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北京城區(qū)避難場所可達性評價方法
本文選題:應急避難場所 + 可達性。 參考:《測繪科學》2017年01期
【摘要】:針對傳統(tǒng)兩步移動搜尋法應用于避難場所可達性研究中存在的中心供給、統(tǒng)一閾值及無距離衰減的問題,提出了"入口供給、分段閾值、高斯距離衰減"的優(yōu)化方案。入口供給更符合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分段閾值則充分考慮了避難場所的面積因素,高斯距離衰減符合可達性隨距離遞減的規(guī)律。改良兩步移動搜尋法能夠較好地揭示城市應急避難場所與人口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贏rcGIS平臺,將改良兩步移動搜尋法應用于北京城區(qū)應急避難場所的可達性研究,獲得更加真實、可靠的評價結果,展現(xiàn)了改良兩步移動搜尋法在公共服務空間可達性評價方面的重要作用。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central supply, unified threshold and no distance attenuation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two-step mobile search method applied in the research of accessibility of asylum, an optimized scheme of "entrance supply, segmented threshold, Gao Si distance attenuation" is proposed. The entrance supply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human cognitive law, while the sectional threshold fully considers the area factor of the shelter, and the Gao Si distance attenuation accords with the law of the decrease of the reachability with the distance. The improved two-step mobile search method can better revea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emergency shelter and population. Based on ArcGIS platform, the improved two-step mobile search method is applied to the research on the accessibility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Beijing urban area, and the results are more real and reliable. It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mproved two-step mobile search method in the accessibility evaluation of public service space.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土地科學技術學院;北京聯(lián)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401199,41271185)
【分類號】:P20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太田裕;鏡味洋史;陳宏德;;探討地震避難場所的部署計劃[J];國際地震動態(tài);1982年01期
2 陳蘇誕;張曉峰;王蕾;;太原市地震應急疏散與避難場所安全性掃描[J];城市與減災;2007年01期
3 顧小平;裴友法;喬鵬;;城市避難場所的規(guī)劃建設和管理[J];災害學;2010年S1期
4 周天穎,簡甫任;緊急避難場所區(qū)位決策支持系統(tǒng)建立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01期
5 侶記青;;避難場所應急排水系統(tǒng)現(xiàn)狀與分析[J];河南科技;2014年01期
6 張達;;地震避難場所的規(guī)劃建設和城市防災[J];貴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04期
7 吳小飛;崔金東;李旭;;秦皇島市應急避難疏散場所規(guī)劃現(xiàn)狀分析及建議[J];甘肅科技;2013年08期
8 馬東輝;翟亞欣;范波;;中小學校作為避難疏散場所的規(guī)劃對策研究[J];災害學;2010年S1期
9 蘇幼坡,劉瑞興;防災公園的減災功能[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4年02期
10 朱思誠;;推進城市應急工程建設 提高城市應急能力[J];城市與減災;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天穎;簡甫任;;緊急避難場所區(qū)位決策支持系統(tǒng)建立之研究[A];海峽兩岸減輕災害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專輯[C];2000年
2 顧小平;裴友法;喬鵬;;城市避難場所的規(guī)劃建設和管理[A];第三屆全國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高建國;賈燕;;緊急狀態(tài)下的人文關懷——談避難場所的設置[A];2006年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6學術年會經(jīng)濟發(fā)展與人文關懷專輯[C];2006年
4 史亮;;北京市避震疏散體系的規(guī)劃構建[A];轉(zhuǎn)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黃俊;洪昌富;謝映霞;;淮南市城市綜合防災規(guī)劃簡介[A];第三屆全國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熊志陽;王珊珊;;村莊避難場所及疏散通道的評價與優(yōu)化——以北京流村鎮(zhèn)六個村莊為例[A];城鄉(xiāng)治理與規(guī)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1城市安全與防災規(guī)劃)[C];2014年
7 呂慧;馬英楠;;地震災后臨時社區(qū)安全管理研究——以日本大地震為鑒[A];風險分析和危機反應的創(chuàng)新理論和方法——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五屆年會論文集[C];2012年
8 馬東輝;翟亞欣;范波;;中小學校作為避難疏散場所的規(guī)劃對策研究[A];第三屆全國城市與工程安全減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朱偉;周曉峰;;城市避難場所資源配置的最優(yōu)化模型研究[A];風險分析和危機反應的創(chuàng)新理論和方法——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五屆年會論文集[C];2012年
10 邴啟亮;;城市綜合防災的綜合保障體系規(guī)劃探討[A];生態(tài)文明視角下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2008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揚;北京:2010年前完善所有大型避難場所配套設施[N];中國改革報;2007年
2 郭強;省城將建一大型地震避難場所[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8年
3 記者 劉揚;中心城每年建20到30處避難場所[N];北京日報;2008年
4 記者 鄭向鵬;室外固定避難場所可容納600萬人[N];深圳特區(qū)報;2010年
5 通訊員 秦楠;海淀大型避難場所建成配套設施[N];北京日報;2011年
6 記者 徐凱;廣元將建11個大型避難場所[N];四川日報;2011年
7 記者 孫瀟;春城公園將建云南最大應急避難所[N];昆明日報;2013年
8 記者 陳廣琳;深圳將建452個室外避難場所[N];深圳商報;2014年
9 本報記者 王文郁;沈陽公園首建避難場所[N];中國消費者報;2008年
10 記者 松濤;防災減災的“生命通道”和“避難場所”[N];阿壩日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雪松;體育場館兼作避難場所的設計探討[D];重慶大學;2011年
2 陳靈利;工業(yè)園區(qū)防災避難場所規(guī)劃選址研究[D];華北理工大學;2015年
3 鄒凱麗;基于GIS的山地城市避難圈域劃分方式研究[D];西南大學;2016年
4 程麗婷;村鎮(zhèn)避難所的設計研究[D];華北理工大學;2016年
5 田田;城市抗震疏散場所建設規(guī)劃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6 李薇;山地城市避難場所規(guī)劃技術策略初探[D];重慶大學;2010年
7 胡強;山地城市避難場所可達性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8 吳德龍;清源山風景區(qū)避難場所研究[D];華僑大學;2014年
9 李昱杰;城市抗震防災避難場所的區(qū)位選擇與空間布局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4年
10 姜雪;城市減災功能網(wǎng)絡構建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0293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02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