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緣—西南緣燈影組硅質巖特征及成因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23 01:35
燈影組硅質巖在四川盆地北—西南緣廣泛發(fā)育,目前對于燈影組硅質巖的成因類型和形成環(huán)境還存在一定的爭議。本文通過剖面實測、巖石薄片分析、元素地球化學分析測試等技術手段系統(tǒng)描述了不同類型硅質巖產狀、分布特征,并對比了南北分布差異,描述了硅質巖礦物組成、結構構造以及孔洞充填物特征,利用地球化學判別圖解,揭示了研究區(qū)硅質巖的成因類型、形成環(huán)境以及硅質巖形成與構造演化的關系。通過剖面實測,發(fā)現燈影組硅質巖在時間上基本分布于早寒武世麥地坪段,部分地區(qū)在下伏燈影組第四段地層中有出露。硅質巖在空間上分布不均,從北到南,呈弧狀,即“兩頭少,中間多”的特征;在盆地西南緣由西向東,硅質巖厚度和夾層逐漸減小和減少的特征明顯。硅質巖呈層狀、似層狀及透鏡狀夾持于白云巖中,指示硅質巖為沉積或熱液噴流沉積特征。通過地球化學判別圖解,發(fā)現硅質巖是單一熱液成因的,結合它的地質產狀、共生巖石組合和地質背景,表明硅質巖主要是熱液噴流沉積作用形成的,熱液噴流活動的不均勻性、噴發(fā)間歇性、穿時性導致硅質巖在研究區(qū)燈影組時空分布上的差異。通過地球化學特征分析,表明硅質巖沉積環(huán)境為氧化-弱氧化大陸邊緣環(huán)境,結合發(fā)育在麥地坪段噴流間歇期發(fā)...
【文章來源】:成都理工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7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大陸邊緣-廣海硅質巖的稀土特征示意圖(據RichardW.,1992)
圖 1-2 技術路線圖1.4.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2017 年 8 月-2018 年 12 月:收集整理研究區(qū)內已有的地質資料和研究成果,并明確研究對象。表 1-3 學位論文期間完成的工作量簡表野外及室內工作 內容 計量單位 工作量野外工作野外露頭剖面實測、觀測 條 5野外露頭剖面實測、觀測 m 347.8采集巖石樣品 件 89硅質巖樣品 件 24野外記錄 本 14室內工作磨制薄片 片 89磨制光薄片 片 23薄片、光薄片顯微鏡下鑒定 片 89
研究區(qū)位于四川盆地北緣—西南緣,研究區(qū)域主要在秦嶺造山帶與龍門山造山帶以內至川黔隆起以北—帶(圖 2-1)。其中主要研究區(qū)南江楊壩位于上揚子臺坳西緣,北側由勉略大斷裂帶分隔開并與秦嶺造山帶相連,西側為松潘-甘孜造山帶和龍門山造山帶,東側為與南秦嶺造山帶相接的大巴山造山帶,南側與四川盆地相接,跨峨眉山斷拱、涼山陷褶束兩個三級構造單元和峨邊穹斷束、瓦山斷穹、美姑凹褶束、雷波穹褶束四個四級構造單元,大地構造位置處于揚子地臺西北緣(杜思清,1998),而后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至中新生代形成了現今的構造格局,總體上是造山運動帶和四川盆地的過渡帶。主要研究區(qū)漢源團寶山位于揚子地臺西緣康滇地軸東緣與川滇黔接壤的三角地區(qū)北部地區(qū),龍門山逆沖推覆構造帶和鮮水河深大斷裂交匯處,屬三江成礦帶的南東部和攀西成礦帶的北部。區(qū)內大量發(fā)育南北向為主的斷層,與研究區(qū)密切相關的是南北向甘洛小江斷裂,近東西向石棉峨邊斷裂,以及相應的次級斷裂。
本文編號:3547514
【文章來源】:成都理工大學四川省
【文章頁數】:7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大陸邊緣-廣海硅質巖的稀土特征示意圖(據RichardW.,1992)
圖 1-2 技術路線圖1.4.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2017 年 8 月-2018 年 12 月:收集整理研究區(qū)內已有的地質資料和研究成果,并明確研究對象。表 1-3 學位論文期間完成的工作量簡表野外及室內工作 內容 計量單位 工作量野外工作野外露頭剖面實測、觀測 條 5野外露頭剖面實測、觀測 m 347.8采集巖石樣品 件 89硅質巖樣品 件 24野外記錄 本 14室內工作磨制薄片 片 89磨制光薄片 片 23薄片、光薄片顯微鏡下鑒定 片 89
研究區(qū)位于四川盆地北緣—西南緣,研究區(qū)域主要在秦嶺造山帶與龍門山造山帶以內至川黔隆起以北—帶(圖 2-1)。其中主要研究區(qū)南江楊壩位于上揚子臺坳西緣,北側由勉略大斷裂帶分隔開并與秦嶺造山帶相連,西側為松潘-甘孜造山帶和龍門山造山帶,東側為與南秦嶺造山帶相接的大巴山造山帶,南側與四川盆地相接,跨峨眉山斷拱、涼山陷褶束兩個三級構造單元和峨邊穹斷束、瓦山斷穹、美姑凹褶束、雷波穹褶束四個四級構造單元,大地構造位置處于揚子地臺西北緣(杜思清,1998),而后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至中新生代形成了現今的構造格局,總體上是造山運動帶和四川盆地的過渡帶。主要研究區(qū)漢源團寶山位于揚子地臺西緣康滇地軸東緣與川滇黔接壤的三角地區(qū)北部地區(qū),龍門山逆沖推覆構造帶和鮮水河深大斷裂交匯處,屬三江成礦帶的南東部和攀西成礦帶的北部。區(qū)內大量發(fā)育南北向為主的斷層,與研究區(qū)密切相關的是南北向甘洛小江斷裂,近東西向石棉峨邊斷裂,以及相應的次級斷裂。
本文編號:35475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547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