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動力論文 >

高速柴油機松油—柴油混合燃料低溫燃燒的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31 08:22

  本文關鍵詞:高速柴油機松油—柴油混合燃料低溫燃燒的試驗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柴油機 松油 混合燃料 低溫燃燒 排放特性 廢氣再循環(huán) 噴油策略


【摘要】:在石化能源短缺和環(huán)境污染危機的雙重壓力下,尋求可再生、清潔的新型燃料成為當下內燃機領域的研究熱點。松油是一種來源廣泛的生物質含氧燃料,相比于柴油,其十六烷值低,含氧量較高,沸點低;同時松油與柴油互溶性好。松油有著與柴油相當?shù)臒嶂?是一種潛在的替代能源燃料。因此,本文首先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進行設計,減小單一燃料的局限性;其次,通過噴油策略與EGR相結合來控制缸內的燃燒過程,實現(xiàn)低溫燃燒。試驗所用發(fā)動機為四缸渦輪增壓高速柴油機,其轉速固定在1800r/min,混合燃料分別為摻混0%、20%、40%、50%體積松油的柴油(依次記為P0、P20、P40、P50)。首先研究四種燃料在不同負荷、不同EGR率下的燃燒和排放特性。負荷特性結果表明:100%負荷工況下,P0、P20、P40、P50分別輸出293.5、292.7、290.1、287.2 N-m的扭矩。可見松油能夠提供與柴油相當?shù)膭恿敵。EGR率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四種燃料,當EGR率24.6%,增加EGR率,對最大壓力升高率、Soot、CO和THC排放的影響不明顯,但是NOx排放隨EGR增加顯著下降。在相同EGR率下,通過添加松油改變燃料特性對NOx排放的影響較小,但是對最大壓力升高率的影響較大。當EGR率大于24.6%時,隨著EGR率的增加,由于過量空氣系數(shù)減小和滯燃期過度推遲導致Soot、CO和THC的排放急劇上升。當EGR率接近40%,NOx的排放幾乎接近為零。在相同EGR率下,由于松油十六烷值低和自身含氧,增加松油摻混比例逐漸降低碳煙的排放,特別是P50在整個EGR率下碳煙的排放接近于零。中小EGR率對凝核態(tài)顆粒物(Dp50nm)的影響較大,大EGR率對積聚態(tài)顆粒物(Dp50nm)的影響較大。在柴油中摻混松油能夠有效降低碳煙顆粒物的數(shù)濃度和質量濃度。其次,選取中等EGR率(24.6%),研究噴油策略(主噴正時、噴油壓力、預噴油量、預噴正時)對四種燃料燃燒和排放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對于噴油壓力一定的單次噴射,提前主噴正時,缸內壓力峰值升高,燃燒始點提前,有效燃油消耗率降低,CO和THC的排放降低;但NOx和Soot排放增加。對于主噴正時一定的單次噴射,在引入EGR的低溫燃燒模式下,提高噴油壓力能夠同時降低NOx、Soot、CO和THC的排放。有效減小了總顆粒物的數(shù)濃度和質量濃度,顆粒物數(shù)濃度峰值粒徑(CMD)減小。引入預噴射,主噴燃油滯燃期縮短,最大壓力升高率降低,放熱率的峰值降低,使主燃燒變得柔和。合理地選擇預噴正時和預噴油量,能夠同時降低NOx和碳煙排放,并且保證THC和CO排放不會大幅度升高。
【關鍵詞】:柴油機 松油 混合燃料 低溫燃燒 排放特性 廢氣再循環(huán) 噴油策略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K428.9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緒論11-21
  • 1.1 引言11-13
  • 1.1.1 能源危機11-12
  • 1.1.2 環(huán)境污染12-13
  • 1.2 汽車的排放法規(guī)13-14
  • 1.3 柴油機排放的控制技術14-15
  • 1.4 柴油機新型燃燒模式的提出15-17
  • 1.5 松油性質及研究現(xiàn)狀17-20
  • 1.6 課題的研究目的、意義和主要工作內容20-21
  • 第二章 試驗裝置及研究方法21-31
  • 2.1 試驗裝置21-27
  • 2.1.1 試驗發(fā)動機22-23
  • 2.1.2 試驗主要設備儀器23
  • 2.1.3 電控標定系統(tǒng)23-24
  • 2.1.4 燃燒分析儀器24-25
  • 2.1.5 排氣測量儀器25-27
  • 2.2 研究方法27-30
  • 2.2.1 EGR的實現(xiàn)與控制方法27-28
  • 2.2.2 實驗不確定分析28
  • 2.2.3 燃燒參數(shù)的定義28-29
  • 2.2.4 試驗燃料29-30
  • 2.2.5 試驗方法30
  • 2.3 本章小結30-31
  • 第三章 負荷特性和EGR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燃燒與排放性能的影響研究31-51
  • 3.1 負荷特性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燃燒與排放性能的影響研究31-38
  • 3.1.1 負荷特性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燃燒性能的影響31-35
  • 3.1.2 負荷特性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排放性能的影響35-38
  • 3.2 EGR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燃燒特性的影響研究38-49
  • 3.2.1 EGR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燃燒性能的影響38-42
  • 3.2.2 EGR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排放性能的影響42-45
  • 3.2.3 EGR對松油-柴油排放顆粒物粒徑分布的影響45-49
  • 3.3 本章小結49-51
  • 第四章 主噴正時和噴油壓力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低溫燃燒與排放性能的影響研究51-68
  • 4.1 主噴正時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低溫燃燒與排放性能的影響研究51-57
  • 4.1.1 主噴正時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燃燒性能的影響51-55
  • 4.1.2 主噴正時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排放性能的影響55-57
  • 4.2 噴油壓力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低溫燃燒與排放性能的影響研究57-66
  • 4.2.1 噴油壓力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燃燒性能的影響58-61
  • 4.2.2 噴油壓力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排放性能的影響61-62
  • 4.2.3 噴油壓力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顆粒物排放的影響62-66
  • 4.3 本章小結66-68
  • 第五章 預噴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低溫燃燒與排放性能的影響研究68-77
  • 5.1 預噴油量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低溫燃燒與排放性能的影響研究68-73
  • 5.1.1 預噴油量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燃燒性能的影響68-72
  • 5.1.2 預噴油量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排放性能的影響72-73
  • 5.2 預噴正時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低溫燃燒與排放性能的影響研究73-76
  • 5.2.1 預噴正時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燃燒性能的影響73-75
  • 5.2.2 預噴正時對松油-柴油混合燃料排放性能的影響75-76
  • 5.3 本章小結76-77
  • 第六章 全文總結和工作展望77-80
  • 6.1 全文總結77-79
  • 6.2 工作展望79-80
  • 參考文獻80-86
  • 致謝86-87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及參與科研項目情況8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強;黃震;方俊華;莊健;;燃料設計策略對低溫燃燒負荷拓展和熱效率改善[J];內燃機工程;2013年S1期

2 劉鋒;張美靜;侯毅峰;;低溫燃燒法制備納米稀土氧化物[J];機械管理開發(fā);2010年05期

3 李鵬;曾琦;張大德;俞立洋;;低溫燃燒法在燃用準東煤鍋爐上的應用[J];華電技術;2014年08期

4 Tiegang Fang;劉景寶;;柴油機低溫燃燒試驗研究[J];國外內燃機車;2010年06期

5 滑海寧;張全長;;燃燒相位對柴油機低溫燃燒影響的試驗研究[J];汽車工程;2014年03期

6 魏坤霞,趙昆渝,魏偉,朱心昆;低溫燃燒合成制備非晶氧化鋁及其晶型轉變[J];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2005年02期

7 張娟,陸繼東,余亮英,王世杰,張步庭;煤中痕量元素在低溫燃燒下的分布規(guī)律[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3年03期

8 宋希文,彭軍,趙永旺,安勝利,趙文廣;低溫燃燒合成氧化釓摻雜氧化鈰粉體[J];硅酸鹽學報;2005年03期

9 米曉云;吳錫惠;吳文花;孫海鷹;;低溫燃燒法制備納米ZnO及其性能表征[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3期

10 方成;楊福源;歐陽明高;李進;陳林;;使用缸壓信息的柴油機低溫燃燒閉環(huán)控制[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任強;武秀蘭;;工藝條件對低溫燃燒/水熱法合成納米羥基磷灰石的影響[A];第五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Ⅱ[C];2004年

2 許前豐;杜麗影;嚴有為;;燃料種類對低溫燃燒合成納米MgO顆粒的影響[A];2006年全國功能材料學術年會專輯[C];2006年

3 董澄宇;劉穎;;低溫燃燒法合成納米MgO[A];第十七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4 朱振峰;王若蘭;;對低溫燃燒法合成Pr-CeO_2紅色稀土顏料的呈色性能的研究[A];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色釉料暨原輔材料專業(yè)委員會第一屆第三次全體會議論文集[C];2005年

5 談寧馨;王繁;劉愛科;郭俊江;徐佳琪;李樹豪;李象遠;;采用系統(tǒng)的方法自動構建碳氫燃料燃燒反應機理[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41分會:燃料與燃燒化學[C];2014年

6 朱振峰;周燕;王寶利;;Pr-CeO_2納米稀土顏料的低溫燃燒-水熱合成及其表征[A];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2005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5年

7 李先學;胡章貴;;低溫燃燒法制備Nd:YAG透明激光陶瓷粉體[A];第14屆全國晶體生長與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8 宿新泰;燕青芝;葛昌純;;低溫燃燒合成La_(0.9)Sr_(0.1)Ga_(0.8)Mg0.2O_(3-α)及其電性能[A];第十二屆中國固態(tài)離子學學術會議論文集稀土專輯[C];2004年

9 宿新泰;燕青芝;葛昌純;;低溫燃燒合成La_(0.9)Sr_(0.1)Ga_(0.8)Mg_(0.2)O_(3-α)及其電性能[A];第十二屆中國固態(tài)離子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車云菌 編譯;低溫燃燒技術 給柴油機做個SPA[N];中國保險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桂勇;柴油低溫燃燒負荷拓展與模式切換技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2 曹知勤;低溫燃燒合成制備鐵、鉻基納米顆粒及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6年

3 柴智剛;柴油機低溫燃燒瞬態(tài)過程閉環(huán)控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6年

4 鄧鵬;定容彈內低溫燃燒條件下乙醇柴油噴霧和燃燒特性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5 李樂;廢氣空氣組合稀釋提升低溫燃燒汽油機熱效率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6 楊彬彬;燃料特性和燃燒模式對柴油機低溫燃燒影響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7 朱浩月;基于燃料設計的含氧燃料柴油機預混合低溫燃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8 張全長;柴油機低溫燃燒基礎理論和燃燒控制策略的試驗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9 鹿盈盈;重型柴油機低溫燃燒及燃燒路徑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明健;汽油壓燃低溫燃燒碳煙和NO_x生成數(shù)值模擬研究[D];廣西大學;2016年

2 周承忠;高速柴油機松油—柴油混合燃料低溫燃燒的試驗研究[D];廣西大學;2015年

3 祁鵬飛;柴油機低溫燃燒動力學機理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4 黎長樂;正丁醇及其同分異構體對柴油機低溫燃燒影響的試驗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5 李鑫善;燃燒系統(tǒng)參數(shù)對柴油機低溫燃燒性能影響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6 李雪飛;基于低溫燃燒理論的柴油機燃燒系統(tǒng)參數(shù)協(xié)調控制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4年

7 向周丹;稀土鋁酸鍶發(fā)光材料的低溫燃燒合成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8 魏坤霞;低溫燃燒合成技術制備α-Al_2O_3微粉[D];昆明理工大學;2003年

9 王寶利;Pr-CeO_2稀土紅色陶瓷顏料的低溫燃燒—水熱合成與表征[D];陜西科技大學;2007年

10 杜麗影;低溫燃燒合成超細ZrO_2粉體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76449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ongligc/76449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f99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