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沉積物中天然氣水合物形成過程數(shù)值模擬:以深部流體向上供給甲烷為背景
本文選題:天然氣水合物 切入點:海底上升流體 出處:《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2017年01期
【摘要】:為深入了解深部上升流體供應甲烷的海底沉積環(huán)境中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和聚集過程,綜合沉積作用、深部上升甲烷流體的對流和擴散作用、甲烷溶解度控制水合物形成等物理過程,建立了天然氣水合物形成過程的數(shù)學模型,研究水合物在空間和時間尺度上的形成過程。模型通過3個無量綱參數(shù)(沉積壓實引起的孔隙流體對流與擴散的比率Pe_1、深部流體向上對流傳輸與擴散的比率Pe_2、深部上升流體的甲烷含量C_(m,ext)~l),形象地描述了天然氣水合物在海底沉積中的聚集過程。數(shù)值模擬研究表明,天然氣水合物首先在穩(wěn)定帶內(nèi)上部某一位置形成,隨后由于沉積作用向下延伸而在穩(wěn)定帶底部形成水合物;水合物演化時間與Pe_1、Pe_2及C_(m,ext)~l呈負相關;水合物含量與Pe1、C_(m,ext)~l負相關,而與Pe_2正相關。甲烷溶解度曲線對水合物形成和分布有重要影響,但深部上升流體的甲烷含量、上升流體的通量決定了整個水合物系統(tǒng)甲烷量的輸入和輸出,是海底天然氣水合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 process of natural gas hydrate in the submarin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where the deep ascending fluid supplies methane, the convection and diffusion of the deep ascending methane fluid can be obtained by synthesizing the deposition process.The solubility of methane controls the physical process of hydrate formation.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gas hydrate formation is established, 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hydrate on space and time scale is studied.The model describes natural gas graphically through three dimensionless parameters: ratio of convection and diffusion of pore fluid induced by sedimentary compaction, ratio of convection and diffusion of deep fluid, ratio of convection and diffusion, ratio of convection and diffusion of deep fluid, methane content of deep ascending fluid.The accumulation process of hydrate in submarine sediments.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s hydrate is formed at a certain position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table zone first, and then forms hydrate at the bottom of the stable zone due to the downward extension of sedimentary action, and the evolution time of hydrate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1 / P / P / 2 and C / C / M / T / T.The content of hydrate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1C and Pe_2.The solubility curve of methane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ydrate. However, the methane content and flux of the ascending fluid in the deep layer determine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methane in the whole hydrate system.It is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 of gas hydrate formation.
【作者單位】: 國土資源部海底礦產(chǎn)資源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廣州海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國土資源部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青島海洋地質(zhì)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邊緣海地質(zhì)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基金】: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項目(2013AA0925010202) 國土資源部海底礦產(chǎn)資源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KLMMR-2014-B-01)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中國科學院高端戰(zhàn)略聯(lián)盟計劃“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評價、開采方法及安全保障技術研究”(2015A-4813)
【分類號】:P618.13;P744.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紅,劉守全,王建橋,蔡乾忠;國際天然氣水合物調(diào)查研究現(xiàn)狀及其主要技術構成[J];海洋地質(zhì)動態(tài);2000年11期
2 ;我國海域發(fā)現(xiàn)天然氣水合物[J];新材料產(chǎn)業(yè);2000年06期
3 方銀霞;;可燃燒的冰 天然氣水合物[J];船舶物資與市場;2000年06期
4 姚伯初;南海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J];熱帶海洋學報;2001年02期
5 戚學貴,陳則韶;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進展[J];自然雜志;2001年02期
6 石磊;21世紀的新能源——天然氣水合物[J];河南地質(zhì);2001年01期
7 高愛國;天然氣水合物研究及我國的對策[J];海洋地質(zhì)動態(tài);2001年03期
8 金慶煥;天然氣水合物幾個值得考慮的問題[J];海洋地質(zhì)動態(tài);2001年07期
9 吳克勤;;海底藏著巨量“天然氣”——天然氣水合物將成為21世紀新(?)源[J];海洋世界;2001年08期
10 陳榮發(fā);;可燃燒的冰[J];化工之友;200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欒錫武;;天然氣水合物的上界面[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雷興林;何麗娟;;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形成聚集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盧振權;;天然氣水合物開發(fā)利用前景淺析[A];第四屆全國青年地質(zhì)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4 吳應湘;;天然氣水合物的性質(zhì)、勘探及開采[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5 雷懷彥;王先彬;鄭艷紅;;天然氣水合物研究戰(zhàn)略與“西氣東輸”相關的問題[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6 韓月旺;蘇現(xiàn)波;;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進展[A];瓦斯地質(zhì)研究與應用——中國煤炭學會瓦斯地質(zhì)專業(yè)委員會第三次全國瓦斯地質(zhì)學術研討會[C];2003年
7 許紅;劉守全;吳琳;蔡乾忠;閆桂京;孫和清;吳志強;李剛;龔建明;;國際天然氣水合物調(diào)查研究實踐與資源經(jīng)濟戰(zhàn)略對策[A];中國地質(zhì)學會礦產(chǎn)地質(zhì)勘查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第一次學術研討會礦產(chǎn)地質(zhì)勘查論文集[C];2003年
8 陳多福;L.M.Cathles;;天然氣水合物穩(wěn)定性及對海底天然氣排放的控制[A];中國地球物理.200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9 王淑紅;顏文;;天然氣水合物的三大環(huán)境效應[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10 張永勤;孫建華;趙海濤;劉秀美;王漢寶;;天然氣水合物保真取樣鉆具的試驗研究及施工方案研究[A];海洋地質(zhì)、礦產(chǎn)資源與環(huán)境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毛彬;天然氣水合物開發(fā)的利與弊[N];中國海洋報;2004年
2 張衛(wèi)東;天然氣水合物:一朵帶刺的玫瑰[N];中國石化報;2005年
3 記者 安豐;國家應加強天然氣水合物勘查[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5年
4 記者胡創(chuàng)偉、張勇;臺灣西南海域發(fā)現(xiàn)“天然氣水合物”[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5 記者 江書程;天然氣水合物將走進我們生活[N];中國石油報;2006年
6 張浩;俄研究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技術[N];科技日報;2008年
7 趙艷霞;青島所天然氣水合物實驗室擴建[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9年
8 記者 張立;我國成功申辦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N];中國礦業(yè)報;2011年
9 通訊員 楊惠晴 特約記者 曹雪晴;青島所建部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2年
10 記者 王少勇;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終身成就獎和青年獎揭曉[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Muhammad Irfan Ehsan;巴基斯坦近海莫克蘭增生楔含水合物地層地震響應特征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6年
2 李廣才;地震疊前AVO反演與天然氣水合物識別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5年
3 程傳曉;天然氣水合物沉積物傳熱特性及對開采影響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4 鄔黛黛;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的早期成巖作用和地球化學特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5 馬立杰;利用衛(wèi)星遙感探測海域天然氣水合物[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6 郭威;天然氣水合物孔底冷凍取樣方法的室內(nèi)試驗及傳熱數(shù)值模擬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7 賈瑞;天然氣水合物熱管式孔底快速冷凍機構及蒸汽法試開采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8 王志遠;含天然氣水合物相變的環(huán)空多相流流型轉化機制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年
9 張凌;天然氣水合物賦存地層鉆井液試驗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6年
10 孫璐;天然氣水合物準三維處理技術研究與應用[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偉;天然氣水合物相平衡及其表面張力影響研究[D];東南大學;2005年
2 張凌;天然氣水合物鉆進時井內(nèi)溫度分布模型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3年
3 盛堰;水深通信技術在海底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的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劉健;天然氣水合物鉆探取樣保真器結構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5 鄒常偉;青海南祁連木里地區(qū)天然氣水合物評價方法對比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5年
6 陳曉慶;置換結合降壓法開采天然氣水合物的實驗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7 欒奕;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地球物理識別及成因機理探討[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8 李攀峰;基于天然氣水合物勘探的海水溶解甲烷地球化學特征和提取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2年
9 張志冰;海水中甲烷濃度原位地球化學探測系統(tǒng)的研發(fā)與應用[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10 梁裕揚;瓊東南盆地天然氣水合物成礦地質(zhì)條件分析及識別新方法應用[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本文編號:17073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707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