響[D];廣東海洋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7492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749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