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重慶市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的分形分維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GIS的重慶市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的分形分維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獨特的地質、地貌、氣候和水文等條件的綜合作用,使重慶市成為我國地質災害的多發(fā)區(qū)。而且隨著城市化水平的加速推進,重慶市人為誘發(fā)的地質災害數(shù)量逐漸增多?v觀重慶市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歷程,災害作為一種負經(jīng)濟,總體上對重慶市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著負作用。因而,加強地質災害的研究,尤其是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的研究,具有實際意義。分形分維理論的誕生為研究地質災害的空間分布提供了新理論、新方法。 論文以1:50萬重慶市地質災害易發(fā)程度分區(qū)圖為基礎資料,分析了重慶市地質災害的成因和空間分布規(guī)律。重慶市地質災害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地質因素、地貌因素、暴雨因素和人為因素,而地質災害的空間分布則主要受巖性、地質構造和地貌的控制。此外,重慶市地質災害的空間分布還具有明顯的沿河流和交通線集中分布的條帶狀特征。 論文依據(jù)分形分維理論,采用網(wǎng)格法,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分析和計算重慶市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的分形特征,并計算其分維值。第一,分析了重慶市及其主要區(qū)縣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的分形特征,各區(qū)縣的地質災害空間分布具有顯著的分形性質,其無標度區(qū)間主要集中在2-8km。各區(qū)縣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的分維值差異較大,最大值1.3621(云陽縣),最小值0.2813(大足區(qū))。涪陵至奉節(jié)長江沿岸區(qū)縣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的分維值較大,是重慶市地質災害的多發(fā)區(qū);華鎣山以西的地區(qū),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的分維值較小,是重慶市地質災害較少的區(qū)域。第二,重慶市不同巖組分布地區(qū)的地質災害空間分布具有顯著的分形特征,但各個巖組區(qū)地質災害空間分布分維值有較大的差異。砂、泥巖互層巖組區(qū)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的分維值最大(1.4382),是重慶市地質災害發(fā)生的主要地層。第三,重慶市地質災害的空間分布具有明顯的高度分異。海拔200-1000m范圍內地質災害數(shù)量最多、密度最大,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的分維值也最大。依據(jù)切割深度分析,切割深度50-800m地區(qū)地質災害數(shù)量最多,密度最大,分維值也最大。不同地貌類型區(qū)的地質災害發(fā)育差異較大,侵蝕剝蝕低山區(qū)是地質災害的多發(fā)區(qū),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的分維值大。第四,重慶市各河流lkm緩沖區(qū)內,地質災害的空間分布具有分形分維特征,其無標度區(qū)間主要集中在2-10km,但各河流1km緩沖區(qū)內地質災害空間分布分維值的差異較大。 在地質災害空間分布分形分維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影響重慶市地質災害空間分布分維值的因素。第一,重慶市河流和交通沿線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的分維值與河流和交通線分維值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即河流侵蝕和道路的修建都是重慶市地質災害的誘發(fā)因素。第二,地質災害空間分布分維值與研究區(qū)內地質災害數(shù)量的相關性較高,而且具有普遍性。重慶市地質災害空間分布分維值與研究區(qū)內地質災害密度有一定的相關性。第三,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的分維值與地質災害空間點格局類型有關。重慶市地質災害的空間分布格局以聚集型分布為主,其次是隨機型分布和比隨機聚集型分布。聚集型分布的分維值比隨機聚集型的分維值隨機型分布的分維值。
【關鍵詞】:地質災害 空間分布 網(wǎng)格法 分形分維 重慶市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P694;P208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9
- 1 緒論9-18
-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9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9-15
- 1.3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15-16
- 1.4 研究思路和技術路線16-18
- 2 研究區(qū)概況18-22
- 2.1 自然地理概況18-20
- 2.2 經(jīng)濟地理概況20-22
- 3 地質災害類型、成因與空間分布特征22-27
- 3.1 地質災害的類型22
- 3.2 地質災害的成因22-24
- 3.3 地質災害的空間分布特征24-27
- 4 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的分形特征27-41
- 4.1 重慶市及各縣區(qū)地質災害空間分布分形特征27-30
- 4.2 巖組分布區(qū)地質災害空間分布分形特征30-32
- 4.3 地貌類型區(qū)地質災害空間分布分形特征32-34
- 4.4 海拔帶地質災害空間分布分形特征34-35
- 4.5 切割深度帶地質災害空間分布分形特征35-37
- 4.6 河流、交通沿線地質災害空間分布分形特征37-41
- 5 地質災害空間分布分維值影響因素探討41-51
- 5.1 水系分維與地質災害分維41-43
- 5.2 交通線分維與地質災害分維43-44
- 5.3 地質災害數(shù)量、密度與地質災害分維44-49
- 5.4 地質災害空間點格局與地質災害分維49-51
- 6. 結論與不足51-54
- 6.1 結論51-53
- 6.2 不足53-54
- 參考文獻54-58
- 致謝58-59
- 在校期間發(fā)表的論文5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嘉偉,趙云章,閆振鵬,徐莉,田明中;黃河下游河道地貌分形分維特征研究[J];測繪科學;2005年05期
2 何瀟;李清;王建力;;重慶人為因素導致的地質災害的現(xiàn)狀及防治對策[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3 吳樹仁,石玲,譚成軒,胡道功,梅應堂,徐瑞春;長江三峽黃臘石和黃土坡滑坡分形分維分析[J];地球科學;2000年01期
4 鄭明新,王恭先,王蘭生;分形理論在滑坡預報中的應用研究[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1998年02期
5 鄭明新,王蘭生;分形理論在區(qū)域地質災害預測中的應用[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1998年03期
6 張國祺,李后強;分形理論對世界認識的意義[J];大自然探索;1994年01期
7 易順民;滑坡活動時空分布的容量維(D_0)特征及其工程地質意義[J];大自然探索;1998年03期
8 安鎮(zhèn)文,王琳瑛,朱傳鎮(zhèn);大震前后地震活動的時空分維特征[J];地震學報;1989年03期
9 徐葉邦;活動斷裂帶中地震分布時空結構的信息維 D_1特征初探[J];地震學報;1991年03期
10 李海華;地震自相似現(xiàn)象初探[J];地震學報;1992年01期
本文關鍵詞:基于GIS的重慶市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的分形分維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271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427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