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地區(qū)丹洲群鋯石U-Pb年代學及對華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的啟示
本文選題:桂北地區(qū) 切入點:丹洲群 出處:《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6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桂北地區(qū)丹洲群是南華裂谷盆地南段的一套連續(xù)裂谷充填沉積,厘定各組沉積時限及區(qū)域地層關系,對理解華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利用LA-ICP-MS鋯石U-Pb同位素測年,獲得丹洲群合桐組二段和拱洞組底部凝灰?guī)r夾層形成年齡分別為801±4 Ma和781±5 Ma。研究表明,丹洲群白竹組和合桐組一段與下江群甲路組和烏葉組、板溪群滄水鋪組和馬底驛組、西鄉(xiāng)群孫家河組及陸良組一段相當,沉積時限為820~800 Ma;合桐組二段與下江群番召組相當,沉積時限為800~780 Ma;拱洞組可與下江群清水江組、平略組和隆里組,板溪群五強溪組中上部和牛牯坪組,西鄉(xiāng)群大石溝組中上部和三郎鋪組,陸良組二段及澄江組、開建橋組、蓮沱組、虹赤村組和上墅組的中上部直接對比,沉積時限為780~725 Ma。華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系統(tǒng)的典型地層鋯石年齡存在5組高峰,峰值年齡分別為818±2 Ma、802±1 Ma、780±4 Ma、756±4 Ma及728±5 Ma。綜合華南新元古代巖漿活動特征及盆地沉積演化過程,確定華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可分為兩期:820~800 Ma和800~725 Ma。此外,華南新元古代巖漿活動與裂谷作用之間存在明顯的耦合關系,但各期巖漿活動對各裂谷盆地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
[Abstract]:The Danzhou Group in northern Guangxi is a set of continuous rift filling deposit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Rift Basin. The time limit of each group and the regional stratigraphic relationship are determine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Neoproterozoic rifting stages in South China. Using LA-ICP-MS zircon U-Pb isotopic dating, the ages of tuff intercalation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Hetong formation and Gongdong formation are 801 鹵4 Ma and 781 鹵5 Ma,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e of tuff intercalation is 801 鹵4 Ma and 781 鹵5 Ma, respectively. The first member of the Baichutong formation of the Danzhou group is equivalent to that of the Lower Jiangqun Group, the Wuye formation, the Cangshuipu and Madiyi formations of the Banxi Group, the first member of the Sunjiahe formation and the Luliang formation of the Xixiang Group, and the sedimentary time is 820 ~ 800 Ma.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Hetong formation is equivalent to the Panzhao formation of the Lower Yangtze Group. The sedimentary time limit is 800yun780 Ma.The Gongdong formation can be combined with Qingshuijiang formation, Pinglio formation and Longli formation of Xijiang group, middle and upper part of Wuqiangxi formation and Niuguping formation of Banxi group, middle and upper part of Dashigou formation, second member of Luliang formation and Chengjiang formation, Kaijianqiao formation, Dashigou formation, Luliang formation and Chengjiang formation of Xixiang Group. Liantuo formation, Hongchicun formation and Shangshu formation have direct correlation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parts, and the sedimentary time is 780,725 Ma.The zircon ages of the typical strata of the Neoproterozoic rift basin system in South China have 5 sets of peaks. The peak age is 818 鹵2 Ma 802 鹵1 Ma, 780 鹵4 Ma 756 鹵4 Ma and 728 鹵5 Ma,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oproterozoic magmatism in South China and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basin,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Neoproterozoic rift in South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820 ~ 800 Ma and 800 ~ 725 Ma. There is an obvious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Neoproterozoic magmatic activity and rift valley in South China, but the influence of magmatic activity on each rift basin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地質研究院;國土資源部沉積盆地與油氣資源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502114、41402103、41030315) 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121201010000150016-02、121201010000150002-09) 成都地質調查中心青年基金項目(2015-09)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597.3;P53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松年;從羅迪尼亞到岡瓦納超大陸——對新元古代超大陸研究幾個問題的思考[J];地學前緣;2001年04期
2 陳松;桂和榮;孫林華;賀振宇;馬艷平;;皖北新元古代砂質灰?guī)r地球化學特征[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3期
3 高坪仙,劉新秒;試論中國古大陸中-新元古代匯聚與裂解的地質記錄[J];前寒武紀研究進展;1999年01期
4 鄭永飛;新元古代超大陸構型中華南的位置[J];科學通報;2004年08期
5 楊瑞東;張傳林;羅新榮;魏懷瑞;王偉;;新疆庫魯克塔格地區(qū)新元古代末期漢格爾喬克冰期成因新證據(jù)[J];地質論評;2007年02期
6 李勇,丁蓮芳;新元古代生物多樣性及震旦系之底界[J];現(xiàn)代地質;1999年02期
7 段吉業(yè),劉鵬舉,萬傳彪;華北燕山中—新元古代震積巖系列及其地震節(jié)律[J];地質學報;2002年04期
8 儲雪蕾;新元古代的“雪球地球”[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4年03期
9 聶文明;馬東升;潘家永;周健;吳凱;;黔中新元古代-早寒武世含磷巖系δ~(13)C變化及其古海洋意義[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3期
10 孫林華;桂和榮;;皖北地區(qū)新元古代構造背景的轉換:來自碎屑巖地球化學的證據(jù)[J];地球學報;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儲雪蕾;黃晶;;晚新元古代帽碳酸鹽巖成因初探[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王家生;;華南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后古海洋“冷泉”地質記錄[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鄭永飛;;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與地幔超柱活動[A];第二屆全國成礦理論與找礦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張同鋼;儲雪蕾;陳孟莪;張啟銳;馮連君;;新元古代全球冰川事件對早期生物演化的影響[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5 鄭永飛;;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與地幔超柱活動[A];第三屆安徽科技論壇地質古生物資源保護與開發(fā)利用學術研討會報告(摘要)匯編[C];2004年
6 高林志;耿樹方;;亞洲中部及鄰區(qū)中-新元古代地層序列及成礦沉積環(huán)境的探討[A];亞洲大陸深部地質作用與淺部地質—成礦響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8年
7 唐烽;;新元古代底棲宏體藻類的分異及其環(huán)境響應[A];中國古生物學會微體學分會第十五次學術年會中國古生物學會化石藻類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4年
8 黃晶;儲雪蕾;張啟銳;馮連君;;新元古代冰期及其年代[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論文匯編(第五卷)[C];2008年
9 陸松年;李懷坤;王惠初;郝國杰;相振群;;從超大陸旋回研究中-北亞地區(qū)中-新元古代地質演化特征[A];亞洲大陸深部地質作用與淺部地質—成礦響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8年
10 邢智峰;齊永安;袁余洋;鄭偉;;河南焦作地區(qū)新元古代碎屑巖中微生物形成的沉積構造[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第九屆江蘇省青年科技獎獲獎者簡介[N];江蘇科技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海峰;新疆北部新元古代冰期沉積的巖石地球化學和碎屑鋯石年代學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2 周久龍;馬達加斯加新元古代Imorona-Itsindro巖套的構造屬性及其地質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3 付星梅;華北淮北群及新元古代基性巖床構造古地磁學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4 江卓斐;揚子西緣新元古代冰川啟動時間、期次及其構造—巖相古地理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5 史志剛;江西廬山地區(qū)新元古代地層與構造演化研究[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
6 周繼彬;桂北—湘西新元古代鎂鐵質巖的形成時代和成因[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6年
7 何景文;塔里木克拉通北緣與伊犁塊體新元古代冰磧巖地層對比研究[D];南京大學;2015年
8 朱維光;揚子地塊西緣新元古代鎂鐵質—超鎂鐵質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背景——以鹽邊高家村雜巖體和冷水箐101號雜巖體為例[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學研究所);2004年
9 邱嘯飛;神農架地區(qū)中—新元古代巖漿事件及其對華南克拉通演化的指示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2012年
10 張祥信;閩中地區(qū)新元古代馬面山群的形成及構造變形演化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沖;秦祁昆地區(qū)新元古代構造—巖相古地理[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2 敖文昊;揚子地塊北緣大漢山地區(qū)新元古代花崗巖巖石學、地球化學、鋯石年代學及其地質意義[D];西北大學;2015年
3 劉澤瑞;揚子西北緣新元古代漢南酸性雜巖礦物化學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3年
4 郭輝;豫西地區(qū)新元古代地層沉積特征及沉積古地理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5 李婷;揚子陸塊北緣碑壩—西鄉(xiāng)地區(qū)新元古代構造—巖漿作用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6 黃博濤;東天山新元古代花崗片麻巖的成因及其地殼演化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7 程佳孝;滇東北新元古代花崗質巖漿作用及其構造意義研究[D];西北大學;2014年
8 楊釗;南秦嶺中段中—新元古代基底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及構造意義[D];西北大學;2008年
9 秦切;新疆庫魯克塔格興地河新元古代鎂鐵—超鎂鐵巖體研Rodinia超大陸裂解事件的制約[D];新疆大學;2012年
10 王麗娟;徐淮地區(qū)新元古代地層劃分、對比及沉積環(huán)境分析[D];山東科技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6175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617514.html