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射流中顆粒團的傳熱及其對著火行為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煤粉射流中顆粒團的傳熱及其對著火行為的影響 出處:《煤炭學報》2016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建立描述煤粉射流中典型尺寸顆粒團的傳熱及著火過程的瞬態(tài)數(shù)學模型,考察其在高溫環(huán)境中的升溫特性和著火行為。模型計算發(fā)現(xiàn),顆粒團的升溫過程與顆粒團尺寸明顯相關,對流換熱份額隨著顆粒團當量直徑Dc的增加而下降。在火焰溫度Tf=2 000 K、煙氣溫度T)s=1 400 K的條件下,對于D_c=3 mm的顆粒團,對流換熱量Q_(conv,sc)占總換熱量的86%;Dc=10 mm時,輻射換熱量Q_(rad,fp)占到60%;而D)c≈8 mm時,對流換熱與輻射換熱量相近;鹧孑椛錅囟萒_f的升高降低了對流換熱份額,并使得Q_(conv,sc)=Q_(rad,fp)對應的臨界D_c,即D_c*減小。T)f對D_c較小的顆粒團的加熱和著火影響較小,對D_c較大的顆粒團的影響明顯。煙氣溫度Ts升高時,對流換熱份額升高,D_c*增大。T_s在D_c較小時對著火時間影響較大,而D_c較大時影響不再明顯。煤粉濃度增加時,顆粒團著火時間先明顯下降,在0.6~0.8 kg/m~3的范圍內達到最小值,而后隨著煤粉濃度的進一步增加而略微增加。
【作者單位】: 清華大學熱科學與動力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476088)
【分類號】:TK16
【正文快照】: 煤粉氣流中煤顆粒的受熱升溫與揮發(fā)分的局部富集是煤粉射流著火燃燒的關鍵[1-3]。對于處于稀相懸浮氣流中的煤粉顆粒,如鍋爐中遠離燃燒器區(qū)域,煤粉處于單顆粒燃燒狀態(tài),其燃燒行為已有較為深入的研究[4-6],而對流是這些顆粒的主要換熱方式。煤粉顆粒的升溫過程還與加熱條件及送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寬,楊茉,張宏艷,王建剛,林宗虎;方形空間內混合對流換熱的數(shù)值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1年02期
2 王靖,李慶剛,王錫華;多功能“對流換熱試驗臺”研究設計[J];四川工業(yè)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3 楊澤亮,卓獻榮,楊承,宋耀祖;水平高速旋轉圓柱表面對流換熱的實驗研究[J];工業(yè)加熱;2002年05期
4 楊茉,趙明,章立新,殷俊,呂樹申,華賁;場協(xié)同與對流換熱的穩(wěn)定性[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2年S1期
5 陳華軍,章本照,張金鎖;旋轉彎管內耦合對流換熱特性研究[J];空氣動力學學報;2002年04期
6 姜培學,胥蕊娜,李勐;微細板翅結構強化對流換熱實驗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3年03期
7 王瑋,葛峰,李志信,過增元;壁面軸向導熱對微細管內對流換熱的影響[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3年05期
8 胥蕊娜,姜培學;微細板翅與燒結多孔結構中對流換熱實驗研究[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4年02期
9 趙明,楊茉,李娟;橫掠管束周期性充分發(fā)展對流換熱的混沌分析[J];工程熱物理學報;2004年02期
10 孫昆峰,秦貴棉,王軍;對流換熱場協(xié)同理論的新視角[J];能源技術;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趙明;楊茉;盧玫;;橫掠管束周期性充分發(fā)展對流換熱的混沌分析Ⅱ[A];中國動力工程學會第三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褚治德;焦士龍;楊俊紅;孟憲玲;;紅外輻射與對流換熱研究及其節(jié)能對比分析[A];第十一屆全國紅外加熱暨紅外醫(yī)學發(fā)展研討會論文及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葉立;童正明;朱汝紅;李楠;;噴霧強化對流換熱[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業(yè)節(jié)能技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4 冷學禮;張冠敏;田茂誠;欒志堅;;層流邊界層內對流換熱的熱阻分析[A];第九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暨第二十二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國斌;劉鑫;劉趙淼;;正弦波形板上Couette流對流換熱數(shù)值分析[A];北京力學會第十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仲峰泉;黨國鑫;張新宇;;超臨界煤油強迫對流換熱的臨界熱流特性研究[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7 蔡佐君;俞茂錚;王新軍;;來流湍流度對燃氣輪機透平靜葉燃氣側對流換熱特性的影響[A];中國動力工程學會透平專業(yè)委員會2007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管寧;微肋陣流動與強化傳熱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2 楊立軍;磁場作用下的對流換熱及其場協(xié)同分析[D];清華大學;2003年
3 夏再忠;導熱和對流換熱過程的強化與優(yōu)化[D];清華大學;2001年
4 吳雙應;對流換熱過程的熱力學分析及其應用[D];重慶大學;2004年
5 賈暉;管內單相對流換熱的優(yōu)化和評價[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6 陳群;對流傳遞過程的不可逆性及其優(yōu)化[D];清華大學;2008年
7 俞接成;脈沖流動和壁面振動傳熱研究[D];清華大學;2005年
8 何東明;微小尺度物體的熱分析和熱測試[D];清華大學;1996年
9 唐玉峰;平板通道內螺旋纖肋強化傳熱機理及傳熱特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文潔;彎道中流體流動及對流換熱的數(shù)值模擬[D];華東理工大學;2016年
2 張戰(zhàn)恩;覆冰環(huán)境條件下空氣橫掠導線對流換熱問題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1年
3 張文武;城市不透水表面對流換熱系數(shù)的實測和模擬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8年
4 張翔;縫槽壁面強制對流換熱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5 徐華;微注塑成型充模流動中對流換熱的實驗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6 倪陳宵;聚變反應堆超臨界水冷包層內對流換熱及應力分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7 曾軍明;圓盤平動與轉動周面對流換熱比擬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1年
8 孟宇;固壁軸向導熱對微小管內對流換熱影響的實驗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9 趙麗華;通道內對流換熱場協(xié)同強化數(shù)值模擬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5年
10 于明躍;多孔固體構架與氣流對流換熱特性數(shù)值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3349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ongligc/1334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