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西部盆地群巖漿作用與盆地形成演化
發(fā)布時間:2021-12-23 03:17
大興安嶺西部盆地群包括二連盆地、海拉爾盆地、拉布達林盆地、根河盆地和漠河盆地五大盆地,位于我國東北大興安嶺西側(cè),南北長約1650km,多個中生代沉積斷陷盆地發(fā)育其中,盆地總面積約為20.0×104km2。西部盆地群構(gòu)造和地層在西部和北部受控于蒙古-鄂霍茨克縫合帶,東部受黑河-賀根山縫合帶、大興安嶺斷裂帶影響,南部主要為溫都爾廟-西拉木倫河縫合帶、華北板塊北部分布的斷裂帶等。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古生代構(gòu)造演化的特點是幾個大陸地塊的融合以及古亞洲海洋的最終封閉;中生代的構(gòu)造作用與演化與環(huán)太平洋構(gòu)造系統(tǒng)有關;自中-晚中生代以來,中國東北地區(qū)的演化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封閉控制影響?芍,研究區(qū)構(gòu)造復雜,受深部構(gòu)造以及多個構(gòu)造體系的影響,而盆地群的形成演化是否具有統(tǒng)一的成盆地質(zhì)背景,盆地形成演化處于什么構(gòu)造環(huán)境,盆地群之間巖漿作用有什么關系,盆地群的形成演化與油氣資源潛力差異等需要得到解決。本文結(jié)合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地球物理資料、鋯石U-Pb年代學以及巖石地球化學,對大興安嶺西部盆地群進行巖漿序列和巖漿作用研究,分析盆地群之間巖漿作用...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6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研究區(qū)位置圖
1 西部盆地群構(gòu)造環(huán)境東北地區(qū)夾持于華北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之間,總體位于中亞-蒙古巨型造緣,主體夾持于西伯利亞板塊和華北板塊之間(Natal,1991,1993;Se , 1993 ; Seng r and Natalin , 1996 ; 任 紀 舜 等 , 1999 ; Jahn et al. , 2,2004;Li,2006)。東北地區(qū)東部為環(huán)太平洋增生帶包圍的一系列拼貼陸塊(Li,2006;李錦軼等,1999;唐克東等,1995;Tang,1990;1990,2007;Zhou et al.,2009)。這些地塊主要包括額爾古納地塊、興松遼地塊、佳木斯地塊、興凱地塊,在這些地塊之間分布的斷裂主要有德裂、賀根山-黑河斷裂、西拉木倫河斷裂、牡丹江斷裂等(Wu et al.,1 et al.,2010a,2010b,2010c)(圖 1.2)。同時,東北地區(qū)涉及到古亞洲小陸塊的拼合、環(huán)太平洋構(gòu)造域地體的增生等重大地質(zhì)過程(Senglin,1996;Li,2006),構(gòu)造環(huán)境極其復雜。
第 1 章 前言白堊系為主的沉積蓋層。受盆地基底結(jié)構(gòu)控制,可劃分為 8 個一級構(gòu)造單元,分別是馬尼特坳陷、烏尼特坳陷、烏蘭察布坳陷、川井坳陷和騰格爾坳陷,以及蘇尼特隆起、巴音寶力格隆起和溫都爾廟隆起(費寶生等,2001),進一步又可劃分為 54個凹陷和 21個凸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西太平洋板塊俯沖與華北克拉通破壞[J]. 朱日祥,徐義剛.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9(09)
[2]大興安嶺西盆地群域構(gòu)造與地球物理場綜述[J]. 王典,李鵬,劉財,鹿琪,單玄龍,田有,于涵,楊寶俊. 地球物理學報. 2019(03)
[3]地幔組成差異對揚子地塊和華夏地塊西延邊界的限定:來自幔源巖脈的地球化學證據(jù)[J]. 高秦,于津海,朱光磊. 地球化學. 2019(01)
[4]二連盆地東緣林西地區(qū)上二疊統(tǒng)林西組烴源巖特征研究[J]. 何云超,王延斌,于騰騰,倪冬,張崇瑞. 科技通報. 2018(10)
[5]Subduction history of the Paleo-Pacific slab beneath Eurasian continent: Mesozoic-Paleogene magmatic records in Northeast Asia[J]. Jie TANG,Wenliang XU,Feng WANG,Wenchun GE.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8(05)
[6]內(nèi)蒙古海拉爾盆地侏羅系烴源巖地球化學特征[J]. 李嬌娜,徐然,張健,朱煥來,申家年. 地質(zhì)與資源. 2017(02)
[7]內(nèi)蒙古海拉爾北部八大關地區(qū)花崗巖的成巖時代、地球化學特征與成因[J]. 李研,王建,孫德有,陳德兵,韓志濱,崔家瑞. 現(xiàn)代地質(zhì). 2017(02)
[8]二連盆地白堊系地層巖性油藏的勘探發(fā)現(xiàn)及前景[J]. 趙賢正,王權(quán),淡偉寧,王文英,喬曉霞,任春玲. 巖性油氣藏. 2017(02)
[9]根河盆地多年凍土區(qū)天然氣水合物形成條件研究[J]. 程弘飛,文志剛.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6)
[10]地殼對接消減帶和疊接消減帶與陸-陸碰撞造山和俯沖增生造山:來自侵入巖構(gòu)造組合的記錄[J]. 鄧晉福,劉翠,狄永軍,馮艷芳,蘇尚國,肖慶輝,趙國春,戴蒙,段培新. 地學前緣. 2016(06)
博士論文
[1]大興安嶺西部晚古生代地層巖相古地理特征及烴源巖評價[D]. 杜添添.吉林大學 2018
[2]晚中生代中國東北及鄰區(qū)地層、構(gòu)造演化[D]. 郭知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8
[3]二連盆地下白堊統(tǒng)復雜致密儲層成因機制[D]. 魏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17
[4]額爾古納地塊中生代火成巖的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對蒙古—鄂霍茨克縫合帶構(gòu)造演化的制約[D]. 唐杰.吉林大學 2016
[5]大興安嶺中段三疊—侏羅紀構(gòu)造演化研究[D]. 李世超.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 2012
[6]大慶探區(qū)外圍中、新生代斷陷盆地群油氣地質(zhì)條件及遠景評價[D]. 郄瑞卿.吉林大學 2009
[7]海拉爾盆地構(gòu)造特征與構(gòu)造演化[D]. 張帆.吉林大學 2007
[8]海拉爾盆地白堊紀孢粉植物群[D]. 萬傳彪.吉林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漠河盆地東部白堊紀中基性火山巖的成因及其地質(zhì)意義[D]. 楊吉波.吉林大學 2017
[2]海拉爾盆地侏羅系地層及沉積特征[D]. 范彥文.東北石油大學 2017
[3]松遼盆地北部基底構(gòu)造特征研究[D]. 郭剛.吉林大學 2017
[4]漠河盆地沉積充填與熱構(gòu)造研究[D]. 王凱.吉林大學 2015
[5]陜西商南松樹溝橄欖巖礦物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機理示蹤[D]. 于紅.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 2011
[6]海拉爾盆地形成機制與演化特征探討[D]. 趙斌.大慶石油學院 2010
[7]二連盆地侏羅紀—白堊紀原型盆地恢復[D]. 吳剛.中國石油大學 2009
[8]內(nèi)蒙古拉布達林盆地構(gòu)造特征與變形演化序列[D]. 李曉海.吉林大學 2008
[9]海拉爾盆地烏爾遜—貝爾凹陷巖石類型及測井響應[D]. 時孜偉.吉林大學 2007
[10]海拉爾盆地熱演化史與油氣成藏史研究[D]. 崔軍平.西北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547667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6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研究區(qū)位置圖
1 西部盆地群構(gòu)造環(huán)境東北地區(qū)夾持于華北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之間,總體位于中亞-蒙古巨型造緣,主體夾持于西伯利亞板塊和華北板塊之間(Natal,1991,1993;Se , 1993 ; Seng r and Natalin , 1996 ; 任 紀 舜 等 , 1999 ; Jahn et al. , 2,2004;Li,2006)。東北地區(qū)東部為環(huán)太平洋增生帶包圍的一系列拼貼陸塊(Li,2006;李錦軼等,1999;唐克東等,1995;Tang,1990;1990,2007;Zhou et al.,2009)。這些地塊主要包括額爾古納地塊、興松遼地塊、佳木斯地塊、興凱地塊,在這些地塊之間分布的斷裂主要有德裂、賀根山-黑河斷裂、西拉木倫河斷裂、牡丹江斷裂等(Wu et al.,1 et al.,2010a,2010b,2010c)(圖 1.2)。同時,東北地區(qū)涉及到古亞洲小陸塊的拼合、環(huán)太平洋構(gòu)造域地體的增生等重大地質(zhì)過程(Senglin,1996;Li,2006),構(gòu)造環(huán)境極其復雜。
第 1 章 前言白堊系為主的沉積蓋層。受盆地基底結(jié)構(gòu)控制,可劃分為 8 個一級構(gòu)造單元,分別是馬尼特坳陷、烏尼特坳陷、烏蘭察布坳陷、川井坳陷和騰格爾坳陷,以及蘇尼特隆起、巴音寶力格隆起和溫都爾廟隆起(費寶生等,2001),進一步又可劃分為 54個凹陷和 21個凸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西太平洋板塊俯沖與華北克拉通破壞[J]. 朱日祥,徐義剛.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9(09)
[2]大興安嶺西盆地群域構(gòu)造與地球物理場綜述[J]. 王典,李鵬,劉財,鹿琪,單玄龍,田有,于涵,楊寶俊. 地球物理學報. 2019(03)
[3]地幔組成差異對揚子地塊和華夏地塊西延邊界的限定:來自幔源巖脈的地球化學證據(jù)[J]. 高秦,于津海,朱光磊. 地球化學. 2019(01)
[4]二連盆地東緣林西地區(qū)上二疊統(tǒng)林西組烴源巖特征研究[J]. 何云超,王延斌,于騰騰,倪冬,張崇瑞. 科技通報. 2018(10)
[5]Subduction history of the Paleo-Pacific slab beneath Eurasian continent: Mesozoic-Paleogene magmatic records in Northeast Asia[J]. Jie TANG,Wenliang XU,Feng WANG,Wenchun GE.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8(05)
[6]內(nèi)蒙古海拉爾盆地侏羅系烴源巖地球化學特征[J]. 李嬌娜,徐然,張健,朱煥來,申家年. 地質(zhì)與資源. 2017(02)
[7]內(nèi)蒙古海拉爾北部八大關地區(qū)花崗巖的成巖時代、地球化學特征與成因[J]. 李研,王建,孫德有,陳德兵,韓志濱,崔家瑞. 現(xiàn)代地質(zhì). 2017(02)
[8]二連盆地白堊系地層巖性油藏的勘探發(fā)現(xiàn)及前景[J]. 趙賢正,王權(quán),淡偉寧,王文英,喬曉霞,任春玲. 巖性油氣藏. 2017(02)
[9]根河盆地多年凍土區(qū)天然氣水合物形成條件研究[J]. 程弘飛,文志剛.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06)
[10]地殼對接消減帶和疊接消減帶與陸-陸碰撞造山和俯沖增生造山:來自侵入巖構(gòu)造組合的記錄[J]. 鄧晉福,劉翠,狄永軍,馮艷芳,蘇尚國,肖慶輝,趙國春,戴蒙,段培新. 地學前緣. 2016(06)
博士論文
[1]大興安嶺西部晚古生代地層巖相古地理特征及烴源巖評價[D]. 杜添添.吉林大學 2018
[2]晚中生代中國東北及鄰區(qū)地層、構(gòu)造演化[D]. 郭知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8
[3]二連盆地下白堊統(tǒng)復雜致密儲層成因機制[D]. 魏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2017
[4]額爾古納地塊中生代火成巖的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對蒙古—鄂霍茨克縫合帶構(gòu)造演化的制約[D]. 唐杰.吉林大學 2016
[5]大興安嶺中段三疊—侏羅紀構(gòu)造演化研究[D]. 李世超.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 2012
[6]大慶探區(qū)外圍中、新生代斷陷盆地群油氣地質(zhì)條件及遠景評價[D]. 郄瑞卿.吉林大學 2009
[7]海拉爾盆地構(gòu)造特征與構(gòu)造演化[D]. 張帆.吉林大學 2007
[8]海拉爾盆地白堊紀孢粉植物群[D]. 萬傳彪.吉林大學 2006
碩士論文
[1]漠河盆地東部白堊紀中基性火山巖的成因及其地質(zhì)意義[D]. 楊吉波.吉林大學 2017
[2]海拉爾盆地侏羅系地層及沉積特征[D]. 范彥文.東北石油大學 2017
[3]松遼盆地北部基底構(gòu)造特征研究[D]. 郭剛.吉林大學 2017
[4]漠河盆地沉積充填與熱構(gòu)造研究[D]. 王凱.吉林大學 2015
[5]陜西商南松樹溝橄欖巖礦物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機理示蹤[D]. 于紅.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 2011
[6]海拉爾盆地形成機制與演化特征探討[D]. 趙斌.大慶石油學院 2010
[7]二連盆地侏羅紀—白堊紀原型盆地恢復[D]. 吳剛.中國石油大學 2009
[8]內(nèi)蒙古拉布達林盆地構(gòu)造特征與變形演化序列[D]. 李曉海.吉林大學 2008
[9]海拉爾盆地烏爾遜—貝爾凹陷巖石類型及測井響應[D]. 時孜偉.吉林大學 2007
[10]海拉爾盆地熱演化史與油氣成藏史研究[D]. 崔軍平.西北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5476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54766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