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全新世以來季風背景下黃海暖流的演化
本文關鍵詞:中全新世以來季風背景下黃海暖流的演化 出處:《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南黃海中部泥質沉積 中晚全新世 東亞冬季風 黃海暖流
【摘要】:南黃海位于亞洲季風區(qū),受季風影響顯著。南黃海中部泥質沉積形成于全新世高海平面時期,受黃海暖流的影響較大。本文對南黃海中部泥質沉積區(qū)中心位置的Z1鉆孔進行了AMS14C年齡、粒度、Uk’37-海水表層溫度(SST)、TOC、TN和δ13Corg分析,綜合指標結果揭示了中晚全新世以來南黃海區(qū)域的東亞冬季風演化和海洋環(huán)境演化。6094 a B.P.以來,沉積速率、平均粒徑和TOC/TN整體趨勢的減少指示研究區(qū)陸源物質輸入的減少,全新世中晚期東亞夏季風和東亞冬季風減弱從物源和物質搬運兩個方面削弱了陸源物質的的輸入。Z1巖芯還記錄了兩個高速沉積事件:6.1~5.7 ka B.P.高速沉積事件是該階段冬季風較強促進海底沉積物再懸浮,沉積物搬運能力增強的結果;2.6~2.3 ka B.P.高速沉積事件則可能與3 ka B.P.左右黃海暖流達到現(xiàn)代水平,南黃海中部氣旋式冷渦增強加速沉積有關。泥質沉積區(qū)的物質主要由黃海沿岸流搬運沉積,東亞冬季風強度控制沿岸流搬運的水動力條件,因此粒度參數(shù)變化可以反演東亞冬季風強度變化,結合TOC、TN含量、TOC/TN比值和δ13Corg變化將東亞冬季風的演化分為4個階段:6.1~5.4 ka B.P.東亞冬季風強盛但較為穩(wěn)定;5.4~3.9 ka B.P.東亞冬季風強盛但波動劇烈;3.9~2.0 ka B.P.東亞冬季風較弱且較為穩(wěn)定;2.0~0 ka B.P.東亞冬季風較弱,但強度和波動略增。粒度、TOC、TN和TOC/TN指標還顯示6 ka B.P.、5.3 ka B.P.、4.6 ka B.P.、4.0ka B.P.和3.4 ka B.P.左右冬季風增強,這些事件與全球冷事件對應較好。6094 a B.P.以來南黃海Uk’37-SST和δ13Corg呈低到高,不穩(wěn)定到穩(wěn)定的變化過程,且SST變化對全球/區(qū)域氣候事件響應較好,記錄了9次較為明顯的降溫事件,除了上面粒度指標記錄的5次東亞冬季風增強事件以外,還有3100~2550 a B.P.、2450~2100 a B.P.、1500~750 a B.P.和750~250 a B.P.期間SST下降事件。整體趨勢上將SST的變化分為3個階段,6.1~3.9 a B.P.SST較低且波動較大,該階段東亞冬季風強盛,黃海暖流開始入侵,海區(qū)溫度變化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較大,SST在全球氣候冷事件中下降幅度較大。3.9~2.0 ka B.P.期間SST逐漸上升且波動較大,此時冬季風較弱,黃海暖流開始增強,海海區(qū)溫度變化主要還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但是黃海暖流對海區(qū)溫度影響增加,SST在全球氣候冷事件中下降幅度也較大;其中3100~2550 a B.P.期間SST下降在整個中晚全新世期間下降最為明顯,就是受此階段全球氣候變冷和黃海暖流較弱共同導致;2450~2100 a B.P.冷事件在全球記錄不完全一致,體現(xiàn)了氣候變化的區(qū)域差異。2.1~0 ka B.P.期間SST保持在穩(wěn)定高值但波動幅度減小,此時東亞冬季風很弱,黃海暖流強度接近現(xiàn)代水平,黃海暖流對海區(qū)溫度變化影響很大;1500~750 a B.P.和750~250 a B.P.期間SST下降幅度小于前面兩階段的降溫事件,可能原因是黃海暖流攜帶的暖水對全球氣候變冷引發(fā)的SST下降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平均粒徑、Uk’37-SST、TOC/TN和δ13Corg4個指標的功率譜分析揭示了南黃海百年、千年尺度的古氣候,百年尺度的氣候演化受太陽輻射量變化所控,千年尺度的氣候演化受全球冰量變化引起溫鹽環(huán)流變化所控。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731.2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藍淑芳;黃海暖流水的調查研究[J];海洋科學;1993年01期
2 湯毓祥,鄒娥梅,LIE Heung-Jae;冬至初春黃海暖流的路徑和起源[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1年01期
3 臧家業(yè);湯毓祥;鄒娥梅;Lie Heung-Jae;;黃海環(huán)流的分析[J];科學通報;2001年S1期
4 許一;于非;張志欣;郭景松;;冬季黃海暖流的診斷計算[J];海洋科學進展;2005年04期
5 王輝武;于非;呂連港;刁新源;郭景松;;冬季黃海暖流區(qū)的空間變化和年際變化特征[J];海洋科學進展;2009年02期
6 宋新;林霄沛;王悅;;冬季黃海暖流變化及其原因淺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S1期
7 邢傳璽;黃大吉;;冬季黃海暖流西偏機理數(shù)值探討[J];海洋學報(中文版);2010年06期
8 李文勤;黃、渤海表層沉積物中鈣質超微化石分布規(guī)律與黃海暖流流路[J];黃渤海海洋;1991年01期
9 塔娜;方越;孫雙文;王輝武;劉延亮;;1951—2000年間冬季黃海暖流變異的數(shù)值研究[J];海洋科學進展;2014年02期
10 趙勝;于非;刁新源;司廣成;;黃海暖流的路徑及機制研究[J];海洋科學;2011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鐵剛;江波;孫榮濤;張德玉;劉振夏;李青;;末次冰消期以來東黃海暖流系統(tǒng)的演化[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2 劉建國;李安春;;全新世渤海泥質沉積對黃海暖流作用的響應[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本報記者 趙建東;在調查中奉獻和成長[N];中國海洋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孫俊川;黃海冬季環(huán)流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刁新源;黃海暖流、黃海冷水團及其春季演變過程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3 劉亞豪;黃海冬季環(huán)流動力學研究及中國近海水色遙感大氣校正改進[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4 萬凱;冬季大風過程下渤黃海水位低頻波動及黃海暖流機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5 劉傳玉;中國東部近海溫度鋒面的分布特征和變化規(guī)律[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王輝武;黃海暖流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研究[D];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皮仲;中全新世以來季風背景下黃海暖流的演化[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3 塔娜;冬季黃海暖流變異的數(shù)值研究[D];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3年
4 宋新;渤海鹽度年際變化與黃海暖流、黃海冷水團年際變化的關系[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5 曲立新;黃渤海環(huán)流對冬季大風過程的響應機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3180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318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