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AN模式的“燦鴻”臺風浪數(shù)值模擬
本文選題:第三代海浪模式SWAN(simulating 切入點:wave 出處:《海洋科學》2017年04期
【摘要】:以第三代海浪模式SWAN(simulating wave nearshore,近岸海浪數(shù)值模型)為基礎,構建了東中國海海域波浪數(shù)值模式,并以高時間、空間分辨率的CCMP(cross calibrated multi-platform,多平臺交叉校正)風場作為驅(qū)動風場進行波浪計算,模擬了1509號"燦鴻"臺風的波浪過程。同時,對SWAN模式中的底摩擦參數(shù)化方案、波浪破碎參數(shù)、風能輸入與白冠耗散、波-波非線性相互作用等因素對臺風浪模擬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并對模式中的各影響因素給出了建議。模擬結(jié)果與浮標實測有效浪高數(shù)據(jù)(舟山朱家尖站、南麂島站、舟山外海站、溫州外海站)兩者之間的偏差較小,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式以及選擇的參數(shù)合理,SWAN和CCMP風場的結(jié)合能滿足海洋波浪數(shù)值模擬的需求。本研究對于臺風浪數(shù)值預報具有參考意義。
[Abstract]:Based on the third generation wave model (SWAN(simulating wave Nearshorere), a wave numerical model in the East China Sea was constructed.The CCMP(cross calibrated multi-platform (multi-platform cross-correction) wind field with spatial resolution is used as the driving wind field to simulate the wave process of Typhoon No. 1509.At the same time, the effects of bottom friction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wave breaking parameters, wind energy input and white crown dissipation, wave-wave nonlinear interaction on typhoon wave simulation are analyzed.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model are also suggested.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simulated results and the effective wave height data measured by buoy (Zhoushan Zhujiajian Station, Nansuidao Station, Zhoushan Offshore Station, Wenzhou Offshore Station) is small.It is shown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wan and CCMP wind field can meet the needs of ocean wave numerical simulation.This study ha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numerical forecast of typhoon wave.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物理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監(jiān)測預報中心;
【基金】: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2017YFC1404000,2017YFA0604100) 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LY15D0600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206001) 浙江省海洋與漁業(yè)局資助項目~~
【分類號】:P731.22;P732.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克林,丁平興,朱首賢,孔亞珍;長江口附近海域臺風浪的數(shù)值模擬——以鹿沙臺風和森拉克臺風為例[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4年05期
2 黃君寶;趙鑫;李志永;;南海北部灣臺風浪數(shù)值模擬方法研究[J];水運工程;2008年01期
3 趙紅軍;宋志堯;徐福敏;程晨;;南中國海臺風浪數(shù)值模擬研究——以臺風“珍珠”為例[J];海洋工程;2010年03期
4 丁峗;;濱海核電可能最大臺風浪的推算[J];海洋預報;2011年04期
5 毛科峰;陳希;蕭中樂;王驥鵬;梁毅;;復雜島嶼海域的臺風浪局地特征模擬與分析——以舟山海域為例[J];海洋學研究;2011年04期
6 劉寒;鄭崇偉;林剛;孫巖;李靖;;1105號臺風“米雷”臺風浪模擬研究[J];海洋預報;2013年03期
7 藍昌華;香港附近海域臺風浪初步研究[J];熱帶海洋;1984年03期
8 婁洪恩;;臺風浪推算的動態(tài)規(guī)劃模型[J];水利水運科學研究;1987年02期
9 李元治;;8509號臺風浪的推算與分析[J];海岸工程;1988年02期
10 徐啟明,譚常波,房文鸞,章家琳;計算東海臺風浪大面分布的追蹤波方法[J];海洋預報;198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楊繼抅;趙宏杰;曹祥村;;臺風浪特征分析及其對船舶安全影響[A];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第二屆研究生年會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2 劉飛;肖鵬;;上海沿海臺風浪涌特征分析[A];第八屆長三角氣象科技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劉飛;肖鵬;黃寧立;;上海沿海臺風浪過程特征分析[A];第九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12年
4 管長龍;劉首華;李銳;;羅莎臺風浪的能量平衡[A];“海洋動力過程與天氣、氣候變化”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曹祥村;袁群哲;;臺風浪及其對船舶的影響[A];海浪海嘯與實用航海技術[C];2006年
6 鄒蘭軍;劉曉波;漆梁波;夏立;張福萍;;超強臺風韋帕(0713)引發(fā)的臺風浪數(shù)值模擬分析[A];第六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9年
7 趙群;;“韋帕”臺風浪數(shù)值模擬的研究快報[A];中國海洋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淑芳;海洋上混合層對臺風浪響應的數(shù)值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鄒文峰;臺風浪在我國內(nèi)海的傳播、演變數(shù)值模擬[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2 王愛梅;臺風浪同化模式建立及南海冬季風背景下臺風浪特征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3 余墅幸;浙江省沿海風暴潮位對臺風浪的影響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4 史玉姣;東中國海臺風浪分布特征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5 袁凱瑞;臺灣海峽臺風浪及寒潮浪的數(shù)值模擬和數(shù)值實驗[D];廈門大學;2013年
6 孫瑞;南海北部臺風浪的時空變化規(guī)律和動力機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7 孫斌;SWAN模型在風浪場預報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8 尹洪強;基于SWAN模式下南海臺風浪的推算[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9 葉雨穎;臺灣海峽風浪場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10 楊洋;西北太平洋臺風浪后報[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7194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719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