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距離空間聚類的城市建筑景觀時空分異研究
本文選題:多距離空間聚類分析 + 建筑景觀指標 ; 參考:《測繪通報》2017年02期
【摘要】:以大連市中山區(qū)6個街道建筑信息為數(shù)據(jù)基礎,選取建筑景觀指標,基于Arc GIS空間統(tǒng)計與多距離空間聚類分析方法研究了各街道10年間建筑景觀空間格局分異特征。結果表明:從2003—2013年,各街道建筑景觀逐漸由水平向垂直空間擴展,其中青泥洼橋街道、人民路街道及海軍廣場街道城市建筑景觀變化明顯突出;2003年4種類型建筑物在尺度為928.68 m時,空間分布上均呈聚集狀態(tài),當大于928.68 m時,超高層建筑空間聚集程度降低。到2013年,高層建筑物隨尺度的增加聚集程度逐漸減低,低層、多層和超高層建筑在空間分布上均呈一定的聚集狀態(tài)。
[Abstract]:Based on the building information of 6 streets in Zhongshan District of Dalian City, based on the Arc GIS spatial statistics and multi-distance spatial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patial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in 10 years of each street based on Arc GIS spatial statistics and multi-distance spatial cluster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2003 to 2013, the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of the streets gradually expanded from horizontal to vertical space, including Qingjiwa Bridge Street, The urban landscape of Renmin Road Street and Navy Square Street is obviously changed. When the scale of the four types of buildings is 928.68 m in 200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four types of buildings is in the state of aggregation, and when the scale is more than 928.68 m, the degree of spatial aggregation of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decreases. By 2013, the aggregation degree of high-rise buildings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cale,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ow-rise, multi-storey and super-tall buildings showed a certain aggregation state.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自然地理與空間信息科學遼寧省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陸地表層格局與模擬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471140) 遼寧省高等學校杰出青年學者成長計劃(LJQ2015058)
【分類號】:P208;P90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紅;;利用高精度DSM數(shù)據(jù)提取建筑物輪廓算法研究[J];測繪通報;2015年04期
2 喬偉峰;劉彥隨;王亞華;陸昱穎;;2000年以來南京城市三維空間擴展特征[J];地理研究;2015年04期
3 張暉;劉超;李妍;汪友結;;基于CityEngine的建筑物三維建模技術研究[J];測繪通報;2014年11期
4 郭怡帆;張錦;衛(wèi)東;;面向對象的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建筑物輪廓提取研究[J];測繪通報;2014年S2期
5 秦靜;方創(chuàng)琳;王洋;;基于元胞自動機的城市三維空間增長仿真模擬[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3年05期
6 張培峰;胡遠滿;;不同空間尺度三維建筑景觀變化[J];生態(tài)學雜志;2013年05期
7 劉冰;王雅橙;任維成;;淄博城市空間形態(tài)重構與土地利用分析[J];測繪通報;2012年S1期
8 張培峰;胡遠滿;熊在平;劉淼;;鐵西區(qū)城市改造過程中建筑景觀的演變規(guī)律[J];生態(tài)學報;2012年09期
9 馮甜甜;龔健雅;;基于LiDAR數(shù)據(jù)的建筑物自動提取方法的比較[J];測繪通報;2011年02期
10 許捍衛(wèi);范小虎;任家勇;張志強;;基于SketchUp和ArcGIS的城市三維可視化研究[J];測繪通報;2010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健;陳桂芬;孟穎;陳航;;基于三維GIS的農(nóng)田環(huán)境模擬監(jiān)測的研究及系統(tǒng)實現(xiàn)[J];中國農(nóng)業(yè)科技導報;2017年03期
2 國安東;李永化;楊俊;;基于多距離空間聚類的城市建筑景觀時空分異研究[J];測繪通報;2017年02期
3 趙雨琪;牟乃夏;張靈先;;利用CityEngine進行三維校園參數(shù)化精細建模[J];測繪通報;2017年01期
4 田柳;陳江龍;高金龍;;城市空間結構緊湊與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分析——以南京市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7年01期
5 靳海亮;李留磊;袁松鶴;耿文軒;楊貫偉;;基于EV-Globe的虛擬漫游系統(tǒng)設計[J];計算機與數(shù)字工程;2016年12期
6 謝小魁;陳青海;陳煜均;;基于規(guī)則的三維地理信息系統(tǒng)自動建模[J];地理空間信息;2016年10期
7 齊文平;呂宜平;薛盼盼;楊藝璇;張迎;邢斐;;基于SketchUp的三維數(shù)字校園構建——以曲阜師范大學日照校區(qū)為例[J];礦山測量;2016年05期
8 陳真;何津;;智慧城市建設中建筑物數(shù)據(jù)庫的設計[J];測繪通報;2016年09期
9 李朝新;張俊平;吳利青;;虛擬現(xiàn)實技術支持下的GIS立體顯示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J];測繪通報;2016年09期
10 王海軍;夏暢;劉小平;張安琪;朱玨然;王慧霞;;大尺度和精細化城市擴展CA的理論與方法探討[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6年05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金龍;陳江龍;袁豐;魏也華;陳雯;;南京市區(qū)建設用地擴張模式、功能演化與機理[J];地理研究;2014年10期
2 謝年;向煜;徐艇偉;;基于規(guī)則的快速三維建模技術研究[J];城市勘測;2013年04期
3 CHANG Qing;LI Shuangcheng;WANG Yanglin;WU Jiansheng;XIE Miaomiao;;Spatial Process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Rapid Urbanization in Shenzhen,China[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3年01期
4 王超;井浩淼;朱靜;;基于ArcGIS與SketchUp耦合的三維景觀建模技術研究[J];綠色科技;2013年01期
5 鄭凱迪;徐新良;張學霞;劉洛;;上海市城市空間擴展時空特征與預測分析[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2年04期
6 張培峰;胡遠滿;熊在平;;區(qū)位因素對沈陽市鐵西區(qū)三維建筑景觀變化的影響[J];生態(tài)學雜志;2012年07期
7 王雷;李叢叢;應清;程曉;王曉f3;李雪艷;胡孌運;梁璐;俞樂;黃華兵;宮鵬;;中國1990~2010年城市擴張衛(wèi)星遙感制圖[J];科學通報;2012年16期
8 張凱選;閆野;魏來;;CAD下三維建模研究[J];計算機系統(tǒng)應用;2012年02期
9 張培峰;胡遠滿;熊在平;劉淼;;基于QuickBird的城市建筑景觀格局梯度分析[J];生態(tài)學報;2011年23期
10 曹敏;史照良;沈泉飛;;基于高精度DSM的建筑物三維幾何模型構建[J];測繪通報;2011年10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世林;;論建筑景觀動畫中空間藝術美[J];科技風;2010年06期
2 黃立發(fā);;差異氣候下的建筑景觀[J];新疆氣象;1987年02期
3 張培峰;胡遠滿;熊在平;劉淼;;鐵西區(qū)建筑景觀時空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J];生態(tài)學雜志;2011年02期
4 張培峰;胡遠滿;;不同空間尺度三維建筑景觀變化[J];生態(tài)學雜志;2013年05期
5 徐田榮;;建筑景觀中石材功能轉變的探討[J];科技資訊;2013年03期
6 張培峰;胡遠滿;熊在平;劉淼;;基于QuickBird的城市建筑景觀格局梯度分析[J];生態(tài)學報;2011年23期
7 馬貝娟;;差異建筑群下景觀合理分布優(yōu)化模型仿真[J];科技通報;2014年07期
8 陳睿智;;濕熱型氣候區(qū)建筑景觀的微氣候舒適度適應性規(guī)劃設計研究[J];生態(tài)經(jīng)濟;2014年04期
9 張培峰;胡遠滿;賀紅士;熊在平;劉淼;;基于Barista的城市建筑景觀動態(tài)變化——以沈陽市鐵西區(qū)為例[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0年12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王剛;;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淺談建筑景觀照明控制系統(tǒng)[A];2011年中國職業(yè)照明設計師大會論文集[C];2011年
2 陳晨;劉大平;;中國傳統(tǒng)建筑景觀文化區(qū)符號語言系統(tǒng)的特異性解析[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一輯(2011年中國建筑史學學術年會論文集-蘭州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C];2011年
3 王麗;鄭英英;張新剛;;分析城市建筑景觀設計現(xiàn)狀及其審美需求[A];2013年9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4 周復多;;簡論杭州城市建筑景觀[A];首屆長三角科技論壇——城市發(fā)展與建設[C];2004年
5 黃敏聰;楊軍;許小云;;化腐朽為神奇——LED光與色之藝術與文化分析廣州圓建筑景觀之光藝術[A];2013年中國照明論壇——LED照明產(chǎn)品設計、應用與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3年
6 許祖良;;南京河西新城建設的美學品格與文化價值取向[A];城市文化與藝術審美[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俊杰;太行山城換新顏[N];邯鄲日報;2010年
2 董學彥;吳良鏞:把建筑景觀做出“味道”[N];河南日報;2006年
3 安領弟;風水術成就了明代帝陵建筑景觀藝術的輝煌[N];中華建筑報;2008年
4 王艷彬;河南漯河巨資打造沿河建筑景觀帶[N];中華建筑報;2014年
5 實習記者 頊婧;建筑景觀中的城市記憶[N];中華建筑報;2014年
6 ;張掖市城市容貌標準[N];張掖日報;2007年
7 李淑芬;凌奔:好奇心讓設計更自由[N];中華建筑報;2014年
8 劉乃馨;寧夏銀川德勝工業(yè)園獲和平周“貢獻獎”[N];國際商報;2006年
9 鄧云娟 劉菲;在世界焦點下 書寫大都會的中國夢[N];中國房地產(chǎn)報;2009年
10 記者 吳曉菁;未來廈港:鷺島地標建筑群[N];廈門日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琚鵬飛;浙江麗水傳統(tǒng)建筑景觀保護與旅游開發(fā)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6年
2 陳晨;中國傳統(tǒng)建筑景觀文化區(qū)解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3 馬婧;公共建筑中建筑景觀一體化設計的方法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陳晶琪;鳳凰古城建筑景觀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5 于奇;自然環(huán)境視域下中國傳統(tǒng)建筑景觀特征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毛琳箐;黔貴文化區(qū)建筑景觀的文化生態(tài)學解讀[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7 陳世林;商業(yè)性建筑景觀動畫藝術氛圍的營造方法研究[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1年
8 王茵;從工業(yè)建筑廢墟到現(xiàn)代建筑景觀[D];長沙理工大學;2012年
9 馬元杰;中國濱海建筑景觀中隱喻性符號的運用探索[D];魯迅美術學院;2014年
10 尹小亭;中山陵園音樂臺設計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本文編號:17867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786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