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測繪論文 >

基于GIS技術的農村居民點空間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11 00:15

  本文關鍵詞:基于GIS技術的農村居民點空間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農村居民點 空間分布 景觀格局指數 影響因素 空間自回歸模型


【摘要】: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和工業(yè)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城市建設用地的需求與日俱增,城市外延擴張的發(fā)展趨勢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導致城市周邊的大量優(yōu)質耕地被占用。同時,我國廣大農村地區(qū)卻普遍存在著農村居民點用地規(guī)模小、數量多、人均用地面積超標、內部空間布局松散無序等問題,尤其是以宅基地廢棄、閑置為主要特征的農村“空心化”等粗放低效利用的現象較為嚴重,這不僅造成了農村土地資源的大量浪費和城鄉(xiāng)建設用地結構的不合理,而且嚴重影響了農村產業(yè)化、城鎮(zhèn)化和現代化進程。因此,如何正確識別和判斷農村居民點的空間分布模式,揭示其內在的狀態(tài)特征、動態(tài)演變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對有效指導農村居民點規(guī)劃,促進城鄉(xiāng)土地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論文以成都都江堰市作為研究區(qū),其作為成都市全國統(tǒng)籌城鄉(xiāng)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qū)的重要組成單元,近年來將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金土地工程”、土地綜合整治和新農村農房建設等載體有機結合,力求改變目前農村居民點用地“散、多、亂”的利用方式,充分挖掘農村居民點的利用潛力,最大限度的促進農村土地資源的節(jié)約集約利用。特別是經歷了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及五年多來的恢復發(fā)展,其農村居民點的空間形態(tài)、外部特征和規(guī)劃布局均發(fā)生了較大變化;谶@一背景,本文以都江堰市農村居民點為研究對象,采用GIS技術與空間數據分析方法,在定量刻畫其農村居民點宏觀空間分布格局及其動態(tài)演變過程的基礎上,引入景觀格局指數,從微觀層面分析了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河流以及社會經濟因素中的城鎮(zhèn)、道路等環(huán)境因素影響下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的景觀格局變化特征,并將這兩者相結合,將空間依賴性納入回歸方程建立空間自回歸模型,深入分析了不同環(huán)境因素對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的影響程度,以期為協調農村居民點布局建設與環(huán)境的關系,制定村莊發(fā)展建設規(guī)劃和引導新農村建設合理穩(wěn)步推進提供決策參考和依據。 論文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從整體上看,2005年都江堰市農村居民點的分布呈現顯著的空間集聚態(tài)勢,主要分布在都江堰市東部和東南部的平原地區(qū),而2012年卻表現出傾向于分散分布的趨勢。隨著空間尺度的增加,2005年和2012年農村居民點的空間分布都經歷了一個集聚程度不斷增加,然后緩慢下降,直到轉為分散模式的過程。 (2)都江堰市農村居民點的空間分布密度存在顯著的空間正相關性,即密度值較高或較低的地區(qū)在空間上呈現明顯的聚集狀態(tài),但局部的空間異質性在增強。密度的高值集群主要集中分布在都江堰市東南部沙西線沿線的胥家、天馬、聚源和崇義鎮(zhèn)以及南部成青快速通道一線的石羊鎮(zhèn)和安龍鎮(zhèn),并且有進一步沿道路延線縱深擴張的趨勢;而兩年的密度低值集群由于受地形的影響,在空間分布上則變化不大,主要位于龍門山沿線的青城山、中興、玉堂和向峨以及北部的虹口、龍池等鄉(xiāng)鎮(zhèn)。2012年與2005年相比,出現了局部異質的“熱點區(qū)”和“冷點區(qū)”,分別位于緊鄰城鎮(zhèn)建成區(qū)的紫坪鋪鎮(zhèn)和城鎮(zhèn)建成區(qū)內的蒲陽鎮(zhèn)。 (3)都江堰市農村居民點的分布正在由數量多、用地大、規(guī)模小向數量少、用地小和規(guī)模大的集約高效利用方式轉變。在較低的地形位指數分級和距河流、城鎮(zhèn)及道路不同的距離區(qū)間上,2012年農村居民點的數量和面積都要少于2005年,而平均斑塊面積則比2005年普遍要大。 (4)地形、河流和城鎮(zhèn)均對農村居民點的空間分布具有顯著的影響,而道路的影響作用卻并不十分明顯。除地形表現出負相關以外,其他影響因素均為正相關。不同環(huán)境因素對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的影響程度大小為:地形影響城鎮(zhèn)輻射影響河流影響道路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環(huán)境因素對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的影響程度都在不斷地增強。
【關鍵詞】:農村居民點 空間分布 景觀格局指數 影響因素 空間自回歸模型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P208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緒論11-16
  • 1.1 研究背景11-13
  • 1.2 研究意義13-14
  • 1.3 主要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14-15
  • 1.4 可能的創(chuàng)新點15-16
  • 2 國內外研究綜述16-20
  • 2.1 國外研究綜述16-18
  • 2.2 國內研究綜述18-19
  • 2.3 研究評述19-20
  • 3 研究區(qū)概況與數據來源20-23
  • 3.1 自然資源狀況20-21
  • 3.1.1 地理位置20
  • 3.1.2 地形地貌20
  • 3.1.3 水文氣候20
  • 3.1.4 礦產資源20
  • 3.1.5 旅游資源20-21
  • 3.2 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21
  • 3.3 數據來源及預處理21-23
  • 4 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格局及其動態(tài)演變過程23-38
  • 4.1 樣方分析法23-25
  • 4.2 最近鄰點統(tǒng)計量25-27
  • 4.3 Ripley’s K 函數27-29
  • 4.4 空間自相關29-38
  • 4.4.1 核密度估計29-31
  • 4.4.2 全局空間自相關31-32
  • 4.4.3 局部空間自相關32-38
  • 5 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的景觀格局變化特征38-48
  • 5.1 自然環(huán)境影響下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的景觀格局變化特征38-43
  • 5.1.1 地形影響下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的景觀格局變化特征38-41
  • 5.1.2 河流影響下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的景觀格局變化特征41-43
  • 5.2 社會經濟環(huán)境影響下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的景觀格局變化特征43-48
  • 5.2.1 城鎮(zhèn)影響下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的景觀格局變化特征43-45
  • 5.2.2 道路影響下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的景觀格局變化特征45-48
  • 6 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分析48-52
  • 6.1 研究方法48-49
  • 6.2 模型的選擇49-50
  • 6.3 模型結果分析50-52
  • 7 結論與討論52-54
  • 7.1 結論52-53
  • 7.2 討論53-54
  • 參考文獻54-59
  • 致謝5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銳;胡偉平;王紅亮;吳馳;何勁;;基于核密度估計的廣佛都市區(qū)路網演變分析[J];地理科學;2011年01期

2 劉芳;張增祥;汪瀟;魏顯虎;;北京市農村居民點用地的遙感動態(tài)監(jiān)測及驅動力分析[J];國土資源遙感;2009年03期

3 魏后凱;;關于城市型社會的若干理論思考[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3年05期

4 佘冰;朱欣焰;咼維;徐曉;;基于空間點模式分析的城市管理事件空間分布及演化——以武漢市江漢區(qū)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3年06期

5 陳江龍;高金龍;魏也華;劉飛;;大都市區(qū)建設用地空間擴展機理研究——以南京市區(qū)為例[J];地理科學;2013年06期

6 陳春燕;王三;;都江堰市城市土地利用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3年09期

7 張繼紅;吳玉鳴;何建坤;;專利創(chuàng)新與區(qū)域經濟增長關聯機制的空間計量經濟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年01期

8 沈陳華;;丹陽市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尺度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2年22期

9 國家發(fā)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馬曉河;黃漢權;羅松山;歐陽慧;相偉;胡擁軍;;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城鎮(zhèn)化道路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3年25期

10 潘竟虎;李俊峰;;中國A級旅游景點空間結構的計量地理分析[J];經濟地理;2013年09期

,

本文編號:65335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65335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b33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