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SAR數據的時間序列InSAR地表形變監(jiān)測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長安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P225.1;P236
【圖文】:
都需要到實地去布點和布網,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與物力,而且監(jiān)測范圍點或者觀測墩不能長期保持穩(wěn)定狀態(tài),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獲取實時的監(jiān)測結果,難以滿足相關部門對地面沉降災害防治快速應對 實時監(jiān)測預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Aperture Radar,InSAR) 年被成功應用于美國加州蘭德斯地震的形變監(jiān)測后,其受到了廣泛的重視nSAR 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為高精度的地表形變監(jiān)測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技術方術作為一種全天時 全天候 不受云霧天氣影響的監(jiān)測手段,在地表形變 cm 級甚至 mm 級的精度[7][8],具有大范圍 低成本 快速 準確等優(yōu)勢地質災害監(jiān)測手段空間覆蓋有限,監(jiān)測頻率低 周期長,監(jiān)測點分布稀疏InSAR 技術的基礎上,差分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測量 D-InSAR 技術應運而生nSAR 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城市地面沉降[9][10] 地震[11][12][13][14][15] 火山[16]19]等地質災害的監(jiān)測中,如圖 1.1 所示
圖 1.2 常用 SAR 衛(wèi)星工作時間段示意圖91 年 7 月與 1995 年 4 月歐洲空間局相繼發(fā)射的 ERS-1/2 使得 InSAR 數據究的熱點,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的 SAR 數據 ERS-1 與 ERS-2 衛(wèi)星道參數,構成串行模式,時間基線僅為 1 天,克服了時間去相干的影響有較高的相干性,35 天的重訪周期滿足了全球覆蓋的要求,ERS-1 衛(wèi)星別于 2000 年與 2011 年中止了服務 ERS-1/2 衛(wèi)星極大地推進了 InSAR 技2 年 3 月發(fā)射升空的 ENVISAT 衛(wèi)星是 ERS 系列后繼衛(wèi)星,而且 ENVISA
SAR 傳感器一般可分為三種成像模式:橫跨軌道干涉 interferometry,XTI) 重復軌道干涉測量模式(repeat-track inter道干涉測量模式(along-track interferometry,ATI)[54] 其中,橫要應用于機載干涉雷達系統(tǒng)以及航天飛 3 機的干涉雷達系統(tǒng);單模式通常應用于星載雷達系統(tǒng);沿軌道干涉測量模式主要應用于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星載 SAR 傳感器都是利用重復軌道干進行形變測量的 在論文以下的所有討論中,如果沒有特殊說明涉測量模式而言的 的基本原理及數據處理流程基本原理重復軌道 SAR 干涉測量的幾何關系為例,簡要地介紹 InSAR 技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國祥;陳強;丁曉利;;基于雷達干涉永久散射體網絡探測地表形變的算法與實驗結果[J];測繪學報;2007年01期
2 張永紅;張繼賢;龔文瑜;;基于SAR干涉點目標分析技術的城市地表形變監(jiān)測[J];測繪學報;2009年06期
3 楊成生;張勤;趙超英;朱武;王亞男;王宏宇;;基于MODIS和GPS的D-InSAR大氣延遲改正[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10年03期
4 鄭銑鑫,武強,侯艷聲,吳孟杰,應玉飛;城市地面沉降研究進展及其發(fā)展趨勢[J];地質論評;2002年06期
5 單新建,柳稼航,馬超;2001年昆侖山口西8.1級地震同震形變場特征的初步分析[J];地震學報;2004年05期
6 趙超英;張勤;丁曉利;彭建兵;楊成生;;基于InSAR的西安地面沉降與地裂縫發(fā)育特征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09年03期
7 何慶成;葉曉濱;李志明;劉文波;;我國地面沉降現狀及防治戰(zhàn)略設想[J];高校地質學報;2006年02期
8 劉國祥;張瑞;李陶;于冰;李濤;賈洪果;聶運菊;;基于多衛(wèi)星平臺永久散射體雷達干涉提取三維地表形變速度場[J];地球物理學報;2012年08期
9 劉媛媛;張勤;趙超英;楊成生;;PS-InSAR技術用于太原市地面沉降形變分析[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14年02期
10 吳宏安;張永紅;陳曉勇;Lu Zhong;都潔;孫中惠;孫廣通;;基于小基線DInSAR技術監(jiān)測太原市2003~2009年地表形變場[J];地球物理學報;2011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趙超英;差分干涉雷達技術用于不連續(xù)形變的監(jiān)測研究[D];長安大學;2009年
2 葛大慶;區(qū)域性地面沉降InSAR監(jiān)測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本文編號:27742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774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