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霧冷卻系統(tǒng)換熱性能研究
本文關鍵詞:噴霧冷卻系統(tǒng)換熱性能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噴霧冷卻 表面溫度 換熱系數(shù) 潤滑油 Al_2O_3-水納米流體
【摘要】:隨著工業(yè)技術的發(fā)展,散熱問題嚴重制約了微電子、航天航空、激光設備、金屬加工等領域的發(fā)展。噴霧冷卻技術被認為是解決高功率高熱流散熱問題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本文建立了噴霧冷卻系統(tǒng),研究了噴霧冷卻系統(tǒng)的影響因素,以及潤滑油對噴霧冷卻系統(tǒng)性能的影響,還建立了開式噴霧冷卻系統(tǒng)研究了Al_2O_3-水基納米流體噴霧冷卻系統(tǒng)的換熱性能。在以R134a為工作介質的閉式噴霧冷卻系統(tǒng)中,在熱流密度和過冷度保持不變的條件下,系統(tǒng)存在一個臨界質量流量值,在質量流量達到臨界值之前,熱源表面溫度隨質量流量的增大而降低,當質量流量高于臨界值時,熱源表面溫度隨質量流量的增大而升高;當質量流量和過冷度保持不變時,存在一個熱流密度使液滴的蒸發(fā)量等于補充量,在此熱流密度下?lián)Q熱系數(shù)能達到最大;當熱流密度和流量保持不變時,改變過冷度對熱源表面溫度和換熱系數(shù)的影響并不明顯。潤滑油對噴霧冷卻系統(tǒng)性能影響很明顯,當熱流密度為29.8 W/cm2,工質流量為2.0 kg/h,進口溫度保持不變時,潤滑油濃度從0.00%增大到5.99%的過程中,換熱系數(shù)從18400 W/(m2×°C)降低到7200 W/(m2×°C);當熱流密度、進口溫度保持不變時,含油率為3.26%時,隨著流量的增大,換熱系數(shù)先增大,然后降低,隨后又有所增大;另外,在流量和進口溫度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熱流密度的增大有利于提高系統(tǒng)的換熱系數(shù)。為了研究納米材料對噴霧冷卻系統(tǒng)性能的影響,本文建立了開式噴霧冷卻系統(tǒng),以Al_2O_3-水納米流體作為冷卻液。當熱流密度為17.3 W/cm2,體積流量為80ml/min,工質進口溫度為19°C時,以純水作為工質時熱源表面溫度為37.2°C;以質量分數(shù)為0.02%Al_2O_3-水納米流體作為冷卻液時,熱源表面溫度為30.3°C;以質量分數(shù)為0.1%的納米水溶液作為工質時,熱源表面溫度為38.8°C。結果表明在噴霧冷卻系統(tǒng)中Al_2O_3質量分數(shù)低于0.05%時可以明顯地強化了換熱,納米濃度高于0.1%時阻礙了換熱。
【關鍵詞】:噴霧冷卻 表面溫度 換熱系數(shù) 潤滑油 Al_2O_3-水納米流體
【學位授予單位】:中原工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K124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8
- 主要符號表8-12
- 1. 緒論12-25
- 1.1 課題研究背景12-13
- 1.2 散熱技術概述13-17
- 1.2.1 熱管散熱技術13-14
- 1.2.2 微通道冷卻技術14-15
- 1.2.3 射流冷卻技術15
- 1.2.4 噴霧冷卻技術15-16
- 1.2.5 散熱技術性能對比16-17
- 1.3 噴霧冷卻技術研究現(xiàn)狀17-24
- 1.3.1 液滴噴射研究18-20
- 1.3.2 噴霧冷卻換熱機理研究20-21
- 1.3.3 噴霧冷卻影響因素21-22
- 1.3.4 潤滑油對換熱的影響22-23
- 1.3.5 納米流體對換熱的影響23-24
- 1.4 課題研究意義及本文主要工作內容24-25
- 1.4.1 課題研究意義24
- 1.4.2 本文主要工作24-25
- 2. R134A噴霧冷卻系統(tǒng)換熱性能研究25-42
- 2.1 實驗裝置與實驗方案25-31
- 2.1.1 試驗臺描述25-26
- 2.1.2 主要實驗器材26-29
- 2.1.3 冷卻工質的選擇29-30
- 2.1.4 實驗方案30-31
- 2.2 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及誤差分析31-33
- 2.2.1 數(shù)據(jù)處理31-32
- 2.2.2 誤差分析32-33
- 2.3 實驗結果與分析33-37
- 2.3.1 質量流量對換熱性能的影響33-34
- 2.3.2 熱流密度對換熱性能的影響34-36
- 2.3.3 過冷度對換熱的影響36-37
- 2.3.4 蒸發(fā)壓力對熱性能的影響37
- 2.4 噴霧冷卻換熱數(shù)學模型37-40
- 2.5 本章小結40-42
- 3. 潤滑油對噴霧冷卻性能的影響研究42-53
- 3.1 實驗系統(tǒng)43-45
- 3.1.1 實驗裝置43
- 3.1.2 潤滑油的選擇43-44
- 3.1.3 潤滑油的添加方法44-45
- 3.2 實驗方案與步驟45-46
- 3.2.1 實驗方案45
- 3.2.2 實驗步驟45-46
- 3.3 實驗結果與分析46-51
- 3.3.1 含油率對換熱性能的影響46-47
- 3.3.2 不同流量下潤滑油對換熱性能的影響47-50
- 3.3.3 不同熱流密度下潤滑油對換熱性能的影響50-51
- 3.4 本章小結51-53
- 4. AL2O3-水基納米流體噴霧冷卻性能研究53-62
- 4.1 實驗系統(tǒng)53-54
- 4.1.1 試驗臺描述53
- 4.1.2 Al_2O_3-水基納米流體配置53-54
- 4.2 實驗方案與步驟54-55
- 4.2.1 實驗方案54-55
- 4.2.2 實驗步驟55
- 4.3 實驗結果與分析55-60
- 4.3.1 Al_2O_3質量分數(shù)對換熱性能的影響55-57
- 4.3.2 流量對Al_2O_3-水基納米流體換熱的影響57-58
- 4.3.3 熱流密度對Al_2O_3-水基納米流體換熱的影響58-60
- 4.4 本章小結60-62
- 5. 總結與展望62-65
- 5.1 總結62-63
- 5.2 本文創(chuàng)新點63
- 5.3 展望63-65
- 參考文獻65-70
- 附錄: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70-71
- 致謝71-7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煥元;一種新穎噴霧冷卻裝置在我院問世[J];江蘇工學院學報;1989年04期
2 馬彪,孫奎升,顧祖慰,朱烈光;噴霧冷卻技術的試驗研究[J];汽輪機技術;1992年01期
3 張悅;自制簡易的正火噴霧冷卻裝置[J];現(xiàn)代制造工程;2002年11期
4 張國琪;噴霧冷卻節(jié)電新技術在湘鋼的應用[J];大眾用電;2003年10期
5 劉劍,繆佳興;噴霧冷卻技術及其應用[J];工具技術;2004年11期
6 程文龍;劉期聶;趙銳;范含林;;噴霧冷卻發(fā)熱壁面溫度非均勻性實驗研究[J];熱科學與技術;2008年04期
7 孫紀遠;朱冬生;王正東;涂善東;;低溫表面大流量無沸騰噴霧冷卻試驗研究[J];流體機械;2009年04期
8 王磊;陶毓伽;淮秀蘭;王立;;添加表面活性劑的噴霧冷卻實驗研究[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09年10期
9 程文龍;趙銳;韓豐云;劉期聶;范含林;;封閉式噴霧冷卻傳熱特性的實驗與理論研究[J];宇航學報;2010年06期
10 程文龍;韓豐云;劉期聶;范含林;;系統(tǒng)壓力影響下的噴霧冷卻特性及溫度均勻性[J];化工學報;2010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楊嘉;陳國泰;吳祥生;張宏宇;戴通涌;;噴霧冷卻系統(tǒng)在風冷式冷水機組中的應用研究[A];全國暖通空調制冷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李彥良;;噴霧冷卻主動熱防護技術應用效果數(shù)值分析[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3 司春強;邵雙全;田長青;劉小朋;肖楊;;潤滑油對噴霧冷卻性能影響[A];走中國創(chuàng)造之路——2011中國制冷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江浩杰;沈立剛;;高壓變頻調速技術在連鑄噴霧冷卻供水系統(tǒng)中的應用[A];自動化技術與冶金流程節(jié)能減排——全國冶金自動化信息網(wǎng)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苗學舜;;無填料噴霧冷卻塔的原理與應用[A];冷卻塔研究會成立暨技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4年
6 趙彥永;;液化烴儲罐水噴霧冷卻系統(tǒng)設計[A];’2001全國工業(yè)用水與廢水處理技術交流會論文集暨水處理技術匯編[C];2001年
7 胡佳英;;切削加工中噴霧冷卻技術的應用[A];2007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韓立濤;張俊峰;;噴霧冷卻在超細晶粒鋼生產中的應用[A];2006年全國軋鋼生產技術會議文集[C];2006年
9 和禮堂;;碳素廠電撲焦油系統(tǒng)設計[A];第十一屆全國電除塵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記者白茂槐 通訊員張俊;國內首創(chuàng)電弧爐一次煙氣噴霧冷卻凈化工藝[N];中國冶金報;2010年
2 ;連續(xù)鑄鋼新技術問答[N];中國冶金報;2003年
3 特約撰稿 王恒月;空調器會否因非典而“變臉”?[N];中國電子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韓豐云;噴霧冷卻傳熱特性、傳熱強化及溫度不均勻性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2 趙銳;噴霧冷卻傳熱機理及空間換熱地面模擬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3 謝寧寧;噴霧冷卻及其換熱強化的實驗與理論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2012年
4 張震;微納米表面噴霧冷卻的機理研究[D];清華大學;2013年
5 侯燕;多噴嘴噴霧冷卻實驗研究與數(shù)值模擬[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郭永獻;噴霧液膜流動理論及電子器件噴霧冷卻實驗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7 張偉;微槽表面噴霧冷卻換熱特性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3年
8 陳東芳;微槽群表面的噴霧冷卻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2010年
9 王亞青;噴霧冷卻無沸騰區(qū)換熱特性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合旭;高熱流密度環(huán)境下噴霧冷卻系統(tǒng)的設計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年
2 錢春潮;噴霧冷卻系統(tǒng)換熱性能研究[D];中原工學院;2015年
3 周華琴;熱表面脈沖式噴霧冷卻的實驗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4 孫發(fā)明;噴霧冷卻建模與仿真分析[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5 劉媛;間歇式噴霧冷卻高熱流表面機理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6 王磊;噴霧冷卻及其影響因素的實驗與數(shù)值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2009年
7 趙亮;循環(huán)噴霧冷卻實驗系統(tǒng)設計及噴霧冷卻實驗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8 郭子義;基于氣泡動力學的噴霧冷卻模型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2011年
9 趙欣;封閉系噴霧冷卻熱質傳遞規(guī)律實驗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10 熊建敏;扇形噴嘴噴霧冷卻的數(shù)值模擬及實驗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1141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ongligc/1114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