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地質論文 >

現代灤河三角洲末次盛冰期以來層序地層學的初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29 10:26

  本文關鍵詞:現代灤河三角洲末次盛冰期以來層序地層學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灤河現代三角洲 末次盛冰期 層序地層 下切河谷 鉆孔 淺地層


【摘要】:三角洲地處陸海交互地帶,對氣候變化、構造運動、海平面波動、沉積物供應等地質過程尤為敏感,是開展層序地層學研究的焦點區(qū)域。灤河三角洲作為渤海重要的海陸環(huán)境紐帶,南鄰渤海灣,背靠遼東灣,其層序地層學研究對深入了解灤河三角洲體系甚至整個渤海地區(qū)的沉積過程與環(huán)境演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利用巖芯巖性、粒度測試、微體古生物測試及14C測年等方法,對H2孔與H3孔進行了沉積相劃分,從中識別出河流相、河口灣相、淺海相、前三角洲相等沉積相類型;對淺地層資料進行了地震相的識別與劃分,共劃分出海侵相、三角洲相與淺海相3個地震相。在此基礎上,將鉆孔與淺地層資料擬合對比,對層序單元的年代、厚度、反射特征、沉積環(huán)境以及成因進行了綜合分析,初步研究了現代灤河三角洲末次盛冰期以來的地層層序。研究表明,現代灤河三角洲末次盛冰期以來的地層層序為一個6級Ⅰ型層序。距今2.3萬年,海平面下降至現今陸架135~150m水深處,整個渤海地區(qū)全部裸露成陸,遍布下切河谷。其中,河谷間地長期遭受風化,形成具有氧化特征的沉積;下切河谷在沖積平原的扇三角洲地區(qū)形成礫質砂沉積,在海岸平原地區(qū)多形成含礫中粗砂,成為Ⅰ型層序SB界面(層序底界面),形成時間早于9.5cal kyr BP。H2孔海侵沉積的下伏沉積層為陸相沉積,H3孔則為獻縣海侵時期的淺海相沉積。在9.5cal kyr BP之后,H3孔與H2孔先后發(fā)育了海侵沉積。其中,H3孔海侵序列發(fā)育較為完善,沉積了灣頂三角洲-河控河口灣-灣口沙壩沉積序列,并通過TS界面(初始海侵面)與LST(低位體系域)分隔;H2孔則僅發(fā)育灣頂三角洲相,由于河床相不發(fā)育,其SB界面即為TS界面。在距今約7.0cal kyr BP,海平面達到最高,H3孔由于距離物源較遠,未能形成HST(高位體系域),H2孔形成了淺海相-前濱相-三角洲前緣相的HST沉積序列,并且通過MFS界面(最大海泛面)與下伏TST(海侵體系域)分隔。上述三個層序界面(SB、TS、MFS)將研究區(qū)地層層序劃分為低位體系域(LST)、海侵體系域(TST)和高位體系域(HST)。低位體系域:位于SB界面與TS界面之間,沉積年代早于9.5cal kyr BP,在淺地層剖面上未能識別,僅在H3孔中26.7~24.0m處可以識別,為一套棕灰色色略顯紅色的含礫中粗砂,與下伏的獻縣海侵層呈角度不整合,表示了下切河谷的剝蝕作用。在扇三角洲地區(qū)沉積物稍粗,為礫質砂,并可見卵石,是典型的河床相沉積。陸上較粗的沉積物可能是低海平面時的河流滯留沉積物,H3孔中的可能是海平面上升效應影響此地時水流作用而沉積。海侵體系域:位于SB界面與MFS界面之間,沉積年代介于9.5~7.0cal kyr BP。淺地層剖面上表現為雜亂的反射相,鉆孔資料則揭示了灣頂三角洲、河口灣沙壩相等沉積序列,H3孔沉積厚度24.0m,H2孔沉積厚度7.18m,動力過程主要受波浪與河流控制。高位體系域:高位體系域根據離岸遠近劃分為近岸高位體系域與離岸高位體系域。近岸高水位體系域是現代灤河三角洲沉積的主體,以前積反射為特征,分布在水深15m以淺,淺地層資料揭示了地層厚度由陸向海逐漸減薄的變化趨勢。分析認為,近岸高位體系域的分布與灤河向北遷移有關。初始形成時間大約為7.0cal kyr BP,在14.50~0m內沉積了淺海-前濱-前三角洲沉積序列,沉積速率在290~155 cal kyr BP時期約2.68cm/yr;155cal kyr BP~至今,沉積速率約3.48cm/yr。離岸高位體系域是在起伏的海侵體系域上沉積的全新世淺海相,沉積厚度1~4m,沉積速率約0.014~0.057cm/yr。本次研究對現代灤河三角洲地區(qū)進行了初步的層序地層學研究,初步識別了研究區(qū)三角洲沉積、河口灣沉積以及河道沉積,對以后開展相關的地層層序與沉積過程就以及可能的海砂開采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灤河現代三角洲 末次盛冰期 層序地層 下切河谷 鉆孔 淺地層
【學位授予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539.2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緒論12-24
  • 1.1 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12-13
  • 1.2 研究現狀13-16
  • 1.2.1 三角洲研究現狀13-14
  • 1.2.2 下切河谷層序地層學研究現狀14-15
  • 1.2.3 河口灣研究現狀15-16
  • 1.2.4 灤河三角洲地層與沉積演化研究現狀16
  • 1.3 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16-17
  • 1.4 論文主要工作量17-22
  • 1.4.1 論文主要工作量17-22
  • 1.5 技術路線與創(chuàng)新點22-24
  • 1.5.1 技術路線22
  • 1.5.2 特色與創(chuàng)新22-24
  • 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地貌、地層及水文概況24-36
  • 2.1 研究區(qū)及周邊地質地貌概況24-32
  • 2.1.1 區(qū)域地質概況24-25
  • 2.1.2 區(qū)域地貌概況25
  • 2.1.3 灤河歷史概況25-28
  • 2.1.4 海面變化與區(qū)域地層28-30
  • 2.1.5 研究區(qū)有孔蟲分布特征30-32
  • 2.2 水文概況32-36
  • 第三章 鉆孔沉積學特征36-78
  • 3.1 指相參數分析36-37
  • 3.2 H2孔沉積學特點37-61
  • 3.3 H3孔沉積學特點61-78
  • 第四章 灤河三角洲地區(qū)末次盛冰期以來層序地層特征78-88
  • 4.1 鉆孔層序識別與劃分79-81
  • 4.2 淺地層層序界面識別、劃分與對比81-85
  • 4.3 淺地層單元劃分85
  • 4.4 層序地層分布特征85-88
  •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88-91
  • 5.1 結論88-89
  • 5.2 不足與展望89-91
  • 5.2.1 鉆孔沉積學89-90
  • 5.2.2 物探分辨率90-91
  • 參考文獻91-104
  • 附錄1 -H2孔巖芯照片104-105
  • 附錄2 -H3孔巖芯照片105-106
  • 致謝106-107
  • 作者簡歷及碩士主要成果107
  • 作者簡歷107
  • 已發(fā)表和待發(fā)表論文10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曾昭璇 ,黃少敏;西江下游中山沖缺三角洲地貌發(fā)育的歷史分析[J];華南師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0年02期

2 項光;;三角洲區(qū):世界勘探活動的重要焦點[J];中國海上油氣;1993年02期

3 樓桐茂;;從三角洲的一般特征略論珠江三角洲的幾個地貌問題[J];熱帶地理;1981年01期

4 高善明;對灤河三角洲一些補充和再認識[J];地理學報;1982年04期

5 鍋谷淳;鄒文;;湖成三角洲和海成三角洲的沉積層序——現代三角洲典型實例的比較研究[J];國外油氣勘探;1994年04期

6 劉福壽;現代灤河三角洲發(fā)育特征[J];海洋通報;1993年01期

7 劉振夏;現代灤河三角洲的影響因素和沉積物分區(qū)[J];黃渤海海洋;1989年04期

8 王玉柱;;鎮(zhèn)涇油田長812小層淺水三角洲儲層層次特征分析[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2期

9 李從先,陳剛,孫和平;我國南北方三角洲體系沉積特征的對比[J];沉積學報;1988年01期

10 馬啟貴;泥質三角洲的特征及提高采收率潛力[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1990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曹紅霞;鄂爾多斯盆地晚三疊世沉積中心遷移演化規(guī)律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于曉曉;現代灤河三角洲末次盛冰期以來層序地層學的初步研究[D];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6年

2 王平格;灤河三角洲演變過程及趨勢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柳慶;整合水系規(guī)劃的廣州南沙三角洲地區(qū)城市設計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4 王文樂;大慶油田枝狀三角洲儲層內部構型沉積模擬研究[D];長江大學;2012年

5 杜偉;東營三角洲—濁積巖體系沉積特征及其演化規(guī)律[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6 岳鵬升;尼日爾三角洲盆地地質特征及油氣資源潛力研究[D];長安大學;2012年

7 趙歡歡;尼日爾三角洲OML64區(qū)塊沉積微相研究及其砂體刻畫[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8 邢貝貝;北三區(qū)西部北塊河流—三角洲儲層精細解剖及剩余油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94147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94147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eab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