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PI離線再生EGR冷卻器及影響因素研究
本文關鍵詞:NTPI離線再生EGR冷卻器及影響因素研究 出處:《江蘇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低溫等離子體噴射 EGR冷卻器 再生溫度 氧氣/空氣 氣源
【摘要】:廢氣再循環(huán)(EGR)系統(tǒng)被認為是降低NOx排放較為有效的方法。與傳統(tǒng)的EGR系統(tǒng)相比,在EGR系統(tǒng)中加入冷卻器,即冷卻廢氣再循環(huán)(CEGR)技術,可進一步降低柴油機的油耗和排放。然而,隨著EGR冷卻器的長時間工作,易產(chǎn)生積碳并堵塞氣道,從而導致柴油機工作性能惡化。因此,有必要去除EGR冷卻器內部積碳。為此,本文建立了低溫等離子體噴射(NTPI)技術再生EGR冷卻器的試驗平臺,并開展了相關研究工作。本文首先以氧氣為氣源,建立了NTPI再生EGR冷卻器的試驗系統(tǒng),對加載積碳的EGR冷卻器進行再生試驗研究。利用再生溫度可調的再生系統(tǒng),選取18℃、60℃、90℃、120℃、150℃、200℃和300℃作為EGR冷卻器的再生溫度,研究氧氣源條件下再生溫度對NTPI再生EGR冷卻器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NTP發(fā)生器產(chǎn)生的活性物質可將EGR冷卻器內部積碳氧化為CO和CO2,實現(xiàn)了EGR冷卻器的低溫再生,且當再生溫度為120℃時,EGR冷卻器內部反應較為劇烈,積碳去除量較多,再生效果較好。利用EGR冷卻器的再生試驗系統(tǒng),同樣選取18~300℃之間的7個再生溫度,開展空氣源NTPI再生EGR冷卻器的試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空氣源NTPI能實現(xiàn)EGR冷卻器的再生,且再生溫度范圍較廣。再生過程中,O3和NO2濃度均隨著再生溫度的升高而降低,積碳去除質量隨著再生溫度的升高先增加后減少。當再生溫度為150℃時,O3和NO2均被完全消耗,NTP發(fā)生器產(chǎn)生的活性物質的利用率較高,積碳去除量較多,再生效果較好。對比氧氣源NTPI和空氣源NTPI對EGR冷卻器的再生效果可知,當再生溫度低于150℃時,空氣源NTPI的再生效率低于氧氣源的;而當再生溫度高于150℃時,空氣源NTPI的再生效率明顯高于氧氣源的,且再生溫度越高,優(yōu)勢越明顯。以氧氣、空氣及二者混合氣作為氣源,建立了NTPI再生EGR冷卻器的試驗平臺。通過配氣系統(tǒng)配制出氧氣濃度(氣源中氧氣的體積濃度)分別為20%、40%、60%、80%和100%的氣源,研究了氣源對EGR冷卻器再生過程中軸向溫度和積碳去除量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EGR冷卻器內部溫升ΔT隨著氧氣濃度的增加而增加;當氧氣濃度為100%時,內部溫升較大,放熱較多,反應較為劇烈。積碳去除質量隨氧氣濃度的增加先增加后減少,當氧氣濃度為80%時,NTP發(fā)生器放電產(chǎn)生活性物質濃度較高,協(xié)同再生EGR冷卻器的能力較強,再生效果較好。
【學位授予單位】:江蘇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K42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熊震;;發(fā)動機積碳的診斷和清除方法[J];機械研究與應用;2007年01期
2 趙永剛;;預防發(fā)動機積碳的竅門[J];汽車運用;2007年11期
3 王亞俊;;預防電噴積碳四要訣[J];交通與運輸;2007年06期
4 房友田;王勤;;減少和清除發(fā)動機積碳的方法[J];汽車維修;2008年04期
5 馬輝;;減少積碳形成的方法[J];駕駛園;2009年04期
6 趙航;;預防汽車積碳小竅門[J];駕駛園;2010年05期
7 別俊民;劉文橋;;發(fā)動機積碳的成因與危害及清除和預防[J];汽車運用;2011年06期
8 齊柏修;;引擎積碳的清除[J];輕型汽車技術;1998年04期
9 李松和;積碳生成機理及其對發(fā)動機的危害與防治[J];車用發(fā)動機;1999年06期
10 奚旺;;讓積碳飛走[J];汽車知識;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靜波;甯紅波;李象遠;;碳氫燃料分子熱裂解積碳機理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13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2 甯紅波;鞏春明;李澤榮;李象遠;;航空煤油熱裂解氣相積碳機理的構建與模擬[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41分會:燃料與燃燒化學[C];2014年
3 吳通好;楊洪茂;王國甲;姜玉子;李玉燕;徐少敏;;紅外光聲光譜法研究表面積碳的性質[A];全國第六屆分子振動光譜學術報告會文集[C];1990年
4 閆曉慶;李仁宏;范杰;;基于限域效應的高負載納米金顆粒及其抗燒結和抗積碳雙功能催化體系[A];第十四屆全國青年催化學術會議會議論文集[C];2013年
5 丁洪生;孫兆林;;芳構化工藝條件對催化劑積碳量的影響[A];中國化工學會2003年石油化工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6 劉紅艷;閻瑞霞;章日光;王寶俊;謝克昌;;金屬-載體相互作用及其對CH_4/CO_2重整反應中積碳的影響[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13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7 王吉斌;;減少積碳 提高生產(chǎn)效率[A];2009全國機電企業(yè)工藝年會<廈工杯>工藝征文論文集[C];2009年
8 陳憲剛;;油檔積碳對汽輪發(fā)電機組振動的影響[A];全國火電300MWe級機組能效對標及競賽第三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周峰;馬會霞;喬凱;;預積碳FER分子篩催化正丁烯骨架異構制異丁烯反應性能[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27分會:多孔功能材料[C];2014年
10 李恒;余定華;胡q,
本文編號:13094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ongligc/1309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