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地震前后鮮水河斷裂帶活動速率研究
本文選題:鮮水河斷裂帶 + 康定地震; 參考:《地球物理學進展》2017年01期
【摘要】:鮮水河斷裂帶處于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四川西部,具備活動劇烈、地震頻率高的特性.根據(jù)鮮水河斷裂帶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的流動重力觀測資料,基于經(jīng)典位錯理論,本文采用蟻群算法反演了康定地震前后鮮水河斷裂帶的活動速率,得到的主要結論有:(1)鮮水河斷裂帶主要以左旋走滑為主,滑動速率由北西段到南東段逐漸減小;(2)康定地震前鮮水河斷裂帶南東段為正斷層,但震后表現(xiàn)為逆斷層,原因可能是該地震改變了短期內斷層活動形式;(3)地震發(fā)生后,該斷裂帶的滑動速率依然很大,可能表明該地區(qū)應變能沒有得到全部釋放,地震危險性依然存在.
[Abstract]: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i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Sichuan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intense activity and high earthquake frequency.Based on the observational data of mobile gravity in Xianshuihe fault zone from 2013 to 2014 and 2014-2015, based on the classical dislocation theory, the active rate of Xianshuihe fault zone before and after Kangding earthquake is inversed by ant colony algorithm.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is mainly left-lateral strike-slip, and the slip rate decreases gradually from the north west to the south east) before the Kangding earthquake, the southern eastern par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is a normal fault, but it appears as a reverse fault after the earthquake.The reason may be that after the earthquake changed the active form of fault with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slip rate of the fault zone is still very large, which may indicate that the strain energy in this area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released, and the seismic risk still exists.
【作者單位】: 長安大學地質工程與測繪學院;中國地震局第二監(jiān)測中心;南陽師范學院環(huán)境科學與旅游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374028,41274083,41374026)資助
【分類號】:P315.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國干;郭履燦;;中國四川省鮮水河斷裂帶上的高地震重復性[J];國際地震動態(tài);1982年09期
2 張秋文,張培震,王乘,汪一鵬,MichaelA.Ellis;鮮水河斷裂帶斷層間相互作用的觸震與緩震效應[J];地震學報;2003年02期
3 王蘭;鮮水河斷裂帶蠕變觀測與地震[J];四川地震;2004年01期
4 王武星;馬麗;陳棋福;張晁軍;;擴展網(wǎng)絡反演濾波方法及其在鮮水河斷裂帶上的初步實驗[J];地震研究;2008年01期
5 錢洪;鮮水河斷裂帶斷裂分叉機制及其與地震活動的關系(英文)[J];地震研究;1984年06期
6 龍德雄;;從地震地裂縫及地貌特征分析鮮水河斷裂帶的現(xiàn)今應力狀態(tài)[J];四川地震;1984年02期
7 劉本培;;鮮水河斷裂帶的地震形變與斷層蠕動[J];四川地震;1985年02期
8 鄧天崗,龍德雄;鮮水河斷裂帶的基本結構與地震[J];地震研究;1986年01期
9 李建中;鮮水河斷裂帶現(xiàn)今構造形變[J];地殼形變與地震;1986年03期
10 江在雄;;《鮮水河斷裂帶地震學術討論會文集》評介[J];國際地震動態(tài);1987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易桂喜;范軍;聞學澤;辛華;;由現(xiàn)今地震活動分析鮮水河斷裂帶中南段的活動習性與強震危險地段[A];中國地震學會第十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專集[C];2004年
2 錢洪;;鮮水河斷裂帶近代位錯與地震[A];中國地震學會第二屆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1984年
3 杜方;聞學澤;張培震;;鮮水河斷裂帶爐霍段的震后滑動與形變[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4 劉冠中;馬瑾;;鮮水河斷裂帶斷層活動“協(xié)同化”的演化特征[A];中國地震學會第14次學術大會專題[C];2012年
5 李樂;陳棋福;鈕鳳林;蘇金蓉;;基于重復地震定量研究鮮水河斷裂帶南段深部變形[A];2014年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專題8:21世紀巴顏喀拉塊體大震活動的動力學機制論文集[C];2014年
6 陶本藻;杜方;;穩(wěn)健基準應變分析法用于鮮水河斷裂帶活動特征研究[A];中國地震學會第四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2年
7 李天垜;;鮮水河斷裂帶地震地表破裂的主要特征[A];中國地震學會第六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6年
8 黃福明;楊智嫻;;鮮水河斷裂帶的應力積累與釋放[A];中國地震學會第三次全國地震科學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1986年
9 劉遷遷;魏東平;陳順云;劉培洵;劉力強;;鮮水河斷裂帶南東段大地熱流通量特征[A];2014年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專題4:地熱:從地表到深部論文集[C];2014年
10 李大虎;吳萍萍;丁志峰;;鮮水河斷裂帶南東段康定—色拉哈斷裂隱伏段的綜合地球物理方法探測[A];2014年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專題15:活動斷層長期滑動習性、深部結構與地震論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安艷芬;鮮水河斷裂帶地震破裂段落的邊界特征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姚曉偉;鮮水河斷裂運動引起地表形變的向—位錯組合模型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2 李東雨;鮮水河斷裂帶乾寧段古地震、滑動速率與強震危險性[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6年
3 徐晶;鮮水河斷裂帶的構造應力加載與強震間相互影響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3年
,本文編號:17353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735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