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mm毛細管內氣-液Taylor流動換熱數值研究
本文選題:Taylor流 + 微通道; 參考:《化工學報》2016年S1期
【摘要】:采用移動計算域方法研究0.5mm毛細管內充分發(fā)展的氣液Taylor流動換熱特性,分析了Taylor氣泡的形狀、壓降與換熱特性。結果表明,隨著入口Reynolds數Re的增大,氣泡尾部的不穩(wěn)定區(qū)域增大,液膜厚度逐漸增大,氣泡長度變長;隨著氣泡體積分數ξ_g的增大,氣泡形狀基本不變而長度逐漸增大。阻力因子f隨Re、ξg增大而降低,兩相阻力系數高于單相的情況。平均Nusselt數Nu_(tp)隨Re增大而增大,增大趨勢逐漸降低;隨ξg增大而線性降低。Taylor流的Nu_(tp)為單相的1.2~3倍,強化換熱效果。
[Abstract]: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a fully developed gas-liquid Taylor flow in a 0.5mm capillary are studied by moving computational domain method. The shape, pressure drop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ylor bubble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inlet Reynolds number re, the unstable region of the bubble tail increases, the thickness of liquid film increases and the bubble length becomes longer,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bubble volume fraction 尉 g, the bubble shape is basically unchanged and the length increases gradually. The drag factor f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Reand 尉 g, and the drag coefficient of two phas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ingle phase. The average Nusselt number increases with re increasing, and decreases gradually with increase of 尉 g,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尉 g, it decreases linearly by 1. 2 times than that of single phase, so the heat transfer effect is enhanced.
【作者單位】: 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先進航空發(fā)動機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
【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LZ13E0600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51210011)~~
【分類號】:TK12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國平,鄒新杰;微通道冷卻器的設計[J];兵工自動化;2004年03期
2 康春霞,黃新波;微通道的流動阻力分析[J];微納電子技術;2004年07期
3 王浩;吳慧英;鄭平;;芯片微通道沸騰相變過程中流動交變現象探析[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6年S2期
4 陳永平;肖春梅;施明恒;吳嘉峰;;微通道冷凝研究的進展與展望[J];化工學報;2007年09期
5 劉敏珊;王國營;董其伍;;微通道內液體流動和傳熱研究進展[J];熱科學與技術;2007年04期
6 甘云華;楊澤亮;;軸向導熱對微通道內傳熱特性的影響[J];化工學報;2008年10期
7 云和明;陳寶明;程林;;粗糙平板微通道流動和傳熱的數值模擬[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9年11期
8 金文;張鴻雁;何文博;;齒形微通道內流流場數值模擬及試驗研究[J];排灌機械工程學報;2011年03期
9 苗輝;黃勇;陳海剛;;隨機粗糙微通道中的流動和傳熱特性[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10 楊凱鈞;左春檉;丁發(fā)喜;王克軍;呂海武;曹倩倩;王吉順;;微通道散熱器長直微通道的新加工工藝研究[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1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史東山;李錦輝;劉趙淼;;關于微通道相關問題研究方法現狀分析[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2 逄燕;劉趙淼;;溫黏關系對微通道內液體流動和傳熱性能的影響[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3 范國軍;逄燕;劉趙淼;;微通道中液體流動和傳熱特性的影響因素概述[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4 劉麗昆;逄燕;劉趙淼;;幾何參數對微通道液體流動和傳熱性能影響的研究[A];北京力學會第18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5 劉麗昆;劉趙淼;申峰;;幾何參數對微通道黏性耗散影響的研究[A];北京力學會第19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6 肖鵬;申峰;劉趙淼;;微通道中矩形微凹槽內流場的數值模擬[A];北京力學會第19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7 肖鵬;申峰;劉趙淼;李易;;凹槽微通道流場的三維數值模擬[A];北京力學會第20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8 周繼軍;劉睿;張政;廖文裕;佘漢佃;;微通道傳熱中的兩相間歇流[A];上海市制冷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夏國棟;柴磊;周明正;楊瑞波;;周期性變截面微通道內液體流動與傳熱的數值模擬研究[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9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婁文忠;Herbert Reichel;;硅微通道致冷系統(tǒng)設計與仿真研究[A];科技、工程與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中國科協第五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本報記者 陳杰;空調將進入微通道時代[N];科技日報;2008年
2 張亮;美海軍成功為未來武器研制微型散熱器[N];科技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滔;微通道換熱器傳熱和制冷劑分配特性的數值模擬和實驗驗證[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2 翟玉玲;復雜結構微通道熱沉流動可視化及傳熱過程熱力學分析[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楊珊珊;粗糙微通道流體流動特性的分形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
4 伍根生;基于納米結構的氣液相變傳熱強化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5 盧玉濤;微通道內氣—液兩相分散與傳質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6 趙亮;電動效應作用下微通道內液體流動特性[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7 李志華;微通道流場混合與分離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8 季喜燕;微通道內氣液兩相流動及傳質過程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9 賀占蜀;交錯互通微通道多孔網格板制造及其強化傳熱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10 范曉光;微通道內蒸汽及混合蒸氣冷凝流動與傳熱[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天琦;新型分合式微通道混合性能的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2 何穎;三角形截面微通道中流體的流動和換熱特性的理論研究和結構優(yōu)化[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3 劉雅鵬;垂直磁場作用下平行板微通道內Maxwell流體的周期電滲流[D];內蒙古大學;2015年
4 吳媛媛;制冷壓縮冷凝機組中微通道換熱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5年
5 馬曉雯;硅基底表面特性對微通道界面滑移的影響[D];大連海事大學;2015年
6 張志強;微通道蒸發(fā)器表面結露工況下性能研究[D];天津商業(yè)大學;2015年
7 毛航;二氧化碳微通道氣冷器優(yōu)化設計及分子動力學模擬[D];鄭州大學;2015年
8 崔振東;微通道內空化流動傳熱的Lattice Boltzmann模擬[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2015年
9 邱德來;疏水性對微通道流動與換熱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10 張蒙蒙;二氧化碳微通道平行流氣冷器流量分配特性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9779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ongligc/1977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