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老黑山地區(qū)巖漿演化及其含礦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2-08 17:05
老黑山地區(qū)位于中亞—蒙古構造域和濱太平洋構造交接復合部位,挾持于西伯利亞板塊、華北板塊和西太平洋板塊之間,發(fā)育大量中元古代至中生代不同類型的巖漿巖,記錄了不同時期的巖漿演化過程。在本研究中,對老黑山地區(qū)晉寧晚期、印支晚期、燕山晚期三期主要的巖漿巖開展了野外地質調查、室內巖相學研究,以及全巖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分析,旨在揭示區(qū)域巖漿演化過程,并通過研究巖漿演化過程中巖石化學、微量元素地球化學標志,探討巖漿巖含礦性。最后,通過對比研究典型礦床,佐證巖漿演化及其含礦性研究的正確性。印支晚期侵入巖由中性至酸性演化,由偏鋁質向過鋁質過渡,屬于鈣堿性-堿鈣性系列,富堿、富鉀;燕山晚期侵入巖由中酸性至酸性演化,過鋁質,屬于高鉀鈣堿性系列,富堿、富鉀。然而,隨著巖漿結晶分異演化,兩期巖漿均呈現由富Fe向富堿、富Ca向富K演化的總趨勢。各期巖漿的稀土分配曲線近于一致,均呈右傾式,都屬于輕稀土富集型,指示它們?yōu)橥磶r漿結晶分異作用的產物;富集Rb、Ba、U、La、Nd、Zr、Hf等大離子親石元素,虧損Nb、Nd、P、Ti等高場強元素,指示巖漿可能來自富集地幔,在其演化進程中有地殼物質混染作用,具有殼源、殼...
【文章頁數】: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依據
1.2 自然地理概況
1.3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1.3.1 研究內容
1.3.2 技術路線
1.4 研究現狀與存在問題
1.4.1 礦產勘查工作現狀
1.4.2 存在問題
1.5 論文實物工作量
1.6 論文主要成果
第2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
2.1 區(qū)域地層
2.2 區(qū)域巖漿巖
2.2.1 侵入巖類
2.2.2 火山巖類
2.3 區(qū)域構造
2.4 區(qū)域礦產
第3章 老黑山地區(qū)巖漿演化及其含礦性
3.1 巖漿活動期次劃分
3.2 巖石學特征
3.2.1 晉寧晚期侵入巖
3.2.2 印支晚期巖漿巖
3.2.3 燕山晚期巖漿巖
3.3 巖石地球化學特征
3.3.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研究
3.3.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研究
3.3.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研究
3.3.4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參數
3.4 全巖Sr-Nd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
3.4.1 印支晚期花崗巖
3.4.2 燕山晚期花崗巖
3.5 巖漿演化與含礦性探討
3.5.1 巖石方面
3.5.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學方面
第4章 老黑山地區(qū)典型礦床特征研究
4.1 印支晚期典型礦床
4.1.1 洋灰洞子銅礦床
4.1.2 九佛溝金礦床
4.2 燕山晚期典型礦床
4.2.1 砍椽溝鉬銅礦床
4.3 老黑山地區(qū)典型礦床佐證分析
4.4 金廠與老黑山地區(qū)典型礦床對比分析
第5章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附表
個人簡介
本文編號:3738057
【文章頁數】: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依據
1.2 自然地理概況
1.3 研究內容與技術路線
1.3.1 研究內容
1.3.2 技術路線
1.4 研究現狀與存在問題
1.4.1 礦產勘查工作現狀
1.4.2 存在問題
1.5 論文實物工作量
1.6 論文主要成果
第2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
2.1 區(qū)域地層
2.2 區(qū)域巖漿巖
2.2.1 侵入巖類
2.2.2 火山巖類
2.3 區(qū)域構造
2.4 區(qū)域礦產
第3章 老黑山地區(qū)巖漿演化及其含礦性
3.1 巖漿活動期次劃分
3.2 巖石學特征
3.2.1 晉寧晚期侵入巖
3.2.2 印支晚期巖漿巖
3.2.3 燕山晚期巖漿巖
3.3 巖石地球化學特征
3.3.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研究
3.3.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研究
3.3.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研究
3.3.4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參數
3.4 全巖Sr-Nd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征
3.4.1 印支晚期花崗巖
3.4.2 燕山晚期花崗巖
3.5 巖漿演化與含礦性探討
3.5.1 巖石方面
3.5.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學方面
第4章 老黑山地區(qū)典型礦床特征研究
4.1 印支晚期典型礦床
4.1.1 洋灰洞子銅礦床
4.1.2 九佛溝金礦床
4.2 燕山晚期典型礦床
4.2.1 砍椽溝鉬銅礦床
4.3 老黑山地區(qū)典型礦床佐證分析
4.4 金廠與老黑山地區(qū)典型礦床對比分析
第5章 結論
致謝
參考文獻
附表
個人簡介
本文編號:37380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738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