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昌寧-孟連帶芒信地區(qū)基性超基性巖成因與構造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1-11-21 23:20
滇西芒信地區(qū)大量出露早石炭世杜內期的鎂鐵質-超鎂鐵質熔巖,其中包括多種類型的玄武巖、苦橄巖,以及堆晶橄欖巖等。在這一巖漿巖石組合中,MgO含量高達26%-31%且有時具有鬣刺結構的苦橄巖是最具特色的標志性巖類,也是本文的重點分析對象。筆者依據(jù)巖石結構和地球化學特征將研究區(qū)的苦橄巖分為三類,并通過橄欖石-尖晶石成分計算出它們所代表的地幔潛在溫度分別為1465℃-1513℃(第一類),1437℃(第二類)和1497℃-1502℃(第三類),均屬于地幔柱活動地區(qū)的溫度范圍。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通過基質成分計算出第二類苦橄巖的地幔潛在溫度為1388℃-1413℃,屬于洋中脊的溫度范圍,而通過基質成分計算出第三類苦橄巖的地幔潛在溫度則高達1588℃-1605℃,明顯高于洋中脊而與熱點地區(qū)的溫度相似。稀土元素分析的結果進一步表明,第一類和第二類苦橄巖具有類似MORB的輕稀土元素虧損特征而第三類苦橄巖具有類似洋島玄武巖的富集特征。由此可見,同一地區(qū)表面上性質相近的苦橄巖實際上有可能代表不同的形成環(huán)境:前二類苦橄巖可能首先是地幔柱頭部活動的產物,繼而與來自虧損地幔的大洋中脊玄武質巖漿混合后噴發(fā);而第三類...
【文章來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1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古特提斯縫合帶示意圖,據(jù)鐘大賚(1998)
12 2-2 滇西孟連地區(qū)地質簡圖,據(jù)云南地質礦產局(1982)修改。Pt1,下元古界;Pz1,下古生界;D,泥盆系;C,石炭系;P,二疊系;J2+3,中上侏羅統(tǒng)并層;K1,下白堊統(tǒng);γη3,早古生二長花崗巖;γη4-5,晚古生代-三疊紀二長花崗巖;Σ,鎂鐵質-超鎂鐵質巖。Fig. 2-2 The simplified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Menglian.綜觀藏滇古特提斯構造帶,原本東-西向延伸的縫合線在新生代印度板塊楔入亞洲大持續(xù)沖擊力下向南轉折進入云南及緬甸境內。在滇西北德欽、奔子欄、維西、石鼓一帶現(xiàn)由嚴重變形變質巖系所組成的緊閉構造,直到保山、昌寧一帶方才呈帚狀向南部散現(xiàn)大量得以辨識的可以反映古特提斯演化的地層記錄。位于中國境內最南部的孟連瀾區(qū),因此而成為東-西向寬度最大、構造強度最小、容納地層記錄最為豐富、辨識標志為明顯的古特提斯洋研究的理想場所。圖 2-3 為 Fangetal.(1998)建立的古特提斯構
圖 2-3 古特提斯帶各構造單元地層巖性柱狀圖,據(jù) Fang et al.(1998)。圖中小方格內數(shù)字表示這段巖性出自芒信及其周邊地區(qū):1,南段;2,東回;3,熱水塘;4,臘壘;5,岔河;6,芒信;7,中寨。大方框內為本文研究區(qū)芒信地區(qū)的巖性示意圖。Fig. 2-3 The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Paleotethys tectonic belt, adapted from Fang et al. (1998).超鎂鐵質巖漿巖地質年齡的準確測定在當前技術條件下是一項艱難的任務,而利用其共生沉積巖中的生物化石鑒定則相對簡便易行。芒信玄武巖、枕狀苦橄巖和堆晶橄欖巖在野外與放射蟲硅質巖相間產出,這為研究區(qū)鎂鐵質、超鎂鐵質熔巖序列的形成時代的確定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前人對研究區(qū)放射蟲硅質巖的年代學研究已有大量成果,芒信南壘河東側至班順村以西的大部分地層為下石炭統(tǒng)平掌組/依柳組,馮慶來(1992)在依柳組下部的硅質巖中獲得了 Archocyrtium Menglianensis Wu, Archocyrtium delicatum Cheng, Entactiniatortispina OrmistonetLane 等放射蟲,并認為可以與岔河組底部的早石炭世動物群對比(吳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礦物微量元素組成用于火成巖構造背景判別[J]. 趙振華.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16(05)
[2]橄欖石微量元素原位分析的現(xiàn)狀及其應用[J]. 張柳毅,李霓,Dejan PRELEVI. 巖石學報. 2016(06)
[3]我國大火成巖省和地幔柱研究進展與展望[J]. 徐義剛,何斌,羅震宇,劉海泉.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13(01)
[4]亞洲3個大火成巖。ǘ朊忌、西伯利亞、德干)對比研究[J]. 夏林圻,徐學義,李向民,夏祖春,馬中平. 西北地質. 2012(02)
[5]西南印度洋脊原位輝長巖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意義[J]. 靳野,方念喬,楊蜀穎.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12(01)
[6]關于峨眉山大火成巖省一些重要問題的討論[J]. 張招崇. 中國地質. 2009(03)
[7]青藏高原東南木里地區(qū)二疊紀苦橄巖的Os-Sr-Nd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J]. 李杰,許繼峰,何斌,徐義剛,董彥輝. 巖石學報. 2008(02)
[8]海南地幔柱與南海形成演化[J]. 鄢全樹,石學法. 高校地質學報. 2007(02)
[9]滇西南昌寧-孟連構造帶晚泥盆世枕狀玄武巖和層狀硅質巖的特征[J]. 楊文強,馮慶來,段向東. 地質通報. 2007(06)
[10]關于巖石微量元素構造環(huán)境判別圖解使用的有關問題[J]. 趙振華.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07(01)
博士論文
[1]南海玳瑁海山與相鄰陸域玄武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構造意義[D]. 楊蜀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5
[2]云南麗江地區(qū)二疊紀玄武巖的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D]. 汪云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3
碩士論文
[1]滇西昌寧—孟連帶古特提斯盆地的地層層序及盆地演化[D]. 曹德斌.昆明理工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510453
【文章來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15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古特提斯縫合帶示意圖,據(jù)鐘大賚(1998)
12 2-2 滇西孟連地區(qū)地質簡圖,據(jù)云南地質礦產局(1982)修改。Pt1,下元古界;Pz1,下古生界;D,泥盆系;C,石炭系;P,二疊系;J2+3,中上侏羅統(tǒng)并層;K1,下白堊統(tǒng);γη3,早古生二長花崗巖;γη4-5,晚古生代-三疊紀二長花崗巖;Σ,鎂鐵質-超鎂鐵質巖。Fig. 2-2 The simplified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Menglian.綜觀藏滇古特提斯構造帶,原本東-西向延伸的縫合線在新生代印度板塊楔入亞洲大持續(xù)沖擊力下向南轉折進入云南及緬甸境內。在滇西北德欽、奔子欄、維西、石鼓一帶現(xiàn)由嚴重變形變質巖系所組成的緊閉構造,直到保山、昌寧一帶方才呈帚狀向南部散現(xiàn)大量得以辨識的可以反映古特提斯演化的地層記錄。位于中國境內最南部的孟連瀾區(qū),因此而成為東-西向寬度最大、構造強度最小、容納地層記錄最為豐富、辨識標志為明顯的古特提斯洋研究的理想場所。圖 2-3 為 Fangetal.(1998)建立的古特提斯構
圖 2-3 古特提斯帶各構造單元地層巖性柱狀圖,據(jù) Fang et al.(1998)。圖中小方格內數(shù)字表示這段巖性出自芒信及其周邊地區(qū):1,南段;2,東回;3,熱水塘;4,臘壘;5,岔河;6,芒信;7,中寨。大方框內為本文研究區(qū)芒信地區(qū)的巖性示意圖。Fig. 2-3 The stratigraphic column of Paleotethys tectonic belt, adapted from Fang et al. (1998).超鎂鐵質巖漿巖地質年齡的準確測定在當前技術條件下是一項艱難的任務,而利用其共生沉積巖中的生物化石鑒定則相對簡便易行。芒信玄武巖、枕狀苦橄巖和堆晶橄欖巖在野外與放射蟲硅質巖相間產出,這為研究區(qū)鎂鐵質、超鎂鐵質熔巖序列的形成時代的確定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前人對研究區(qū)放射蟲硅質巖的年代學研究已有大量成果,芒信南壘河東側至班順村以西的大部分地層為下石炭統(tǒng)平掌組/依柳組,馮慶來(1992)在依柳組下部的硅質巖中獲得了 Archocyrtium Menglianensis Wu, Archocyrtium delicatum Cheng, Entactiniatortispina OrmistonetLane 等放射蟲,并認為可以與岔河組底部的早石炭世動物群對比(吳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礦物微量元素組成用于火成巖構造背景判別[J]. 趙振華.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16(05)
[2]橄欖石微量元素原位分析的現(xiàn)狀及其應用[J]. 張柳毅,李霓,Dejan PRELEVI. 巖石學報. 2016(06)
[3]我國大火成巖省和地幔柱研究進展與展望[J]. 徐義剛,何斌,羅震宇,劉海泉. 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 2013(01)
[4]亞洲3個大火成巖。ǘ朊忌、西伯利亞、德干)對比研究[J]. 夏林圻,徐學義,李向民,夏祖春,馬中平. 西北地質. 2012(02)
[5]西南印度洋脊原位輝長巖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意義[J]. 靳野,方念喬,楊蜀穎.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12(01)
[6]關于峨眉山大火成巖省一些重要問題的討論[J]. 張招崇. 中國地質. 2009(03)
[7]青藏高原東南木里地區(qū)二疊紀苦橄巖的Os-Sr-Nd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J]. 李杰,許繼峰,何斌,徐義剛,董彥輝. 巖石學報. 2008(02)
[8]海南地幔柱與南海形成演化[J]. 鄢全樹,石學法. 高校地質學報. 2007(02)
[9]滇西南昌寧-孟連構造帶晚泥盆世枕狀玄武巖和層狀硅質巖的特征[J]. 楊文強,馮慶來,段向東. 地質通報. 2007(06)
[10]關于巖石微量元素構造環(huán)境判別圖解使用的有關問題[J]. 趙振華.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07(01)
博士論文
[1]南海玳瑁海山與相鄰陸域玄武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構造意義[D]. 楊蜀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5
[2]云南麗江地區(qū)二疊紀玄武巖的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D]. 汪云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3
碩士論文
[1]滇西昌寧—孟連帶古特提斯盆地的地層層序及盆地演化[D]. 曹德斌.昆明理工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5104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510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