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定邊縣地質災害易發(fā)性評價
本文關鍵詞:基于GIS的定邊縣地質災害易發(fā)性評價,,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地質環(huán)境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改變,導致了不同類型和規(guī)模的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對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形成嚴重威脅。本論文依托陜西省定邊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項目,通過野外調查和資料搜集,對研究區(qū)的地質災害形成、發(fā)育和分布進行了較詳細的分析,并在MAPGIS平臺下,選用指數法和信息量法進行分析和結果比對,得出研究區(qū)域的地質災害易發(fā)性評價,并獲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通過現場調查,研究區(qū)內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328處,其中崩塌307處,占93.60%;滑坡20處,占6.10%;泥石流1處,占0.31%。研究區(qū)的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縣境南部以黃土梁、塬、溝壑等地貌類型為主地區(qū)。而縣境北部,地勢開闊、平緩,地質災害并不發(fā)育。(2)結合實地調查和前人總結經驗,選擇地形地貌、巖土體類型、植被覆蓋、地質災害點密度、地質災害規(guī)模等級、降雨量和人類工程活動這七項因素作為易發(fā)性評價指標。并利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得出各評價指標之間的權重關系。(3)在使用指數法進行易發(fā)性評價時,在得出各評價指標之間的權重關系的基礎上,通過指數法數學模型圖層屬性疊加得出各網格單元的地質災害易發(fā)性指數,采用自然斷點法進行分級,并得出指數法下的研究區(qū)地質災害易發(fā)性分區(qū)圖。(4)在利用信息量法進行易發(fā)性評價時,計算5個評價指標15個狀態(tài)下的的信息量值,通過對各評價指標區(qū)文件的的屬性進行賦值,并疊加到格網單元中,計算得出各格網單元的信息量值,使用自然裂點發(fā)分級并得出信息量法下的地質災害易發(fā)性分區(qū)圖。(5)通過對指數法和信息量法的計算模型及結果的比較,由于指數法的評價因子是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原理通過構造判斷矩陣并人為地根據經驗確定權重關系以賦值,其各個因子的關系是一種人為確定的、經驗的關系,擁有較強的主觀性,對評價結果的準確性產生一定影響;而信息量法的是用樣本概率方法計算出各種因子的信息量值,再從各圖層提取和處理信息量值是一種計算過程,人為干擾較少,相對更加客觀、可靠。采用信息量法獲得的成果既符合實際調查結果,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實用價值,且與研究區(qū)的地質災害分布特征、地質環(huán)境條件和人類工程活動等相符合,故確定為最終評價結果。(6)最終確定研究區(qū)高易發(fā)區(qū)1882.5km2,占總面積27.20%,包含地質災害282處;中易發(fā)區(qū)1575.1km2,占總面積22.76%,包含地質災害51處;低易發(fā)區(qū)1324.6km2,占總面積19.13%,包含地質災害5處;非易發(fā)區(qū)2137.8km2,占總面積30.90%,包含地質災害0處;
【關鍵詞】:定邊縣 地質災害 評價指標體系 指數法 信息量法 易發(fā)性評價分區(qū)
【學位授予單位】:長安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694;P208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緒論11-16
- 1.1 選題依據及意義11-12
- 1.1.1 選題依據11
- 1.1.2 選題意義11-12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12-14
- 1.2.1 國外研究現狀12-13
- 1.2.2 國內研究現狀13-14
- 1.2.3 定邊縣地質災害研究現狀14
- 1.3 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及技術路線14-16
- 1.3.1 論文研究的主要內容14-15
- 1.3.2 論文研究的技術路線15-16
- 第二章 研究區(qū)地質環(huán)境條件16-34
- 2.1 研究區(qū)概況16
- 2.2 地形地貌16-21
- 2.3 氣象水文21-24
- 2.3.1 氣象21-22
- 2.3.2 水文22-24
- 2.4 地層巖性24-27
- 2.5 新構造運動與地震27-28
- 2.6 巖土體類型工程地質特征28-30
- 2.7 水文地質特征30-32
- 2.8 植被類型及分布特征32
- 2.9 人類工程活動及特征32-34
- 第三章 研究區(qū)地質災害發(fā)育特征與形成條件34-41
- 3.1 地質災害類型及特征34-35
- 3.1.1 地質災害類型34
- 3.1.2 滑坡發(fā)育類型34-35
- 3.1.3 崩塌發(fā)育類型35
- 3.1.4 泥石流發(fā)育類型35
- 3.2 地質災害分布規(guī)律35-38
- 3.2.1 地質災害空間分布規(guī)律35-36
- 3.2.2 地質災害時間分布規(guī)律36-38
- 3.3 地質災害形成條件38-41
- 3.3.1 地形地貌與地質災害38
- 3.3.2 地層巖性及巖土體類型與地質災害38-39
- 3.3.3 地質構造與地質災害39
- 3.3.4 水與地質災害39
- 3.3.5 人類活動與地質災害39-40
- 3.3.6 地震活動與地質災害40-41
- 第四章 研究區(qū)地質災害易發(fā)性評價指標體系41-48
- 4.1 易發(fā)性總體評價原則41
- 4.2 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41-48
- 4.2.1 易發(fā)性評價指標體系41-42
- 4.2.2 評價指標量化42-44
- 4.2.3 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44-48
- 第五章 研究區(qū)地質災害易發(fā)性分區(qū)評價48-59
- 5.1 評價單元格的劃分48
- 5.2 指數法48-51
- 5.2.1 數學模型49
- 5.2.2 評價單元易發(fā)性指數計算49-51
- 5.2.3 易發(fā)區(qū)的劃分51
- 5.3 信息量法51-54
- 5.3.1 數學模型51-53
- 5.3.2 評價指標的選取53
- 5.3.3 評價單元的信息量計算53-54
- 5.3.4 易發(fā)區(qū)的劃分54
- 5.4 評價結果對比分析54-57
- 5.5 地質災害易發(fā)性分區(qū)評價57-59
- 5.5.1 地質災害高易發(fā)區(qū)57
- 5.5.2 地質災害中易發(fā)區(qū)57
- 5.5.3 地質災害低易發(fā)區(qū)57-58
- 5.5.4 地質災害非易發(fā)區(qū)58-59
-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59-61
- 6.1 結論59
- 6.2 展望59-61
- 參考文獻61-64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64-65
- 致謝6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沈艷杰;安徽省地質災害分類及統計分析[J];地質科技情報;2000年02期
2 黃春鵬,劉志遜,蘇茂凱;福建省地質災害的現狀及防治對策[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2000年01期
3 ;《地質災害勘查指南》出版[J];工程勘察;2001年02期
4 呂義清,李智蘭;宣巖溝地質災害分析[J];水土保持學報;2001年S1期
5 ;地質災害可防治[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1年06期
6 郭躍,林孝松;地質災害系統的復雜性分析[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4期
7 ;《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2001年第12卷第1~4期(總第38~41期)總目次[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2001年04期
8 劉國治;安溪縣地質災害形成原因及防治對策[J];福建地質;2001年01期
9 盧耀如;巖溶地區(qū)合理開發(fā)資源與防治地質災害[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1年05期
10 呂義清,段妙珍;南村地質災害分析[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順泉;;湖南的滑坡、崩塌地質災害及其防治意見[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2 張業(yè)成;張春山;張梁;;中國地質災害系統層次分析與綜合災度計算[A];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27-28)[C];1993年
3 盧耀如;;巖溶地區(qū)合理開發(fā)資源與防治地質災害[A];喀斯特與環(huán)境地學——盧耀如院士80華誕祝壽論文選集[C];2011年
4 盧耀如;;積極防治地質災害 與自然和諧共處[A];喀斯特與環(huán)境地學——盧耀如院士80華誕祝壽論文選集[C];2011年
5 徐衛(wèi)亞;孫廣忠;許兵;;論地質災害學研究[A];第四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選集(一)[C];1992年
6 劉傳正;胡海濤;;地質災害系統的初步探討[A];第四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選集(一)[C];1992年
7 徐衛(wèi)亞;;地質災害分類體系[A];第二屆全國工程地質力學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2年
8 蔡立梅;周永章;石丙飛;竇磊;付偉;付善明;;地質災害對廣州城市建設發(fā)展的影響[A];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yè)委員會2006年學術年會暨“城市地質環(huán)境與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孟凡森;洪益青;;開灤林西區(qū)域地質災害變形監(jiān)測與治理[A];2011全國礦山測量新技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10 施偉忠;;湖北省2003年地質災害回顧及2004年主要地質災害趨勢預測[A];自然災害綜合趨勢分析研究——2004年湖北省主要自然災害綜合趨勢分析會商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大銳;重新認識地質災害[N];中國教育報;2004年
2 通訊員 劉悅 葉久德;西昌電業(yè)局戰(zhàn)地質災害保線路平安[N];中國電力報;2006年
3 宋為偉;云南楚雄多次成功避讓地質災害[N];中國礦業(yè)報;2007年
4 記者 鄭娜 實習生 陳寧;山西斥資11.9億整治農村地質災害[N];發(fā)展導報;2007年
5 張健;我省預防地質災害知識培訓惠及百萬群眾[N];貴州日報;2007年
6 易博文邋通訊員 賀正;汛期地質災害防災工作全面展開[N];湖南日報;2007年
7 ;樂山市突發(fā)地質災害應急預案[N];樂山日報;2007年
8 劉海;地質災害涉險戶住上了“放心房”[N];南充日報;2007年
9 梁建東;我省將斥巨資治理地質災害嚴重村[N];山西政協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張樹彬;我市將投入1億元治理農村地質災害[N];忻州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付建飛;遼寧省地質災害的潛在性分布研究[D];東北大學;2007年
2 張春山;黃河上游地區(qū)地質災害形成條件與風險評價研究[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3年
3 汪宙峰;地質災害空間信息共享平臺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4 丁峰;山西省平朔地區(qū)地質災害成災機制與風險評估[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2年
5 馬文瀚;湖南省地質災害孕災機理及綜合防治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6 張以晨;吉林省地質災害調查與區(qū)劃綜合研究及預報預警系統建設[D];吉林大學;2012年
7 張文江;地質災害數據集成關鍵技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8 馬常春;青島地區(qū)汛期突發(fā)性地質災害現狀、機理及預報預警[D];吉林大學;2013年
9 孫煒鋒;千陽縣千河谷地典型粘黃土區(q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研究[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9年
10 冷小鵬;基于G/S模式的三維地質災害信息管理平臺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林梅惠;地質災害綜合信息管理系統的實現與應用[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芳芳;風險社會視野中的地質災害及其治理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3 章鵬;縣級地質災害管理系統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4 張穎;滇西盆嶺交錯區(qū)公路地質災害發(fā)育特征與治理對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5 楊t
本文編號:2634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63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