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0年毛烏素沙地植被覆蓋度和土地利用變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02 03:15
本文關鍵詞:2000-2010年毛烏素沙地植被覆蓋度和土地利用變化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植被覆蓋度 土地利用 eCognition 毛烏素沙地
【摘要】:作為困擾當今世界的重要社會和環(huán)境問題,沙漠化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植被覆蓋度和土地利用是影響沙漠化的重要因子,且便于觀測。毛烏素沙地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處于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陜北黃土高原北部和寧夏東北部的交界處,處于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的過渡地帶,該區(qū)域大部分屬溫帶,處于我國季風區(qū)的西陲,環(huán)境極具敏感性和脆弱性,,多年來一直是我國沙地的典型區(qū)。20世紀以來,土地沙漠化的形勢整體得到了逆轉,毛烏素沙地成為了我國沙地環(huán)境得到改善的典型例子。 本文以毛烏素沙地為研究區(qū):首先,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分別計算MODIS-NDVI數據2000-2010年對應的植被覆蓋度并分析植被覆蓋度的變化趨勢;其次,利用面向對象的分類技術分別對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期TM/ETM+進行分類,研究該區(qū)域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最后,對植被覆蓋度變化和土地利用類型變化的空間格局進行淺析。本研究可為毛烏素沙地今后的生態(tài)保護和環(huán)境改善提供決策支持。通過研究發(fā)現: (1)毛烏素沙地植被覆蓋度等級的空間格局變化特點:低覆蓋度植被在逐漸降低,而高覆蓋度植被在逐漸增大,中覆蓋度植被時而增加時而減少,但中覆蓋度植被整體還是減少的。總體的趨勢是中低覆蓋度植被逐漸降低,而高覆蓋度植被逐漸升高。2010年毛烏素沙地植被覆蓋度的空間分布格局是:高覆蓋度植被主要分布伊金霍洛旗、神木縣和靖邊縣的大部分區(qū)域,中覆蓋度植被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分布較廣泛,低蓋度植被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的沙丘區(qū),主要在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和烏審旗零星分布。從像元占的比例來說,2010年毛烏素沙地高覆蓋度植被比例為34.7%,中覆蓋度植被比例為59.31%,低覆蓋度植被比例為5.99%。 (2)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特點:2000-2010年人工表面增加了290.47km2,主要是草原、沙地和耕地轉化而來的。由于退耕還林政策,2000-2010年耕地減少了58.21km2,而林地增長了30.28km2。2000-2010年期間,草地、沙地和濕地都是逐年減少,沙地減少了102.37km2。雖然減少的較少,但是防沙治沙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得沙地面積不斷減小。2010年毛烏素沙地土地利用的情況是,草地的面積30832.55km2,占總面積的64.23%,沙地面積8447.05km2,占總面積的17.6%,林地面積4374.39km2,占總面積的9.11%,耕地面積3760.82km2,占總面積的7.84%,人工表面的面積617.62km2,占總面積的1.29%,濕地面積257.29km2,占總面積的0.54%。 (3)植被覆蓋度變化與土地利用變化的集成分析:利用ARCGIS中柵格數據的加減及圖層疊加技術,淺析了二者空間布局上的關聯。2000-2005年變化區(qū)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東北部;2005-2010年變化區(qū)域主要集中在東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qū)。 此外,利用面向對象的分類技術得到2010到的土地利用圖后,再利用向量相似原理得到2000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圖,該方法耗時少、精度高。通過野外驗證,其分類精度達到85%以上。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P208;Q948;F30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鄧朝平;郭鈮;王介民;馬金輝;;近20余年來西北地區(qū)植被變化特征分析[J];冰川凍土;2006年05期
2 蒙吉軍;王鈞;;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南喀斯特地區(qū)植被變化對氣候變化的響應[J];地理研究;2007年05期
3 張云霞,李曉兵,陳云浩;草地植被蓋度的多尺度遙感與實地測量方法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2003年01期
4 田慶久,閔祥軍;植被指數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1998年04期
本文編號:12434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124343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