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R及其下伏游離氣區(qū)的分布特征與控制因素
本文關鍵詞:BSR及其下伏游離氣區(qū)的分布特征與控制因素
更多相關文章: 擬海底反射層 流體運移 三維地震 游離氣區(qū) 天然氣水合物 毛里塔尼亞
【摘要】:擬海底反射層(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簡稱BSR)是水合物底界的地震反射標志,其上部的振幅空白帶是含水合物地層的反射特征,下部的高振幅異常區(qū)代表了下伏的游離氣區(qū)(Free Gas Zones,簡稱FGZs)。利用高分辨率三維地震資料,精細描述了毛里塔尼亞濱海地區(qū)的BSR和FGZs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其與周邊沉積構造單元的關系。BSR在底辟構造上部出現(xiàn)上拱現(xiàn)象,在靠近峽谷兩壁時BSR位置快速變深。據(jù)分析,在底辟構造帶,沿斷裂體系向上運移的熱流體改變了此處的水合物穩(wěn)定條件,導致水合物穩(wěn)定底界向上變淺。而峽谷對周邊沉積物的冷卻作用使當?shù)氐乃衔锓(wěn)定條件發(fā)生與底辟構造帶處相反的變化,導致水合物穩(wěn)定底界向下發(fā)生移動,在地震上表現(xiàn)為BSR深度的增加。另外,研究發(fā)現(xiàn)BSR和FGZs在流體運移通道較發(fā)育的地區(qū),如斷層、氣煙囪和底辟構造帶地區(qū)更加發(fā)育,證明流體運移體系在該地區(qū)對水合物和FGZs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供了水合物體系的氣源供給。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非常規(guī)油氣與新能源研究院;School
【關鍵詞】: 擬海底反射層 流體運移 三維地震 游離氣區(qū) 天然氣水合物 毛里塔尼亞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406050)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2014010212) 中國石油大學科研啟動基金項目(2014010570)
【分類號】:P618.13
【正文快照】: 2.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Geosciences,Newcastle University,NE1 7RU,UK]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存在于多年凍土帶、海洋沉積物和深湖相沉積物中[1,2]。目前,世界上許多海域直接或間接發(fā)現(xiàn)了天然氣水合物,其中包括中國的南海北部陸坡、南沙海槽和東海陸坡[3,4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孫運寶;趙鐵虎;蔡峰;;國外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評價方法對我國的啟示[J];海洋地質(zhì)前沿;2013年01期
2 王真真;王秀娟;郭依群;陳端新;吳時國;;白云凹陷陸坡峽谷沉積與遷移特征及其對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影響[J];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2014年03期
3 吳傳芝;趙克斌;孫長青;榮發(fā)準;楊俊;;氯化物指標在天然氣水合物勘探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油氣藏評價與開發(fā);2015年01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多福,姚伯初,趙振華,徐文新;珠江口和瓊東南盆地天然氣水合物形成和穩(wěn)定分布的地球化學邊界條件及其分布區(qū)[J];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2001年04期
2 張光學,黃永樣,祝有海,吳必豪;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的成礦遠景[J];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2002年01期
3 王宏斌,張光學,楊木壯,梁金強,梁勁,鐘廣見;南海陸坡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構造環(huán)境[J];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2003年01期
4 陳芳;蘇新;周洋;陸紅鋒;劉廣虎;陳熾新;陳超云;;南海北部陸坡神狐海域晚中新世以來沉積物中生物組分變化及意義[J];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2009年02期
5 王秀娟,劉學偉,吳時國;基于熱彈性理論的天然氣水合物和游離氣飽和度估算[J];石油物探;2005年06期
6 祝有海,張光學,盧振權,陳邦彥,吳必豪;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成礦條件與找礦前景[J];石油學報;2001年05期
7 吳時國,張光學,郭常升,黃永樣,鐘少軍;東沙海區(qū)天然氣水合物形成及分布的地質(zhì)因素[J];石油學報;2004年04期
8 張功成;米立軍;吳時國;陶維祥;何仕斌;呂建軍;;深水區(qū)——南海北部大陸邊緣盆地油氣勘探新領域[J];石油學報;2007年02期
9 吳時國;姚根順;董冬冬;張光學;王秀娟;;南海北部陸坡大型氣田區(qū)天然氣水合物的成藏地質(zhì)構造特征[J];石油學報;2008年03期
10 付廣;王有功;呂延防;付曉飛;;我國大中型氣田形成主控因素研究[J];石油學報;2008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Nathan L.B.Bangs,Dale S.Sawyer,Xenia Golovchenko,王萬春;智利三岔點附近氣水合物帶底部的游離氣[J];天然氣地球科學;1998年Z1期
2 Matthew J ,周立君;氣體水合物區(qū)之下高度壓縮的游離氣[J];海洋地質(zhì)動態(tài);2004年10期
3 王秀娟;吳時國;徐寧;;地震屬性參數(shù)在識別天然氣水合物和游離氣分布模式中的應用[J];海洋與湖沼;2006年03期
4 王秀娟,劉學偉,吳時國;基于熱彈性理論的天然氣水合物和游離氣飽和度估算[J];石油物探;2005年06期
5 蘇正;曹運誠;吳能友;Lawrence M.Cathles;陳多福;;水合物層下伏游離氣滲漏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及實例分析[J];地球物理學報;2009年12期
6 沙志彬;張光學;楊木壯;梁金強;王宏斌;;波形曲線特征在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研究中的地質(zhì)意義[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6年03期
7 王秀娟;吳時國;劉學偉;;天然氣水合物和游離氣飽和度估算的影響因素[J];地球物理學報;2006年02期
8 伊向藝;邱小龍;盧淵;吳紅軍;張浩;李成勇;;煤中游離甲烷氣含量的模擬試驗[J];煤田地質(zhì)與勘探;2014年01期
9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飛宇;關晶;馮偉平;包林燕;;過成熟海相頁巖的孔隙度和游離氣量[A];中國地質(zhì)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13石油天然氣、非常規(guī)能源勘探開發(fā)理論與技術分會場[C];2013年
2 楊金秀;黃文彪;張亞念;;流體運移對水合物及下伏游離氣分布的控制作用[A];2014年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專題21: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fā)技術論文集[C];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于騰飛;煤系地層游離氣成藏機制與模式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6897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689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